山阳县色河铺镇陆家湾村:“1236”模式 强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

山阳县色河铺镇陆家湾村位于山阳县城西南18公里处,距镇政府2.5公里,距水阳高速出口3公里,村域总面积14.1平方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604户2506人,脱贫户140户500人,重点监测户8户29人。全村由六个湾组成,群山环绕、绿水穿流形成一个宛如太极图的独特地貌景观,宛然一幅江南水乡的景象,村内盛产地理标志产品“九眼莲”,被誉为“九眼莲之乡”,主导产业以九眼莲、温棚蔬菜、稻油轮作、中药材、畜牧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今年来,山阳县色河铺镇陆家湾村因其资源禀赋优势及区位优势被列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及市级苏陕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

陆家湾村苏陕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入口

今年来,色河铺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示范村建设,围绕“1236”模式强力保障各类工作落细落实。

“一个目标”定格局。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之基石,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乡村如何振兴、振兴什么样的乡村、乡村振兴的样板是什么……诸如以上的疑问,成了色河铺镇党委政府上下求索的难题,作为地处秦岭腹地的城乡结合小镇,在发展上面临着产业基础薄弱、资金缺口巨大、人才流失严重等诸多瓶颈。直到2019年一次苏陕协作交流机会的到来,为镇党委政府送来了南京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在南京市六合区对口帮扶山阳县联络组的精心指导下,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资源禀赋,色河铺镇党委政府明确了以农旅融合为主题、以整村示范为路径、以服务群众为方向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依托苏陕协作平台优势,在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突出“农旅融合”重点在农业观光、乡村体验、康养民宿等景区景点及配套设施方面加强设计,力求特色鲜明;聚焦“项目为王”思路先后完成乡村振兴示范村一期项目、农业产业观光园二期项目立项审批,确保程序到位;着重“资源整合”鼓励经营主体流转土地1000余亩,申请审批建设用地10余亩,在项目建设前期,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打下坚实基础。

“两条主线”布产业。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人才是关键。色河铺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以农为本兴产业、以旅为基促振兴”两条主线,按照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带动村民致富、把优秀党员培养成村班子成员带强班子的“双培双带”思路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推行“党支部+村集体经济+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脱贫户)”模式,培育经营型“土专家”3个,争取苏陕协作资金50万元,布局蔬菜大棚100座、九眼莲300亩、藕田养鱼100亩、黄桃采摘园80亩、稻油轮作500亩等特色产业,形成了春观花海、夏采黄桃、秋赏荷花、冬尝莲藕的四时之景,开发了富硒大米、香榨菜油、九眼莲菜、火凤生姜、有机蔬菜等特色农副产品;依托“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途径,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凤”吸引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发展旅游产业,争取苏陕协作项目资金400万元建设农业产业观光道路2.2公里、改造核心区民居50处,招商新疆皓宇建设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高标准打造集水上乐园、儿童娱乐、亲子体验、配套餐饮、健康养生于一体的农业产业观光旅游园区,建成游客服务中心571平方米、接待中心2453平方米,打造民宿康养化、村庄景区化、农业观光化的新业态。

