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人文城市季:“数字游牧”时代,该如何跨越城市的边界?

三联人文城市由《三联生活周刊》创立,以2020年首次发起主办的三联人文城市奖评选为起点,在中国城市化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节点上,探索城市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联。

因疫情推迟至今的2021年三联人文城市季于今年重启。2022年10月28日至31日在成都举办2021年三联人文城市季系列活动——人文城市摄影论坛、人文城市光谱论坛及三联人文城市光谱盛典、“日常史诗:成都市民生活与公共空间”展览。

我们无数的日常生活,都蕴藏在细密的城市数据网络中。光谱计划是如何搭建起来的?如何通过海量的数据,形成更具人文性的评价标准?怎样才算好的城市?加速、内卷、消耗、疏离、碎片化……数字技术究竟解放了我们,还是束缚了我们?公共空间的网络化,是否改变了我们的城市?边界已经被打破,我们要如何跨越?下面由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现场报道。

2020年,第一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的主题设定为“重建联结”,相当于一轮社会动员,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空间的联结重建。更进一步,重建联结,需要重建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三联人文城市意识到,在身处的网络化城市中,数字媒介与城市空间之间已经出现了结构性耦合,媒介技术创造的虚拟空间与广场、街道、公园等实体的城市地理空间合二为一,原本实体空间中大量的“直接经验”与媒介技术的“中介经验”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这种模糊性带来的问题与可能性并存。

对于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来说,其中存在的许多公共机构已经变得“非物质化”了,已经部分创造了一座“无形的城市”。这就说明了一个事实:“我们开始要在其中生活的新世界,不但它的表面是开放的,远远超过那看得见的地平线,而且内部也是开放的,被看不见的光线和放射物所穿透,能与正常观察时看不到的刺激和力量交互影响。”这种刺激和力量现如今被媒介技术与网络紧紧包裹着,数字技术在解决日常困境的同时很有可能重新树立不同的信息茧房,形成对日常城市时空的殖民。

因此,2021-2022三联人文城市季进一步探索了多元创新的形式和内容,试验性地激发新一代的建筑师、城市管理者及公众来参与人文城市的建构。客观上,边界已经被打破。而人作为城市的主体,需要主观上更有意识的跨越,因此2021-2022人文城市季的主题设定为“跨越边界”。这几日的人文城市季将围绕“光谱计划”几大板块,搭建与评奖既平行又互补的框架内容,建立人文城市评价更丰富的人文向度,激发更多元的城市管理者、城市设计者、人文学者及公众来参与,推动城市与建筑设计走向更加公共性和社会性。除此之外还有人文城市摄影论坛、新书发布会等丰富的活动同期进行。

01-建造幻象:

10月28日下午,成都当代艺术影像馆举办了人文城市摄影论坛,论坛由三联人文城市与成都当代影像馆联合主办、连州摄影博物馆承办,也是去年12月由三联生活传媒与成都当代影像馆共同举办的人文城市摄影展“建造幻象”的衍生活动。“建造幻像”邀请了24位艺术家,展出超350件展品,重新审视影像媒介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转变。

本次论坛由《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曾焱主持,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成都当代影像馆创始人钟维兴致辞。在论坛中,“建造幻象”策展人之一胡若灏介绍了本次展览的源起与策划思路,以媒介理论的角度回顾摄影作为工具的历程。18世纪末人类世的开启推动着城市主义的快速进程,在短暂的时间内城市达到了过去无法想象的尺度与规模,新的城市生活形态也因此诞生:更多样复杂的文化与社区,跨越城际或国界的快速移动,基于新技术的管理与规划手段,从无度扩张到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转向………影像媒介也在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在城市空间内不断扩张,从模拟摄影到数码摄影,从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到无处不在的LED 屏幕。在城市主义与影像生产同时过载的当下,影像与城市间的关系正在被重新塑造。“建造幻像”展览旨在将城市与影像间不断转化、发展的关系置于多声部的历史情境中被考量。

▲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会人、成都当代影像馆创始人钟维兴致辞

▲“建造幻象”策展人之一胡若灏发言

摄影艺术家张晓则以“城市魔幻”为主题分享了自己早期有关重庆的摄影,在这座“相机走火了也能拍到好照片”的城市中发现了许多魔幻瞬间,摄影作为主观性的工具,张晓于2009年开始拍摄海岸线系列,记录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并于2012年返回故乡,开始拍摄关于个人记忆的图片,并由此发现原来“魔幻”就在身边。

