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财经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陷入停摆。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全球危机,全球经济正面临着需求供给双重冲击,任何经济体都难以独善其身。值此变局关键时刻,凤凰网财经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以“全球经济与决策选择”为主题的“2020凤凰网财经云峰会”,为期7天的超级财经周里,嘉宾们观点犀利,金句频出。
随着新冠病毒的蔓延,全球粮食贸易问题、国内粮食安全问题,农产品的生产及流通问题都出现新挑战。如何重新审视我们的粮食和农业问题?如何以疫情为契机带动农业转型与乡村振兴?在5月13日的“2020凤凰网财经云峰会”中,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对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转型做了详细分析。
关于我国粮食现状,柯炳生谈到,我国粮食安全目标有两句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根据2019年我国粮食自给率的情况,稻谷的自给率是百分之百,小麦的自给率98%,谷物自给率也是98%,所以已经满足了谷物基本自给。
谈及“口粮绝对安全”,柯炳生表示我国家的粮食储存现在处于历史高位,仅稻谷和小麦的库存数量就够14亿人整整吃一年,库存充足。进口不是数量上不够,而是因为品种原因。猪肉、禽肉、牛肉、羊肉这四种肉类的自给率加在一块是94%左右,可以说肉类基本自给这个目标也达到了。
谈及缺口最大的大豆柯炳生分析,现在每年大豆的进口数量相当于国内生产的五倍左右。由于大豆属于土地密集型产品,单产水平很低,只有120公斤到130公斤的样子,而我国人均土地面积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进口大豆就是进口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他认为,其实进口大豆没有太大风险。不能说绝对没有,总体来说没有太大的风险。
柯炳生对凤凰网财经表示,根据现状判断我国完全实现了“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
此外,柯炳生认为,未来有两件事很清楚。第一,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收入的增加,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对粮食的需求是日增的,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越来越安全,才能更安全。第二,从资源投入方面,因为城市化的发展,不断占用一些耕地,耕地越来越少,水资源越来越短缺,另外农业劳动力越来越少,并且越来越贵,这构成了挑战。
因此,展望未来,如何用越来越少的耕地、越来越少的水资源、越来越少并且越来越贵的劳动力来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这确实是一个挑战,我们要应对好。我们必须实行农业的转型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建设现代农业。
嘉宾介绍:
柯炳生,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
以下为发言实录:
柯炳生: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凤凰网财经云峰会,我报告的题目是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转型。
粮食安全是一个大话题,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从2004年到现在,中央已经发了17个一号文件,每一个一号文件里边都要谈到粮食问题,谈到粮食安全问题。新冠肺炎以来,很多人都高度地重视粮食安全的问题,很关切这个问题,有各种不同的传言等等,有的人非常地担忧,甚至有点恐慌的心理,有一段时间甚至要抢购等等,要囤积这个粮食等等,生怕粮食不够,其实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是好事,但是这样过度的担忧乃至于恐慌完全是不必要的。那么我对此做一点具体的分析,两个问题,一个是现状如何,一个是未来如何。
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是两句话,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两个目标到底实现得怎么样,我们来看看有关的数据。2019年的情况,这个表格有很多数字了,我不一一说,请大家看最后一栏,我们的自给率的情况,我们稻谷的自给率是百分之百,小麦的自给率是98%,谷物的自给率也是98%,所以谷物基本自给那是满足了;然后口粮绝对安全,那我们讲的口粮就是包括稻谷和小麦,看起来这个小麦好像没有达到百分之百。今年稻谷是百分之百,但是前几年,每年我们的进口也有2%到3%的样子。这是数字。
这个表里面没有反映的是一个什么数字呢?是库存,正像不久前国家粮食储备局,还有农业农村部的同志说过的那样,我们国家的粮食储存现在处于历史高位,光是稻谷和小麦的库存数量就够我们14亿人整整吃一年,所以我们的库存还是很充足的。我们进口不是因为我们国内不足,而是因为有一些品种的原因,因为我们进口大米,从泰国进口大米、泰国的香米,我们进口的小麦主要是加拿大、法国一些优质专用的小麦,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等等,不是数量上不够,刚才讲到库存的数量,其实库存的数量,有的同志说吃一年就没了,第二年呢?库存哪里来呢?库存是往年的结余,是往年没有吃完的那部分成为国家的库存,所以库存数额巨大,意味着我们前些年我们生产是供大于求的,证明我们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我觉得这比库存数值的大小更有意义,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数字,就是生产的能力是足以保证我们的口粮的安全的。
那我们来看看生产的情况,这有两张曲线,近二十年来,我们全国人均谷物生产的情况增长了将近一百公斤,由二十年前的350公斤不到,到现在的将近440到450公斤,增加了将近100公斤,所以这个增幅是很大的。
