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淮南师范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深入滁州市定远县田间地头,用专业知识“解码”乡村需求,以青春热情点燃助农新引擎。他们不仅带去了无人机植保、富硒技术等“硬核”科技,更化身“带货主播”让特色农产品走俏云端,一场4小时直播收获点赞破万人,生动演绎了新时代青年学子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
科技“慧眼”把脉乡村,富硒方案激活产业
7月3日,乡村振兴促进团筑梦田园团队的队员们将课堂搬到田野。在定远天河农机服务合作社负责人陈光的带领下,他们操作农用无人机精准施肥,安装性诱剂科学防治虫害,深入走访200余户农家开展扎实调研。队长张银凤在操作完无人机施肥后,深切表示一颗做新农人建新功的种子已悄然种下。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农家院前,团队成员与农户亲切交流,积极宣传纳米富硒施肥技术,交流施肥和植保知识,提出富硒产品加工方案,探讨农业增产增收的秘诀。队员们还化身“科普使者”,向农户发放并讲解食品安全手册,重点普及夏季饮食安全知识,为村民健康增添一道“防护网”。这场“田野调查”不仅摸清了乡村发展的痛点,更用科技智慧为产业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实践团队在定远县桑涧镇天河农机服务合作社学习无人机施肥操作)
课业辅导点亮希望,敬老服务传递温情
7月4日,生物工程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分成两组,带着学习用品和慰问物资走进村庄,用专业知识与真挚关怀为留守儿童和独居老人送去温暖。在桑涧镇黎安村党群服务中心,志愿者王悦和队员们为15名留守儿童展开“一对一”辅导。辅导结束后,团队还赠送了书包、文具套装,并组织“击鼓传花”“报数游戏”等互动活动,孩子们的笑声在教室回荡。知识传递与爱心陪伴,为留守的童年播撒下希望的种子。与此同时,另一组志愿者来到村中独居老人家中。队员马云云和周明琪蹲下身,和75岁的李奶奶谈家事、叙家计;叶明俊和王亚琪帮老人打扫院落、晾晒被褥。“孩子,尝尝我腌的萝卜干!”老人拉着志愿者的手唠起家常。带队老师方雪感慨:“服务的过程,是青年学子最生动的责任教育课。”点滴关怀汇聚成暖流,温暖了老人的心田,也涤荡了年轻的心灵。
(实践团队开展关爱“一老一小”志愿服务活动)
红色研学铸魂育人,廉政文化涤荡初心
7月5日,团队走进定远县包青天廉政文化公园,感悟穿越千年的清廉风骨。同学们深受感触,队长王悦感言到:“漫步在包青天廉政文化公园,每一块碑刻,每一处景致,仿佛都在无声地讲述着‘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古老箴言。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明辨是非,抵制诱惑,培养健康向上的情操,将正直廉洁内化为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这‘廉’字,应是烙印在我们青春底色上的精神印记。”冒着酷暑,队员们又转赴凤阳县小岗村参观“大包干”纪念馆,通过现场讲解和实物展陈,了解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先进事迹,学习“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传承小岗村的创新精神,也要以包公为镜,筑牢理想信念。”队员王亚琪在心得中写道。
(实践团队赴小岗村开展红色教育实践)
直播带货助农增收,富硒产品走俏云端
7月6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美丽乡村”直播在桑涧镇河北村的乡村直播间火热开播。实践队员们华丽转身为“带货主播”,热情推介当地特色——桑涧镇富硒大米和瓜篓子。主播宋志鹏手持饱满的稻米,现场蒸煮,专业讲解其核心价值:“这款大米依托我院汪承润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硒含量提升9倍以上,营养更丰富!”。主播陈子涵、刘思言则化身“米饭仙人”,进行沉浸式“吃播”,直观展示产品的香糯口感,引得网友弹幕刷屏点赞。这场历时4小时的青春助农直播,吸引了较高的关注度,点赞数破万级,有效拓宽了农产品销路,提高产品声誉度。直播结束后,团队还向农户传授短视频制作、直播话术等技能,助能乡村电商长效发展,为农产品插上持续飞翔的“云翅膀”。
(实践团队在桑涧镇河北村开展直播助农活动)
校地联袂共创佳绩,青春聚力再启新程
在这个盛夏,生物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的足迹深深印刻在定远县的田野巷陌。他们以科技为笔,以情怀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挥洒青春——直播间里的热情吆喝,是新时代助农的智慧回响;田垄间的汗水滴落,诠释着“自找苦吃”的成长哲学;留守儿童教室里的琅琅书声,奏响了希望的乐章;老人院落里的欢声笑语,温暖了时光的褶皱。活动期间,团队累计捐赠文具15套,服务留守儿童及独居老人30余人。
此次实践生物工程学院师生累计形成调研报告4份,发放宣传资料800余份,惠及农户200余户。自2021年以来,淮南师范学院生物工程学院连续4年来到定远县桑涧镇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打造校地合新品牌,持续深化“科技小院”助农模式,让更多青年在广袤乡村读懂中国,推动富硒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迈向新台阶,让“青衿之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华。(文图/童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