策展人崔灿灿则认为,随着城市化的体量逐渐饱和,城市化从建筑问题转向心理、感知问题,城市化的魔幻来自于一个临时地带。当时间的质感被改变时,主体无法适应时,我们意识到一切都是虚像,虚像的前提是关系,而城市化的虚像一直投射在城市边缘。

▲ 摄影艺术家张晓与策展人崔灿灿

论坛主持人、《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曾焱在最后总结,城市随着时间不断流动与变化,摄影师则永远在试图捕捉它的幻像,希望通过“建造幻像”人文城市摄影展和此次论坛,不仅能在虚拟时代重新观看影像与城市的关系,更能透过影像对城市空间的折射,思考在新的现实下人与城市的多种可能。

▲ 嘉宾集体合影

28日晚在方所举办了三联人文城市《人的城市》新书分享会,分享会由《三联生活周刊》副总编吴琪主持,并集合了建筑师,URBANUS都市实践创始合伙人王辉、建筑师,Crossboundries创始人崔灏、帝都绘创始人宋壮壮和本书编著者贾冬婷等嘉宾,以“在地与牧游——数字时代的城市好奇心”为主题进行分享。

▲ 论坛现场

《人的城市》由三联人文城市执行总编辑贾冬婷编著,缘起于2020年年初《三联生活周刊》启动人文城市奖的评选,秉持着“人是目的,也是尺度”这样的理念,搭建了一个针对当下城市/建筑的评价体系,并将第一届的主题定为“重建联结”——重建人与人、人与城市的联结。而近几年疫情绵延的处境,也让我们看到人与人的相聚、面对面的交往虽然愈发困难,但也更加珍贵、有意义。

这是第一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城市故事。《人的城市》记录了第一届人文城市奖的故事,从获奖及入围的25个实际案例出发,邀请建筑、艺术、文学、历史、哲学等多领域人士,共同探讨人文城市的可能性与不同实践方案,窥见人文城市的未来趋势。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评委王辉阐述了三联城市人文季的宣言“人文、创新、公共、美学”中的内在涵义,即:

人文——我们的城市应当更关心人。

创新——我们需要以创新的方式来应对这个更为复杂时代的挑战,达成环境友好、经济繁荣与社会公正。

公共——我们追求公共生活的舒适性和完整性,激发大众参与,满足人们生活的尊严、平等与价值感。

美学——我们唤起文化想象力,促进审美意识与美的城市,在互动中达成共识,共同成长。

▲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评委王辉发言

Crossbounderies建筑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合伙人董灏以“设计如何打破边界”为题讲述了Crossbounderies建筑公司的三个改造项目,并从人文环境的角度思考建筑改造的基础。设计师、帝都绘联合创始人宋壮壮以“如何用数据讲述人的故事”为题介绍了帝都绘的数据可视化工作,从更加娱乐和八卦分心态建立数据模型,并讨论了数据的有效性和可行度,本次光谱计划的数据可视化就以101种不同维度的用户数据算出。

▲ Crossbounderies建筑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合伙人董灏发言

▲ 设计师、帝都绘联合创始人宋壮壮发言

《人的城市》编著者、三联人文城市执行总编辑贾冬婷从空间生产之变、叙事主体之变以及媒体的力量等角度讨论了从“物的城市”到“人的城市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谈到未来城市的趋势时,她认为城市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参与主体的多元性、空间里的时间性、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交融、可复制的配方价值等都是重要的发展因素。

▲ 本书编著者《人的城市》编著者、三联人文城市执行总编辑贾冬婷

02-城市与我们:跨越边界

29日下午,人文城市光谱论坛以“城市与我们:跨越边界”为主议题,邀请到了8位跨界嘉宾进行“跨越”分享,从不同维度共同探讨城市数字化,公共空间网络化的当下,城市与我们的人文精神何处去。三联人文城市及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贾冬婷担任论坛主持人。

▲ 论坛现场

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提出了“最初五百米”的概念,原“最后五百米”意思是从权力中心往下延伸触及到每一个人,而“最初五百米”是从“你”出发,观察我们身边的五百米,以此发现自己与更大世界的联结的。目前的生活具有功能性过剩,生态性不足的现象,这造成了一系列悖论:个体化与聚集、只有在线上才能实现人的本性、线下生活与人交流的局促感、社区让我们从世界中隔离出来、年轻人对社会事件关心的同时,对世界的判断非常简单化,观点非常断裂,无法形成沟通。而“最初500米”就想重返生态性,这并非简单的跨越边界,并非要回归人文精神,而是先把差异和边界看清楚。

