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4669字,阅读时间约9分钟。
作者:黄汉城
卫星号来源:旺角黄汉城(zgtrendPlus)
这几天,占全国面积8.2%的东北又上了热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全国有12个地级市房价跌穿10万元,其中东北就占了8个,包括黑龙江鹤岗、双鸭山、鸡西、七台河、佳木斯、大兴安岭,以及辽宁省的阜新、铁岭。
而且最关键的问题是,房价低并不意味着位置不好,好些房子位于闹市区,离火车站或者市中心仅有几分钟路程,令人“细思极恐”。
紧跟着,又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媒体挖出,早在2013年东北就开始萎缩,7年间常住人口合计净流出164万人。目前东北地区共1.079亿人,占全国比重从2014年的8.0%下降到7.7%。
为了不让人才跑光,吉林前几天还彻底打破户籍壁垒,全省范围内租房即可申请落户,一脸着急的模样。
大家都知道,区域经济是我的长项。今天,我们就好好的唠下嗑,深度剖析下东北。
这个共和国的长子,到底还有没有救?
01
图们江救不了东北
整个东北,都有对交通生命线的深刻体会。
一百多年前,沙皇俄国为了攫取东北资源,顺着西伯利亚大铁路将铁轨修到了亚洲的尽头,连接起莫斯科与海参崴、大连两个港口。
位于满洲境内的丁字形支线,叫做中东铁路。
这条贸易大动脉,曾经让哈尔滨成为世界的十字路口,让沈阳、长春、满洲里这些边缘之地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1903-1978年,借助于发达的铁路网,东北一直是中国经济版图上最耀眼的明珠。
后来,集装箱点燃了世界航运的标准化革命,不仅让铁路、公路和海路之间的运输无缝对接,还引发了船舶的大型化趋势。
穿梭于全球各个港口的主角,从1万吨的散货船逐渐跃升为20万吨级的集装箱船。
船型越大,贸易的成本变得史无前例的低。
中国东部沿海依靠大港口大码头,融入全球产业链条当中,而位于海权体系边缘的东北则走向了衰落。
如果从哈尔滨运送货物到大连,其陆路运费竟然比从上海到纽约的海运成本高4倍。
曾经是陆权之王的东北人,如今像渴求中东铁路一样渴求着出海大通道。仿佛只要沿海,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在我看来,这个想法“幼稚”到可爱。
1860年前后,狼子野心的沙皇俄国趁着第二次鸦片战争,与衰败的大清王国签订了《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强行割让了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乌苏里江以东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国丧失了大片的领土,黑龙江、吉林也由此变成一个内陆地区。
但是,东北与海的距离,其实就在咫尺之间。
从珲春的防川村沿着图们江而下,15公里便可以直达日本海。
站在这个东方第一村,甚至可以听见不远处的涛声。从表面上来看,是朝俄联手彻底扼杀了东北的图们江出海口——
第一俄罗斯在朝鲜战争期间,为了给金氏家族运送援助物质,修建了铁路大桥。由于桥面仅有7米高,它就像一根低矮的门梁,拦住了一切大型船只。
第二,朝鲜只允许中国渔船出海,货轮以及军舰出不去,整条图们江失去商用价值。
很多人觉得,如果当年改革开放之时,中国能够拔掉铁路大桥和让朝鲜低头,东北就能以“最低的成本”嵌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当中。
不仅大量外商会跑来这里投资设厂,使其顺利搭上第三轮全球产业大转移的顺风车,东北还会因为区位条件的优势,撬开日韩乃至美利坚的、多达数亿人的消费力市场。
所以,中国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智库,都设想出了N种领土互换方案、与朝鲜协商获取真正出海权、另建俄朝铁路大桥等。似乎只要搞定那座桥和那个国,东北的经济就会飞黄腾达。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不。如果你真的抱有这样的想法,你一定是对图们江出海口有什么误解。
02
不是所有的江都叫长江
被东北寄予厚望的图们江,并非什么大江大河。
我们来看下边这张图片。
整条图们江唯一能够通行千吨级内河船的地方,只有出海口到防川这段15公里的航道。略加治理,可以通行300吨-2000吨的河海型船。
但是越往里走,可通行的船只就越小。
从防川到甩湾子村,枯水期水深仅有1-3.5米,疏浚后只可航行100吨-300吨内河驳船。从甩湾子到图们市,枯水期水深0.7-2米,航行吨位直接下降到100吨以下。
这百来吨的载重量是什么样的概念?
