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当德军日军遇到美军的火力覆盖:年轻人不讲武德

最近某位大师的那句"年轻人不讲武德"突然火了,成了大家一直调侃的对象。而在战争中,恰恰有那么一帮不讲武德的年轻人,这个典型就是美军,尤其是二战。

二战中,美军参战以前和参战之后的战争,其实是两种战争。美军参战以前,德国PK英法,这实力非常均衡,各有长短,英法地面部队强悍,德国空军遥遥领先。这种实力对等的情况下,比较的其实是指挥官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于是乎,法国战役中,法国光荣投降了,德军一路撵鸭子一样给英法军队赶到了海边。

而美国参战之后,情况大为不同。以前的战争,你两千辆坦克,我两千辆坦克,就这样互殴,比谁指挥的更好。而美国人来了,你两千辆坦克,我一万辆坦克,然后巴顿这些人开始进攻了,通过绝对的碾压去取胜。

美国人第一次出海大规模作战还是在一战之时,当时英法负责训练美军。美军给英法的感觉就是不会打仗,给德国人的感觉依旧如此。当初美国人发动集团冲锋,被一众欧洲人一通鄙视。从军事这个层面看,美国人就是个年轻人,到了二战依旧如此。二战爆发之后,美国陆军从十几万人扩军到几百万人,这些年轻人依旧属于不怎么会打仗的那种。

而在欧洲,美军诺曼底登陆之后,向欧洲方向投送两百多万军队。西线最凶狠的一战是突出部战役,这场战役美军其实完全是靠绝对装备碾压取胜的。突出部战役爆发时,美军出动1400辆战车,而对面的德国人仅仅500辆。不过火炮上,德军却有1600门,盟军只有300多门,这会儿美军净被炮轰了。突出部战役德军反击之时,向低地国家突击,击毁465架盟军战机,自己损失277架,里面88架是被盟军防空火力击落,84架被本方防空炮击落。而仅仅十天过后,盟军补充了损失的战机,德国再无新战机补充进来。

同样,亚洲战场上,亚洲近现代的军事老师傅日本,在美军的碾压之下同样喘不过气来。1937年的时候,日军几十万人,几百万国军被打的溃不成军,投降被俘都是百万级别的。而到了太平洋战场上,硫磺岛战役,日本打的极为激烈,守军仅仅两万人,对面的美军有11万人。岛上的日军仅仅30架战机和23辆坦克,对面的美军投入2000架战机和200辆坦克。冲绳战役,美军又是派出了15000架战机参战,以绝对的火力优势取胜。

日军在战场上面对美军,其再狠再强悍,面对绝对的优势也是无济于事,欧洲西线战场,依旧如此。

英美盟军在西线和太平洋战场上,对德国日本进行战略轰炸,几乎天天炸,而德日双方根本没有反击余地,只能打防空炮。德国日本的工业区、城市、军事基地被炸的破烂不堪,飞机根本就没法起飞。在1944年的西线战场上,德军每个月损失上千架战机,完全没能力继续抵抗了。

同样不讲武德的还有缓过神来的苏军,库尔斯克战役之时,苏联已经完全走上了正轨。库尔斯克战役爆发时,苏军投入五千多辆坦克,而对面的德国人不足3000辆,火炮方面,苏联同样占据绝对优势,两万六千门各类型火炮,而对面的德军只有不到一万门。

等到1944年的巴格拉季昂行动之时,苏军投入5000架战机5000辆坦克和36000门火炮,而对面的德军仅仅不到1000架战机800辆坦克。这场战役过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几乎全军覆没,五万名德军战俘在莫斯科来了一场大阅兵。

战争就是如此,讲的就是绝对的实力。在实力相差不大的时候,战术、指挥、意志占据足够分量,而等差距拉大到绝对的差距之时,任何战术都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唯一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加大对方的伤亡。

同样的例子在后来的朝鲜再度发生,志愿军入朝前期,一路将立足未稳的联合国军打回了三八线以南,占领了汉城。而缓过气的联军,发动攻势,志愿军付出巨大伤亡,才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随后两年时间,战线一直在三八线附近胶着,之所以能顶得住,很大原因来源于武器装备的提升。从51年2月起,苏联方面的援助开始抵达,飞机、坦克、大炮应有尽有。金城战役之时,志愿军1300多门火炮齐轰,美韩军昏天黑地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