那我们看看下面这个,就所谓的口粮了,水稻和小麦,这个在二十年中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在250公斤左右。那这个数量到底能不能够满足我们口粮的需求呢?这是生产的情况,实际上这二十年来,它之所以增长得比较缓慢或者比较稳定,不是我们生产能力不够,是我们的需求没有显著的增长。
我们看看我们的需求的情况,这张表是国家统计局调查的有关我国人均的粮食消费的情况,我们看到无论是粮食还是谷物,我们人均的消费数量在近五年中都减少了二十二三公斤,这符合世界的一般的规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直接的口粮的消费是减少的,这个趋势还会继续进行下去。
我们看谷物,人均的谷物的消费那只有116公斤,不到120公斤,其实相当于前一张图的人均的稻麦生产的一半都不到。所以我们的水稻的生产、小麦的生产、我们口粮的生产是足以满足我们的需要。
下一张表我们看到是什么呢,畜产品和饲料粮的情况。四种肉类,包括猪肉、禽肉、牛肉、羊肉等等,去年由于猪肉大幅度减产,减产了1100多公斤,所以肉类都有增加,都有比较明显的增加,这四种肉类的自给率分别是如表显示,牛肉是79%最低,然后是羊肉93%,猪肉94%,然后禽肉自给率最高,99%,肉类加在一块是94%左右。但是我们可以说肉类基本自给这个目标也是达到了。
饲料粮中玉米是基本自给了,缺口最大的是大豆。我们现在大豆的进口每年的数量相当于国内生产的五倍左右,近三年我们大豆的进口数量都在9000万吨上下。这是一个很大的数量,如何来看这个数量,如果我们不进口的话,用我们国内的土地来生产的话,要生产出这么多的大豆,我们需要把整个东北和整个华北的土地都加起来,都种大豆,那跟这个数量才差不多。所以进口大豆是事在必然,因为大豆属于什么呢?叫做土地密集型产品,它的单产水平很低,只有120公斤到130公斤的样子。那我们进口大豆就是进口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因为我们的整个的人均的土地面积要远远低于国际的平均水平,所以进口一些大豆,将来这个趋势还要一定表现在高位甚至会进一步增加。这样有人就问了,说那我们进口大豆是不是一个有风险因素?所以下面几张图我就分析一下,想说明一个什么观点呢,其实我们进口大豆是没有太大风险的。不能说绝对没有,总体来说没有太大的风险。
那这张图显示出我们大豆生产和进口的情况,在过去将近二十年时间,我们大豆的进口从1000万吨增加到现在的9000万吨上下,而我们的产量从来没有超过2000万吨,去年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810吨,是这样一个趋势。
这张图显示出来世界大豆的进口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的大豆进口增加了将近8000万吨,而其他国家的大豆的进口增长得很慢,大概是从4000万吨左右增加到5000万吨左右,所以整个的大豆的市场我们占的份额是很大的,现在已经占到了世界大豆进口市场的65%以上,我们是最大的买家。
从卖方来看,世界大豆出口中,最主要的国家就是巴西和美国,这两个国家也是大豆的主产国,巴西和美国这两国,两个国家加在一块,每年大豆的出口数量在将近85%左右,其他还有一些南美的国家和加拿大等等,是高度的集中。
那对这些国家来说,它们的大豆,我们的这个大豆,我国的大豆进口来源主要也是美国、巴西,这两个国家加在一块大概占到85%左右,主要这两个国家。所以就是说我们进口大豆跟美国、跟巴西进口大豆到底风险如何,取决于这两个国家它的生产政策和它的贸易政策。
那对巴西来说,每年的出口的大豆85%左右全是卖给中国,而美国大概60%,60%左右卖给中国。
就大豆生产来说,你想它们生产了大豆之后,它要不卖,不出口的话,那怎么办?它没办法,它一定要出口,而出口的话它大概只能卖给中国,因为其他的别的国家的需求是很少很少的。所以对它们来说,它们是有刚性要出售这个。而对我们来说,其实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弹性的,因为我们进口大豆除了榨油之外,主要是那个豆粕用于饲料业的发展。这两年之所以大豆进口少一点,是因为我们肉类的生产由于非洲猪瘟的原因等等原因,我们减少了这个需求,还是有一定的弹性。
所以我就归纳一些现状判断,现状判断我们完全实现了谷物绝对安全。我们完全实现了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这个目标我们是得到了确保。其实不光是去年、今年,改革开放以来,大家想一想,我们什么时候缺过粮,我们什么时候买不到大米,买不到面粉,总是有的,从来没有发生过买难问题,并且价格也相当地稳定,所以这个目标是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和实现的。那大豆缺口大一点,但是风险并不大,刚才已经说过了。
这是现状,那么我们来看一看未来,展望一下未来。未来有两件事很清楚的,一个就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收入的增加,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对粮食的需求是日增的,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越来越安全,更安全。那另一方面从资源投入方面,我们的耕地是越来越少,因为城市化的发展,不断占用一些耕地,水资源越来越短缺,另外农业劳动力越来越少,并且越来越贵,这构成了我们一个挑战。那这个挑战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展望未来,我们如何用越来越少的耕地、越来越少的水资源、越来越少并且越来越贵的劳动力来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那确实是一个挑战,我们要应对好。
那我们看一看,我对于未来的粮食安全我们是有信心的,我们温故知新,我们看一看这四十年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的情况,这四十年来我们的农产品的生产是全面的增长,我们粮食增加了一倍多,我们的肉类增加了七倍多,我们的水产增加了13倍,我们的水果增加了19倍,这个很大的幅度增加。当然未来是否能够按照保持这个增长速度,那是难度是越来越大,但是这个趋势是不会变化的。