▲ 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发言

建筑师、Mapping工作坊创始人何志森以“无处不在的城市边界,如何共生?”为题讨论了边界与日常生活的场所,并认为边界是日常生活中最密集的场所,边界不是一条绝缘的细线,而是一处蠢蠢欲动的“状况”,弥漫了连结、关系、延伸和无限的可能性。

▲ 建筑师、Mapping工作坊创始人何志森发言

三联人文城市光谱榜合作搭建人茅明睿通过疫情前后阿里指数中人们生活不同需求的变化,发现了疫情时代城市人文性的丧失,城市内部的活动,通过豆瓣、活动行、大麦、公众号等社交媒体中发现了不同城市内部的活动构成、文化活力与空间载体的关系,并仍认为冷冰冰的数据依然可以搭建出有温度的城市。

▲ 三联人文城市光谱榜合作搭建人茅明睿发言

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马岩松阐述了自己在建筑设计与城市之间的设想,通过以往建立火车站、公园、图书馆等例子阐述了建筑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他的建筑设计旨在塑造超现实的场地,从而让边界消失。

▲ 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马岩松发言

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表示,我们在城市文化影响下似乎在改造自己,与自然产生了疏远的距离。但如果过于迷信故乡,有可能会画地为牢、先入为主,把自己变为抗拒现代文明的人。通过不同“故乡”的书写,让自身生命体验更深入。中国文学要对故乡有全新的概念,故乡应该有新的认知。我心广出即为故乡,我心安处即为故乡。

▲ 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发言

艺术家徐冰认为,事物无法确定边界在哪,概念就是边界,知识生产的实质就是制造边界,而文字就是触碰人类世界最基本的元素。认识核心的差异造成概念的差异,人类在差异的翻滚中讨论。而撕裂与斗争越来越严重,是由于界定的事物的边界出入越来越大。而当代艺术给被知识化了的概念投入一种没有被知识化的,把排序松动,人类才有可能推进进步的契机,艺术本身具有挑战概念的性质。

▲ 艺术家徐冰发言

关于“跨越边界”,这个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讨论也没有止境。正如人文城市光谱论坛主持人、三联人文城市及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贾冬婷在论坛中表述,跨越边界,既是对新的媒介现实的跨越,也是人类对城市想象力的跨越。人们需要思考和实践,在网络化城市中如何建构日常的社会交往,如何在数字网络、行动者与城市空间的交集中,构建新的社群关系、创造公共新体验,进而催生出新的共同体。

29日晚,人文城市光谱盛典在成都东郊记忆·炉剧场启幕,以“广场”为中心场景和核心概念,盛典现场被打造成一处城市中的广场空间。观众席三面围坐,期待并见证故事的发生。

▲ 盛典现场

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第一位进行了致辞。城市,不只有宏大叙事,还要考虑到颗粒度微小的人的感受,比如跑步时能听见鸟鸣,走出办公室能买到咖啡,周末能有一出话剧可以欣赏。李鸿谷说,集合所有这些日常,三联生活传媒创立的内容品牌——三联人文城市在去年首先设立了三联人文城市奖,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担任奖项的架构共创人,以人文、创新、公共、美学四个标准来发现、选择、判断城市里的建筑与空间。而在今年交替进行的三联人文城市季中,我们试图关注数字化影响下更为广阔的城市,并将主题设定为“跨越边界”。边界,是现实和虚拟的边界。我们尝试以虚拟世界的数据,描述真实城市的人文状况。希望这个名为“人文城市光谱计划”的探索,能更加帮助理解一个完整的人的需求,因为人才是城市的尺度与目的。李鸿谷感谢了成都这个美好的城市,让这些关于城市的畅想得以落地。

▲ 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吴志强通过视频的方式为活动致辞,从智慧城市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他对人文城市的理解。第一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终审团主席,非常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张永和在致辞中,以购物的视角,与大家分享他的观察中城市与文化的关系。

▲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吴志强致辞

▲ 第一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终审团主席,非常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张永和致辞

