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311家公司IPO增近七成 募资2589亿元仅增1个百分点
主持人于南:今年以来,通过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完善信息披露相关规定等一系列举措,监管层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与此同时,A股市场常态化退市机制正在不断完善,退市渠道更加多元,“出口”亦愈发顺畅。今日本报就此展开报道。
本报记者 吴晓璐
今年以来,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的同时,监管层严把IPO“入口关”,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Wind资讯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8月12日,311家公司在A股上市,同比增长68.11%,IPO募资合计2589.33亿元,同比增长1.11%。从中可以看出,IPO募资金额增幅远远小于公司家数增幅。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这一方面是注册制发审效率提升,科创板和创业板新股占比较高;另一方面则是新股发行市盈率走低,导致发行募资金额总量增幅下降。受访者普遍认为,在流动性整体充裕背景下,四季度新股发行节奏不会改变,依旧以科创板和创业板为主。
科创板创业板公司占比超七成
“新增IPO企业主要集中在科创板和创业板。”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两个板块试点注册制以来,发行效率显著提升,但在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大多为规模不大的科技创新企业,因此募资总额同比增长不大。
对于IPO募资金额增幅远低于IPO数量增幅,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注册制下的创业板和科创板约有超过六成的上市公司IPO实际募集资金低于预期,导致IPO募资金额涨幅相对较小。
从发行市盈率来看,Wind资讯数据显示,年内新股发行市盈率平均值约29倍,较2020年下降26.45%。从上市板块来看,年内311家上市新股中,科创板和创业板公司合计223家,占年内上市新股比例为71.7%,合计募资1580.23亿元,占年内新股IPO募资比例为61.03%。
163家公司终止IPO进程
为严把IPO“入口关”,今年以来,监管层采取多项举措,如对各板块首发企业开展现场检查;加强股东信披监管,明确穿透核查等要求;压实中介机构责任,督促其归位尽责,提高投行执业质量;完善科创属性评价体系,强化“硬科技”要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