另外我们看一下国际的比较。1978年的时候,我们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是22%,但是我们的谷物生产、肉类生产和水果生产是远远低于这个数,表上这个数值说得很清楚,那意味着什么呢?1978年的时候,我们人均的农产品的消费水平是远远低于,显著地低于国际水平,我们以往说我们有多少多少土地,养活了多少世界人口,那个时候是低水平的养活。可是今天我们来看一看,2018年的数据,我们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8%,但是我们的谷物生产占21%,肉类生产占25%,我们的水果生产占到30%。我们人均的水平显著地超过了国际的平均水平,未来还会继续不断增加。
那么未来进一步增长的话,那有很多的,怎么样能够实现把我们有限的资源,因为最主要的资源,有限就是什么呢,我们的人口占全球的18%,但是我们的耕地面积只占全球的10%,所以我们现在用10%的耕地面积高水平地、高质量地来养活世界18%的人口,这是一个真正的一个挑战。
我们必须实行农业的转型,这农业转型就是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我们过去的40年,我们能取得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个原因不在于别的,就是改革和创新,但改革也是创新,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所以展望未来我们要实行农业转型的话,如果确保我们的未来的粮食安全的玖,我们仍然要实行改革和创新,四种创新,政策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说政策创新、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也是一个保障条件,它保障什么呢?保障我们的业态的创新,业态的创新其实就是一个农业的转型,就是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各种不同的业态,有五种业态等等,限于时间关系我就不说了。
那么通过这样一个改革和创新,通过政策的创新、组织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不断地推进业态的创新,不断地推进我们中国农业的现代化的水平,用我们有限的土地,使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我们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和自然资源,然后来最大地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人们,来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食物的需要。所以只要我们继续加强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的三农,把全面的推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地加强支农、惠农的政策的话,我相信我们未来的食品安全或者粮食安全的这个目标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实现和保障,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刚才我们从四个创新讲,我们要推动这四个创新来促进农业的转型,来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其实最主要的路径是什么?这也是过去四十年中我们改革开放取得的经验,也是最关键的,其中最关键和最根本的。要很好地推进我们四个方面的创新,其中最关键有一条,这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要发挥好两个作用,一个作用是什么呢?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们过去改革开放这些年的经验,市场的作用是什么?市场的作用本质上是什么呢?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让生产者围绕着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生产,从而才能得到回报,调动每一个市场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配置好我们有限的资源,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话,我们的资源配置也会出问题。
那第二个仅仅有此是不够的,还有一些问题,仅仅靠市场机制是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那就是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我们要促进我们农业的转型,要进一步地确保我们未来的国家的粮食安全,一定要把政府的作用发挥好。
其实有关如何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在以往的十七个一号文件中都有非常具体的部署、安排等等。粗略地说,市场和政府的作用的侧重点是什么呢?短期内可能主要靠市场发挥作用,但是对一些长期的事情,那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长期的事情包括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一号文件中一再强调的,就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就是保护我们现有的耕地面积,然后不断地改善我们土地的质量、建设高标准的农田等等、改造土地等等的,这个靠市场机制是难以做到,靠农民也做不到。另外就是藏粮于技,技就是技术,就是科学研究,技术的推广等等,这个靠单一的农民做不到,靠企业也很有限,它的工业性很强。所以技术和土地这两点是非常非常重要,政府要这两个方面要加大,进一步地发挥作用的力度等等,这样两个作用,进一步地发挥好两个方面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对我们未来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专题:《董明珠北大教授论战:中国制造到底强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