盛典的广场呈现一场融合了光影、肢体和诗歌的多媒体戏剧展演,西川、刘家琨、马岩松、刘珩、陈文、何健翔、李伦等嘉宾参与了展演。以城市里的一天及人类城市文明演进史为线索,展现“朝霞”“午后”“黄昏”“夜幕”及“永昼”这些不同时段下参差多态的城市故事。多位成都市民将日常生活搬上舞台,呈现成都人生活的细节与街巷的往事。现代舞者利用三支荧光棒不断相互交换,寓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此时,边界便慢慢形成了。人们在边界中不断挣扎,边界的虚影千变万化,可是从未消失。在一座广场的白色灯炷下,诉说城市故事的人们伴随有节奏感的音乐跳起了广场舞……

▲ 戏剧展演

城市广场是城市路线的交汇之处。路线的讲述,会贯穿于展演之中。作为本次盛典的导演,艺术家王茂认为路线是一种很独特的表达方式,能够承载很多文字之外的内容。每种路线背后,都能看到个人命运与时代脉搏的共振。

戏剧展演结束后,盛典发布了第一届三联人文城市光谱计划的四大主榜单与十大子榜单。光谱计划由三联人文城市项目组委会发起,联合北京城市实验室、城市象限、帝都绘,以及相关互联网及科技公司,邀请包括智慧城市、建筑空间、景观规划 、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的专家老师参与。其中,人文城市光谱计划从2021年7月开始启动搭建,历经4个月时间,超过100个评价指标2021人文城市光谱计划,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中心城市进行分析评价。

▲(图源:三联人文城市)

本次人文城市光谱计划将围绕四大评价维度,生成人文城市光谱计划四大主榜单(分别为“人文之光”、“创新之光”、“公共之光”、“美学之光”)。还将选择指标体系中的代表性指标生成十大子榜单,并综合各级指标计算结果从街道办尺度识别城市的宝藏空问。

▲(图源:三联人文城市)

指标体系的搭建,沿袭人文城市奖的“人文、创新、公共、美学”四大价值维度,并从人与场所、人与建筑、人与社区、人与自然以及人气城市活力五个方面展开。指标的选取经过多轮讨论,并结合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城市设计、建筑空间、社会经济学、人文艺术五个领域多位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正。

▲ 榜单揭晓现场

★ 人文之光城市榜首★

成都:

评价指标:通勤幸福指数、文化活动多样性、房价收入比等

当代著名诗人、作家,翟永明的成都城市分享:“成都是我的出生之地,我也是成都文化生活变迁的亲历者。以前,我觉得成都的生活非常舒适享乐,生活成本也相对亲民,但是,成都缺少高质量的演出和展览。随着天府美术馆和成都双年展的推出和开放,成都的城市人文风景有了很大的改变。未来也许我们会看到不同的生活形态和不同的艺术方式并存,就像走在玉林社区,你会看到传统的麻将与新型的咖啡、喧嚣的麻辣烫与安静的小书店非常和谐地并列在一起。这就是成都的城市人文。”

▲ 当代著名诗人、作家翟永明发言

★ 创新之光城市榜首★

上海:

评价指标:线上生活高繁荣度,利用科技提供多元化解决方案等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毛尖的上海城市分享:“我们其实也不太会用创新这些概念来理解上海。上海最好的地方,似乎都不过是日常。就算是垃圾分类这样的新事物,做到现在,彷佛也已经是多年习惯。如同这个季节的桂花,一夜开了一夜凋了,每时每刻的花香都是一种馈赠,但绝不刻意,可能这就是创新的真谛。”

▲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毛尖发言

★ 公共之光城市榜首★

深圳:

评价指标:公交和共享出行、文化活动关注度等

深圳坪山美术馆馆长、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刘晓都的深圳城市分享:“城市的成就往往是由标志性的公共建筑来表征的。过去是教堂和纪念碑,在当代,则是美术馆、博物馆这样的公共建筑。作为一个公立美术馆的运营者,我也体会到了这些跃进式的进步。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个体参与的重要,深圳的志愿者的数量领先全国。这个时候展现的公共之光既是希望之光,也是人性的微光。

▲ 深圳坪山美术馆馆长、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刘晓都发言

★ 美学之光城市榜首★

北京:

评价指标:人均公园数量、街道美感、博物馆数量等

独立音乐人、说唱歌手小老虎在一段说唱表演之后,进行了北京的城市分享:“我的童年大部分时候是在东四八条的胡同里度过的,我在那感受到了很多北京的张力。在三联书店对面,有一个我很喜欢的小酒吧,那是一个美术馆后街的半地下室。有天晚上有一个活动叫‘读点东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走上舞台,拿起这个麦克,掏出任何东西读起来。可以是一本厚厚的学术著作,也可以是你手机里朋友圈别人刚发的信息,甚至可以掏出治疗皮肤病的卤米松软膏的说明书,给大家读一段。这里没有任何人会有意见,也没有任何人会有挑剔,谁都有发言的空间。