蔬菜大棚100座

苏陕协作资金投资400万元建设农业产业观光道路2.2公里

“三项重点”稳根基。乡村振兴的外在要求是生态振兴、内在要求是组织振兴和文化振兴,色河铺镇党委政府聚焦“三项重点”强化基层治理、稳固发展根基。一是加快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的村庄环境,围绕“一拆二清三建四粉五缀六管”六步工作法,成立工作专班,划分3个工作小组,逐户布局规划圈厕、串户路及庭院、菜园的合理位置,全力整治脏乱差问题。目前,已完成拆除危旧厕所78个、废旧猪圈45个,清理“五堆”30余吨,建设卫生厕所88个、硬化场面140户12000平方米、硬化入户路26条11000平方米,墙体立面改造62户8000余平方米,布局口袋花园、观光停车场、星空露营地等网红打卡点十余处扮靓乡村颜值;严格落实林长、田长、河长制,完善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坚持户三包、日巡查,定期通报排名,倒逼生态振兴工作走深走实,构筑了宜居、宜业、宜游、宜商的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守牢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红线,采取“人防+技防”措施,全面推行“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整合网格员20人,划分责任片区20个,持续强化网格员在防返贫动态监测、抗击疫情、防汛救灾、化解农村各种矛盾等工作中的网格化作用,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协同电信公司建设数字乡村试点村,建成智慧大屏1个、音柱2个、安防摄像头88个、乡镇电视159个,在村委会安装智能化数字电视和智慧系统,建设“人盯人+数字乡村”指挥中心,为183户、457人提供了互联网、数字电视等通信业务,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平安建设、综合治理等工作效率,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三是培育文明和谐乡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传统乡村良好习俗,实现乡风文明与时俱进,推行移风易俗“1325”工作行动方案,先后评选了“十星级文明户”560户、“好公婆、好儿媳”等身边好人评选15人,张贴村规民约160张,设立红黑榜1处,上榜善行义举人员5名,张贴“五比五不比”倡议书560份,在全村上下倡导了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扬了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

开展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六大渠道”保增收。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生活富裕,镇村围绕群众增收目标,认真实践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以资产盘活型、入股分红型、农机服务型、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型以及政策扶持型“六种类型”为主要路径,不断发展多种形式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六种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即盘活村集体土地实现租金收入12万元、入股产业基地实现分红收入11万元、农机具租赁实现租赁收入0.86万元、投资农业产业实现联营收入1.6万元、招商旅游开发企业实现一次性收入60万元、争取政策扶持实现配资收入5万元。探索联农带农“六种机制”保障群众增收,一是产业联营带动15户脱贫户,通过莲菜、油菜籽、水稻等农产品深加工,户均增收10000元以上,二是务工就业带动220人(脱贫户96人),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三是财产收益带动533户(脱贫户106户),流转土地1000余亩,户均增收1500元,四是公益服务带动420户,开发公益性岗位10个,人均增收6000元,修缮产业灌溉渠2处,服务410户农户灌溉良田1000余亩,五是固定分红带动20户困难户,户均增收800元,六是政策扶持带动143户脱贫户自主发展产业,发放产业发展奖补资金42.9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

今年来,虽然色河铺镇在苏陕协作示范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对于上级的要求及群众的期盼来说,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主要面临四方面问题,一是缺乏高标准、差异化的发展理念和规划,主要体现在虽然明确了发展路径,但是现有村庄规划相较于旅游景区的标准仍有一定的差距,加之与国内相关农业旅游景区相比同质化严重;二是缺乏横向到沿、纵向到底的产业链条,主要体现在虽然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特色农副产品,但没有形成全产业链及系列特色产品,在农副产品规模、产量、质量等方面没有形成有量化指数的分级标准;三是缺乏高附加、深融合的增收模式,具体体现在农业观光及旅游服务尚未形成精品旅游路线,游客“打卡”的项目多,付费体验的项目少,一二三产没有深度融合,三产旅游服务带动增收效果差;四是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宣传氛围营造,主要体现在前期宣传以政府宣传为主,社会资本、企业及消费者之间的宣传互动很少,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大。

下一步,色河铺镇将采取四项工作计划着力解决以上四方面问题,助推陆家湾村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一是积极对接旅游主管部门及南京市六合区对口帮扶山阳县联络组,在派遣专人赴南京挂职学习的同时,聘请业内知名规划企业围绕陆家湾村特色做高标准、差异化旅游发展规划,破除理念约束;二是围绕当地“拳头产业”开发系列深加工产品,争取资金扶持体验式农产品加工厂项目,充分学习行业标准,制定当地特色产品标准,延伸产业链条;三是突出农业旅游,探索开发烧烤超市、露营基地、亲子服务、研学基地、亲水平台等发展模式及业态,争取让旅游服务成为群众增收的“第一产业”;四是积极对接各类媒体、鼓励各类网红通过推介会、发布会、现场会等形式开展推广活动,在宣传造势上狠下功夫,确保示范村建得成、传得开、影响广。

(和雨晨)

责任编辑:任行 审核:杨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