我们来看看长三角:
宁波港航道水深为30 米至 100 米,30 万吨级巨轮可自由进出,40 万吨级以上的巨轮可候潮进出。长江下游水深为12.5米, 10万吨级海轮可减载抵达南京港,5万吨海船直达。长江上游浅一点,5000吨货轮、1万吨级船队也可以直达重庆朝天门。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区区这点通航能力,对于吉林,黑龙江的经济发展来说不过是边际性改善,并不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你想想啊,一些重型装备,比如说东方电气生产的潮汐发电设备单体就达到200-300吨重,这玩意要是放到载重一百吨的船上会怎么样?直接就跪在河床里成为“泰坦尼克号”了,想拉都拉不走,你说人家会考虑过来投资建厂吗?
再比如说。很多汽车厂都是依赖汽车滚装船来降低运输成本,这种船能一次性装载几千辆汽车,但重量上万吨起跳,人家会选择在图们江上游开设整车厂吗?
长江经济带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的黄金水道,将深居内陆几百上千公里的武汉、重庆都带动成为特大城市,就是因为人家的径流量够大(9857亿立方米/年),吃水够深啊。
(图们江冬季封冻,也是一大制约因素)
航道的吃水深度,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天花板。
举个例子。苏北的干线航道为千吨级,前后串联起连云港、淮安、宿迁、徐州等城市,你看看今天苏北的发展水平是什么样?
更何况小小的图们江只是百吨级别,我们就不要指望它能像万吨级的长江一样,能辐射出一条纵横千里的发达经济带了。
不是所有的江都叫长江啊。
所以,即使你把俄中友谊大桥给炸了,通过外交手段从社会主义朝鲜获取到日本海的出海口,东北的经济也不会迎来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像我前文说的,它只是一种边际性的改良,而不是一种颠覆性的革命。
03
衰败根源
曾经的东北,是全中国都离不开的东北。
抗日战争结束后,东北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先进的地区,生产了全国41%的水泥、76%的电力、92%的钢铁,95%的煤矿。
1949年后,近40%的苏联援建项目布局在东北,使得东北的重工业体系更加丰满。
从这片黑土地生产出来的大庆石油、鞍山钢铁、抚顺煤炭、长春汽车……经由山海关源源不断的输往其他省份。
多年的“重付出轻投入”,造就了一个产业单一化的东北,一个透支的东北。
近来国家盖章认定的近80个资源枯竭型地区,东北就独占了三分之一。
大家都说围绕着帝都,中国华北地区有一条环京贫困带。其实在东北最有可能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沈阳周边,也同样诞生了一条资源枯竭带:抚顺、弓长岭、盘锦、阜新…
产业断档是非常可怕的经济灾难。站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东北想要腾飞确实很有难度。
不过,我特别不认同某些人说的,造成东北经济困境的真正原因是陈旧的产业结构,太偏向于重工业了——
在计划经济“全国一盘棋”的时代,这些都不是问题。辽宁的工业产品按计划供给全国,而且往往供不应求,根本不需要市场营销,只要完成国家计划的任务就好;某个矿采光了也没关系,最后会由国家出面转移和分流员工。
时过境迁,这种产业结构放在现在就成问题了。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产业的地域性分布产生了巨大变化。东北地区的重化工业不再一家独大,而面临来自多个省份的竞争。比如说,生产重型工程机械的徐工集团在江苏,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在湖南。沈阳标准件厂曾是亚洲最大的标准件工厂,后来面临诸多南方厂家的竞争,竟然倒闭了。
辽宁的石化工业曾经在全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50万吨以上级别的乙烯项目在武汉、南京、上海、天津、彭州、镇海、茂名等处遍地开花,辽宁的石化工业已不再“笑傲江湖”。从宏观上来看,重化工业的某些产品已经出现了市场饱和的状况。如果不能在技术水平上取得突破,“大路货”的产品很难进一步提升销量,企业自然举步维艰。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胡扯。
2003年出台振兴老东北国家战略时,吉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806.7 亿元,轻工业160.4亿元,重工业 646.3 亿元,后者占比80.1%。黑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80.2亿元,轻工业180.4亿元,重工业1199.4亿元,后者占比86.9%。
经过多年的努力,吉林、黑龙江的重工业占比已经降至67.9%、67.4%左右。而广东、重庆、副省级城市宁波按照工业产值占比计算,则分别是68.3%、79.6%、74.5%。
与之相比,吉利、黑龙江的程度还要低。
但是大家也看到了,近来这两个省份的经济增速,有跑赢过广东重庆等地吗?这里经济有发生反弹吗?