▲ 独立音乐人、说唱歌手小老虎发言

作为本届光谱计划“人文之光”的榜单榜首,成都早在首届三联人文城市奖典礼中就获得了持续反响。成都这座适意又诗意的城市在近几年的各大城市榜单中频频出现并居于前列:最受欢迎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最具商业魅力城市……这座城市的不仅在自然环境中具有李白赞叹的“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山入画图”绝色之美,还在日常生活中给与人们足够的舒适与惬意。在光谱计划的指标数据呈现中,我们发现了最具成都特色的位居城市榜首的属性:茶馆数量12160个,生鲜市场300m覆盖五分钟生活圈比重89%、2020餐饮个体企业新增注册数46343个,地铁站300m覆盖体育场馆比重15%,职业联赛队伍数量7个。这些远超其他城市的数据覆盖了大众衣食住行最便捷的一方面,也独具不可复制性。

三联人文城市光谱盛典的举办,标志着2021三联人文城市季“跨越边界”落下帷幕。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奖,也将同步启动。

03-日常史诗:成都市民生活与公共空间展览

31日下午,由成都东部新区管委会主办,三联人文城市、成都东部集团共同承办的展览“日常史诗:成都市民生活与公共空间”展览举行开幕仪式,标志着東·壹·美术馆这一成都东部新区首座公共美术馆正式开馆。展览邀请历史学家王笛作为学术主持,王笛的微观史学研究作为学术脉络,经由策展人梁琛、贾冬婷的共同梳理,以13位当代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创作共同呈现成都日常烟火气下隽永而深沉的文化积淀。展览将持续到2023年2月28日。

在展览的开幕论坛中,由作为展览策展人之一的贾冬婷主持,梁琛、王笛、谢帆、聂荣庆、李伟分别从各自的日常出发,带来了各自对于个体与公共空间、当下与社会发展的看法。

▲ 策展人梁琛发言

梁琛从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出发,介绍了此次“日常史诗”展的策展思路。他对历史学家王笛的十多种著作进行分类,从中梳理出西南地区时空、成都城市时空、成都室外公共空间、成都室内公共空间四个时空维度,每位艺术家与四个时空中的一个和多个进行对话和回应。13位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也提供了一种另一种思考:人如何表达我们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 展览学术主持、历史学家王笛发言

展览学术主持、历史学家王笛在1990年代将研究的视角转向普通人和街头。“历史学的传统都是宏大叙事、关注精英,那么关注日常、关注普通人是否有意义?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日常生活涉及到每一天,普通民众占我们社会的绝大数。”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在他看来,成都是个大茶馆,茶馆是个小成都。他带来了题为“日常与茶馆:空间与时间的交响曲”的分享。

▲ 参展艺术家谢帆发言

参展艺术家谢帆和昆明当代美术馆馆长聂荣庆分别从自己的个体经历出发,讲述了 人、食物、自然几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对在地文化的探索。

▲ 昆明当代美术馆馆长聂荣庆发言

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分享了对后疫情时代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他认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建筑形态而造成了社会的原子化趋势,但人一定会回到公共生活中去。

▲ 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发言

在本次展览中,王笛微观史学的相关研究成为贯穿始终的主线,也可以被看作王笛研究成果的一种可视化实验,因此这位历史学家在这次展览中也作为了艺术家之一。年鉴派的学术性思考与当代艺术家的成都艺术实践相结合,展厅墙面对成都的历史性总结与作品面对面存在,为展览增添了更多新意。展览以成都这座城市为尺度,总结了最具显性和最独特的文化现象:街头文化。

王笛的三部著作《跨出封闭的世界》、《消失的古城》与《茶馆》都系统性的研究了成都的地貌与人文生活特征。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一座3000年城名未改、城址未迁的城市,它对三教九流、各个阶层的容纳,使得3000年以来,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升斗小民,他们逐一登临这个众生的舞台,共同营建出了中国最具人间烟火气的城市,可谓“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成都与水、美食、地貌变化、城市化等关键词息息相关,2022年,历经两周时间,摄影艺术家张晓沿长江溯源而行,途径岷江、大渡河、横江,沿途拍摄记录的图像组成了纪实作品《上游》,以直接的影像风格呈现了长江上游的地理风貌。何利平的《生活广场》是艺术家利用个人形象为一栋类似于“筒子楼”的一楼所有小商铺(16家)拍摄的专属于自己店铺的视频和平面广告。在这样一个小巧、完整的社区生态链里,当下一切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日常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艺术家想表达或是呈现的正是这个时代的气息。

