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代睿 见习记者 张馨心
近日,北京经历持续高温导致中暑患者增加。6月以来,已出现多个热射病死亡病例。
热射病因何发生?高温天气,如何防范?封面新闻记者对话中日友好医院专家。
频频出现的热射病病例
7月2日,据多家媒体报道,一名地接导游在北京颐和园带团游览时因中暑送医,经抢救无效离世。医院证明显示,该病患死因为热射病。
6月16日,一患者被送至北大人民医院。接诊时,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体温高于42摄氏度,被诊断为热射病。此后,很快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经过近7小时抢救,于17日凌晨离世。
也是6月,一名热射病患者在家属要求下,选择离开北京回到当地。中日友好医院医护人员在回访中了解到,该病人出院后已离世。
什么是热射病?
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杨建萍向封面新闻记者表示,中暑按轻重程度可划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又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射病是重度中暑中危害最大、处理最棘手的,其死亡率很高,且存活患者中约有30%的患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的后遗症。”
杨建萍介绍,热射病是人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引起的体温调节失衡,主要表现为高热,即核心体温超过40摄氏度及出现意识障碍,还会伴有肝、肾等脏器损伤,甚至衰竭,凝血、呼吸异常等。“高热对人体系统的损伤是累加的,病理变化又是相互勾连的,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杨建萍透露,6月中旬以来,中日友好医院已出现多名热射病患者。其中一位患者于6月22日来院,出现肝肾等多脏器衰竭、无尿、严重消化道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早在6月17日,该患者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干农活后就出现中暑症状,但并未加以重视,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由于送医时间过晚,患者在送医时已出现多脏器衰竭等症状,且患者有多种基础病。6月24日,患者病情持续恶化,我们进行了积极救治也无法扭转病情。家属商议后将患者转回当地。我们在回访中了解到,病人出院后已于当天离世。”杨建萍坦言。
“这个例子也可以告诉我们,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发展到热射病是需要一定过程的,如果在症状出现初期能引起重视,及时干预,大部分中暑患者不会发展成热射病。”
哪些人容易中暑?
杨建萍指出,以下几类人群易中暑:首先在高温环境下作业的重体力劳动者,比如锅炉房工人,环卫工人,或是户外训练的部队官兵等;其次是体温调节功能较弱的人群,如老年人,和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全的人群,如婴幼儿;第三种则是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帕金森病、少汗症等;另外,多年卧床的病患,超重或肥胖者,防暑意识缺乏者也是易中暑人群。
如何避免中暑?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副护士长杜涛建议,酷暑季节,应保证良好的生活作息和习惯,增强抵抗力,多休息。尽量避免在中午温度最高时段出门。如必须出门,应采取防晒措施,如穿防晒服,戴遮阳帽,涂防晒霜等,尽量避免太阳直射。
杜涛还建议,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户外活动时,不要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应定时在阴凉处休息。同时,要注意及时补水,可多喝消暑的汤食,如绿豆汤、西瓜饮等。如出汗很多,还应补充电解质水。此外,还可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十滴水、风油精等药品。
“应重点关注老年人,特别是卧床老人。多注意观察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多开窗通风或开电风扇、空调。”杜涛强调。
出现中暑如何处理?
杜涛表示,对中暑患者,应使其迅速脱离高热环境,进入阴凉处或空调房内,脱掉衣物,将身体摆成“大字型”,有条件的可使用能调节体温的电子冰毯、冰帽;此外,还可用盐水、冷水擦拭中暑者身体,尤其是腋下、大腿根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实现降温;中暑后要多饮水,尤其是电解质水,能补充钠、钾等无机盐。
“一旦中暑患者出现神志不清、昏迷等情况,要尽快送至有条件收治的医疗机构,由医务人员为其进行体温管理、液体复苏和器官支持。” 杜涛提醒,送医同时要做好气道保护,使患者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同时禁止喂水,保证呼吸道通畅。另外,对热射病患者施救应把握“先降温后转运,护送途中持续降温”的原则。
“对健康人群来说,重点在预防中暑;对已发生中暑人群来说,重点防止从轻症发展为重症。假如意识到自己疑似中暑,应采取休息、降温、饮水等措施静待症状减轻或消失。如采取上述措施后,症状未得到缓解,应立即就医。”杜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