在我看来,造成东北经济困境的真正原因,并非是什么重工业化,产业单一化,而是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没有超级水运航道,第二没有高效的政务服务能力。
这两个因素,使得东北不论是发展重工业,还是调头押注轻工业,都难以具备价格上的优势,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04
无法形成产业集群
过去中国的经济底色长期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取得竞争优势,价格必须要便宜。
所以,发展低端制造业的关键,就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
当初深居内陆的成渝经济圈之所以能够崛起,就在于同时拥有这两个条件,使其成功接住了沿海产业的梯度性转移。再由此一步步延伸开来,往电子信息等高附加值产业升级。
东北转型初期,有非常多的技术工人,有非常高的城镇化率,毫无疑问满足第一个条件。但就像我前文所说,吉林、黑龙江乃至辽宁在内,都缺乏一条超级的水运航道,没办法满足第二个条件。
吉林黑龙江就不用说了。贯穿辽宁省核心地带的辽河,每年径流量也才区区137亿立方米,仅为珠江的4%,淮河的23%。由于水浅泥多,冬季封冻,辽河的航运价值甚低。
东北不管是生产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还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都必须先通过铁路或公路运输,到大连港等地中转。
这多出来的运输费用,就非常考验企业的综合成本控制能力了。一些出口导向型外地企业会视之为畏途,干脆放弃来东北投资。(对于外来投资而言,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可以,大搞出口较难,考验企业综合管理能力。)
加之东北是中国最早实行计划经济的地方,也是最严格执行的地方,导致这里遗留了非常浓厚的“不找市场找市长”色彩,对市场的反应迟缓。
《东北咋整》这本书里就记载了一个很好玩的故事:自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卡车诞生以后,30多年来如一日,解放牌卡车没有任何的技术改造,没有任何的变化。直到经济特区横空出世之后,一汽人才下了决心要弄出点新花样。
他们对汽车的第一个最大改变,是把汽车的深绿色变为了蓝色。
在这种唯上的官本位体系中,东北如何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并服务好企业主体呢?
我们来看下边这张图片。
同样是规模以上工业,黑龙江、吉林的国有控股企业数量分别为466家、356家,比湖南的715家要少。但是黑龙江、吉林的亏损面竟然高达42%、35%,是湖南的两倍或以上。(不要问我辽宁的数据,我根本找不到)
整个东北的营商环境,是有口皆碑的。你想让东北放低姿态,像昆山一样拿出做保姆精神进行“产业链招商”(缺什么补什么),这个难度可比撬动地球。
没有超级水运航道,没有高效的政务服务能力,这两个因素共同导致了东北难以在各个工业门类形成产业集群。
也就是说,东北或许可以把某个企业搞进来,却难以把全产业链都聚集在一起,用上下游的配套,用规模化的效应来降低生产成本。
没有价格上的优势,你让东北拿什么跟长三角和大湾区的同类产品竞争?东北如何能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不破产清算?
这一点,跟你选择重工业还是轻工业的路径,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不改变上述两个定式,东北同样会举步维艰。
05
思想上的出海口
在我眼里,能救东北的只有东北自己。
东北归根结底最大的问题,或许并非在于缺乏物理上的出海口,而是思想上的出海口。
否则,你如何解释辽宁坐拥2000公里长的海岸线,有大连、营口、锦州、葫芦岛、丹东那么多个港口,却依旧发展不起来呢?
(营口港,有30万吨级矿石、原油码头,并可停靠第五代集装箱船)
(锦州港)
(葫芦岛港)
(大连港)
你说辽河航运价值低,使得辽宁的内陆腹地难以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迅速发展起来,这很好理解。但是这个并不对沿海的港口城市构成太致命性的束缚啊。
泉州、烟台也没有发达的经济腹地,不也是发展起来了吗?
同样是沿海港口城市,凭啥人家的体量就能达到7000-9000亿元的GDP,而辽宁的不行呢?
所以啊,归根结底还是句话——
没有思想上的出海口,给你再多的深水良港都是无济于事的(典型如广西北部湾)。
在这个方面,东北要做的还有很多。
作者:黄汉城
卫星号来源:旺角黄汉城(zgtrend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