陈秋林的作品 《晨钟》拍摄于2009年,一方面希望通过这个作品能唤起更多人对灾区情况的关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另一方面,就作品本身而言,地震只是一个背景,而不是主题。而冯立的《双城记》则对比了成都建成太古里之前及之后的市民生活状态,相悖的是,通过冯立的《双城记》我们仿佛看到了成都城市化进程中两种边界的撕裂感。但如王笛所认为的,成都由于深处内陆,较少收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内部的“无形”之物,即在集体记忆的传承下的活动内核仍然是不变的,如一种稚趣、一种豁达、一种闲适。

成都人生性热情、勤劳,很容易在街头与邻里打成一片。在《消失的古城中》,王笛就描述了这种街头的亲密关系:“在传统的、邻里纽蒂緊密的社区中,人们生活在一个无论是在城市空间还是社会空间都彼此熟悉和平等的圈子里,人们的认同惑和信任感非常强烈。”展厅中展示的三个公共空间档案,就是一种文化的延续,而这种延续皆是茶馆的变身。翟永明的白夜酒吧是成都著名的文化沙龙酒吧,是成都的文化地标之一,也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空间之一;成都小酒馆是一个全国知名文化企业,原创音乐大本营,扶持推广了众多新老本土原创音乐人及本土青年艺术家;一苇书坊则是位于成都玉林街区的人文社科主题独立书店,成为近三年来成都最活跃的文化空间之一……

从长江上游的影像到成都市内的文化空间,从风貌和名称几经变迁的老地图、旧书籍,到与成都传统标志形成互文的新装置,展览“日常史诗”以从远至近的视角、见微知著的展陈,试图展现成都丰沛日常凝聚的地域文化与精神内核。正如展览前言所说,通过此次展览,希望带来这样一种思索:“史诗并非一种被构建的概念。它永远来自,也必将回归具体而普通的生活细节。而这,正是历史的非凡所在。”

主办:

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

三联人文城市是由三联生活传媒创立的城市/建筑评价体系。以第一届人文城市奖为起点,确立了偶数年举办人文城市奖、奇数年举办人文城市季的双年模式,希冀在中国城市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节点上,推动公众启蒙,激发公众参与,促进未来中国城市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

协办:

成都传媒集团

光谱计划主体搭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龙瀛课题组

北京城市实验室(Beijing City Lab、BCL)以城市空间作为实验场/室,致力于采用跨学科的方法来量化城市系统,开展了大量的解析、模拟与评价方面的多尺度、多维度的实验测度研究,在认知城市空间机理的基础上识别其效能提升路径。

光谱计划合作搭建:

城市象限

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 简称城市象限)于2016年孵化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司致力于新城市科学研究和其引领下的城市规划与治理实践,负责和参与北京、上海、雄安、成都等多地的规划、治理和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光谱计划可视化:

帝都绘

帝都绘是一个年轻的根植于北京的创意团体,专注于北京城市文化的研究、呈现和传播。工作室的项目涵盖信息设计、出版物、展览、城市研究等多种类型。

光谱计划榜单顾问:

专家团

榜单指标搭建及指标赋权阶段,邀请了智慧城市、城市设计、建筑空间、人文艺术四个领域的位专家进行指标修正,形成最终榜单。

柴彦威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董功 | 直向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金秋野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

李迪华 |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

李栋 |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专员

李虎 | 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李鸿谷 | 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翔宁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刘合林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罗震东 |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毛其智 |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城市与区域规划专家

刘晓都 | 深圳坪山美术馆馆长

庞伟 | 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设计师

苏丹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唐克扬 |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

王辉 |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王世福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王子耕 | PILLS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叶嘉安 | 中国科学院院士

袁烽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

张宇星 |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

赵渺希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光谱盛典承办:

艺文力

光谱盛典支持:

完美世界技术中台

凤凰艺术 成都报道

撰文:齐晓鸾

编辑:齐晓鸾

责编:dbk 索菲)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