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中国贸易顺差创新高的深层寓意

张锐

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出口与进口规模均创下了同期历史新高,由此也拉动贸易顺差升至4.91万亿元人民币的同期历史最高水平。数据发布后,海关总署负责人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从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顺差规模放大的结果既有中国产业竞争力提升、出口韧性较强的因素,也受到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拉低了进口值这些因素的影响。

海关总署对顺差归因的解释非常符合客观事实。观察出口行业与产品结构阵容,前三季度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仅增长2.8%,但与此同时机电产品出口强劲上扬8%,占出口总值的比重提高至59.3%,其中,高端装备出口增长43.4%,集成电路、汽车、家用电器出口分别增长22%、22.5%、15.5%。而有一个事实值得特别注意,前不久我国出口了全球最大的生产储卸油平台,单价超过了百亿元,按排水量计算,相当于5艘航母的排水量,这代表了全球海工装备的最高水平。很显然,中国出口贸易正在朝着国际产业链的上游移动,出口结构处于不断优化中,国际竞争力在显著提升。

当然,观察中国贸易顺差,不能停留在表层数据,进一步发掘,我们可以从出口贸易持续顺差的结果中得到如下几个有意义的结论:

首先,中国对外贸易运行在国际收支平衡的良性轨道之中。国际贸易往往贯彻着双赢或者多赢规则,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而言,并不是自我顺差规模越大越好,否则就可能破坏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平衡关系,并可能招致意想不到的贸易摩擦。按照国际经验,经常项目顺差控制在GDP的4%之内代表该国的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历史上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年度最高值一度达到7%,随后便一直下降。根据海关总署的计算结果,中国前三季度贸易顺差绝对值(剔除同期服务贸易逆差)占名义GDP的比重大约在1.1%,说明中国贸易顺差处于合理区间。

其次,中国经常项目贸易正在进入越来越均匀地搭配状态。除了货物贸易外,经常项目还包括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保持顺差不同,目前中国的服务贸易存在着逆差,而且逆差已经存续了29年之久。从理论上说,经常账户中的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互为顺逆差也算是一个较为不错的匹配状态,而且实践中出现“双顺差”的国家也不多见,只是动态来看未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会逐渐减少,与此同时服务贸易出口会得到显著改善,且不排除未来可能扭转为顺差的可能,这反映出的是中国出口竞争力的不断升级以及中国出口结构配置的深度优化。

再次,中国国际收支的平衡空间有望在结构优化中打得更开。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国际经济学先驱罗伯特·蒙代尔的观点,一种商品可通过贸易和投资两种方式进入他国市场,投资是对贸易的替代。跟踪发现,与经常项目持续保持顺差完全不一样,中国资本项目一直表现为逆差。根据国家外汇局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吸引外资规模近5000亿元人民币,处于近十年来的高位,同时全国新设立外资企业近2.7万家,同比增长14.2%,按照这种势头,第四季度外资流入趋势仍将继续加强,前三季度国内吸引外资规模可能超出7500亿元;另外,今年1—8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692亿元人民币,增长14.3%,虽然同期证券投资以及其他投资存在着一定规模的顺差,但依然不能改变资本逆差的事实。动态地看,伴随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力度的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将持续扩容,资本项目逆差趋势还会延续,同时中国实体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力也会显著增强,而且由证券交易、国际贷款等构成的对外间接投资也必然伴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双向开放而加速扩容,资本项目逆差可能因此呈现主动性地渐次收敛,进而更有效地支撑起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的良好格局。

最后,中国货物贸易顺差还存在着一定长度的时延。动态判断,中国货物贸易顺差规模会逐渐减少,但顺差状况短期不会消失,而且在资本项目继续维持逆差以及服务贸易逆差惯性仍在的情况下,保持经常账户中的货物贸易顺差至关重要。构造出经常项目小幅顺差以及资本项目小幅逆差是中国国际收支理想的平衡格局。全面审视,中国贸易品部门企业依然具有全要素生产率的竞争优势,而且伴随着国内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诸如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更为强劲出口替代阵营的出现,货物贸易的出口优势还会进一步彰显。对比历史,理想状态下,英国的经常账户贸易顺差曾持续130年,美国的贸易顺差持续了93年之久,德国的贸易顺差也持续了62年,日本的贸易顺差连续递延了33年,而至今不满29年的中国贸易顺差显然还有更长的辉煌之路值得期待。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