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传奇——满族民间故事

民间歌谣、神话传说、英雄史诗作为人类早期形成的文学体裁,表明了人类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彰显着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后人的精神生活。

小时候我们经常从爷爷奶奶口中听到的枕边故事大多取材于这些。

“在很久很久以前…”

“从前,在一个很远的地方…”

虽然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很久”到底有多久,“很远”又离我们有多远,但始终相信那里一定发生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满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悠长的满族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像其他民族一样,也孕育出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

长白山神

传说在古时候,有一个叫乌龙的男孩,三岁丧母五岁丧父,成了孤儿。族里的人看这孩子很可怜,东家接去住几月,西家接去住半年,吃的是百家饭,穿的是百家衣。

小乌龙过惯了不劳而获的生活,到了十三岁,仍然游手好闲,只知游戏玩乐。族里人认为小乌龙很不懂事,没什么大出息,渐渐地不再象从前那样热情了,到谁家吃饭,都露出不快的表情。 小乌龙看出了大家有些瞧不起他,便暗下决心,到外面闯一闯,学些真本领,干出一番事业,争口气。

他听老人们常讲,长白山是座神山,那里有位长白山主,神通广大,武艺高强,便决定上神山习武,成为巴图鲁(勇士)。他悄悄地离开了。 小乌龙只听说长白山在西南,也不知有多远,但他相信,只要向西南走,一定能找到长白山。一路上,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捡些松籽吃;困了,扒些枯草,猫里睡一觉。

有一天,小乌龙走进一座山谷,看到一只老虎正领着两只虎仔,在练习越涧,便站下观看,过了一会,小乌龙看老虎没有伤他的意思,照旧和小虎仔练习,胆子大了起来,慢慢地接近老虎,仍然没事发生。

小乌龙便大声喊道“虎师傅!虎师傅!我是出来学艺的,我拜你为师,跟你学艺行不行?”

老虎看了看,点了点头。

从此,小乌龙开始跟老虎学滚翻、跳跃、扑打功夫。一晃二年过去了,乌龙学会了虎师傅的全部本领,他给虎师傅磕了九个头,拜别了虎师傅,继续向西南行走。

自从乌龙跟虎师傅学了两年功夫,他觉得动物和人一样,都能带徒弟,所以每见到本领高的动物,都拜师学艺。他先后跟黑熊学过拔树、搬石、造穴、打洞;跟大鲤鱼学过游泳、潜水、抓小鱼。

乌龙边学边走,终于在离家第四年的春天,来到了长白山。他向长白山主哀求了四天四夜,长白山主看他很有诚意和毅力,便收他做了九弟子,也是关门弟子。 乌龙跟山主师傅整整学习三年,刀、枪、剑、戟、排兵、布阵,样样精熟,远远超过了八个师兄。他辅佐师傅治理属地,两年间,独立平息了各部落之间的战争,九九八十一次,又战胜了恶神耶鲁里,使领地内,罢兵息武,人们和平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百姓丰衣足食、其乐融融。 天神阿布卡赫赫,看到乌龙武艺超群,智勇兼备,辅佐师傅把人间这片世界,治理得如此繁荣昌盛,便把老山主召到天宫,封为天王,封乌龙为长白山圣主——超哈恩都里(山神)。

乌龙得到天封后,远近各地的人们都到长白山去朝拜他,他成了人间保护神。因他武艺高强,能征善战,满族人又把他作为军神祭拜。除每年春秋举行大祭外,每遇出兵打仗,都要举行祭祀,以求得他的保佑,传授妙计。满族人都亲切地称他为超哈占爷(长白山神)。

抓罗妈妈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叫鄂多里的地方。这一带各个霍通(满语:村落)的哈喇(满语:家族),都以打猎为生,他们吃兽肉,穿兽皮。可有位叫阿兰的姑娘,什么野兽她都打,唯独不打鹿,不捕鹿,而且她一见到鹿就非常高兴,又唱又跳,简直就像见到亲人似的。

据说,有一次她上山打猎,不慎掉下悬崖摔伤了腿,是一群梅花鹿把她救了出来,并且叼来还阳草为她治好了伤,从此以后她就喜欢上了梅花鹿。部落里的人都叫她“抓罗格格”。还取笑说,抓罗格格将来一定找一只梅花鹿当丈夫。她每次进山都要带上一些干舔(一种土法晒制的岩盐)给鹿群吃,所以她一进山鹿群就都围着她转。

虽然部落里面也有一些人想要上山打几只鹿尝尝鲜,但是摄于抓罗格格的武功,都不敢去偷猎。据说抓罗格格双手能拉十石弓百发百中,翻山越岭如履平地。

后来鹿群听说部落里有人闹病,也都纷纷叼来还阳草给人们治病,还把头上的鹿茸折下来送给久病不好的人服用。梅花鹿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部落的人,从此以后鄂多里的各个霍通都和鹿群交上了朋友,其他地方的鹿也都纷纷向这一带聚集。没有几年,这一带的鹿群就漫山遍野,而别的地方连一只鹿都看不见了。

西北有一条河叫乌斯河,河两岸住着乌斯人。乌斯人生性好斗,专靠打猎为生。他们听说鄂多里鹿群结对,便决定出兵鄂多里。这件事被抓罗格格知道了,她率领八十多鹿群趁着乌斯人睡觉的时候,向他们的帐篷闯去,这群鹿横冲直撞、头顶脚踢,没有两个时辰,上万只鹿把乌斯人撞得七零八落,狼狈逃窜跑回了原地。

乌斯人打了败仗之后并不甘心,他们日夜练兵,还造成了阴箭、阳箭、明箭、暗箭和流星箭等武器,足足准备了三年,然后再次出兵鄂多里,可怜的鄂多里人和鹿群,毫无准备,被敌人突然袭击打得死的死伤的伤。鄂多里人和鹿群在抓罗格格的带领下躲进了深山老林。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头老公鹿走到抓罗格格面前,它开口说;抓罗不用愁,不用怕,我领你到长白山去,那儿有神主恩都哩,她能帮咱们报仇。抓罗格格一听,立即和老公鹿奔向长白山求救。走了三天三夜来到长白山顶, 山顶上坐着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妈妈,这位老妈妈就是祖先神恩都哩。恩都哩听完抓罗格格来意之后说:你要我帮你可以,但是你必须做出一定的牺牲,就是改变人型,头上安上一对鹿角。抓罗格格同意了老祖的要求,在吃了老妈妈给的饭后,力量大增,并安上了一对百战百胜的鹿角。老祖对抓罗格格说:你一摸左角万箭齐发,一摸右角飞刀一片。但是你可要记住千万不要乱杀好人,即使是坏人,只要告饶,就不要杀。一定要保护好鹿群,它们是大深林的精灵,是上苍赐给人类的厚礼。恩都哩让抓罗格格闭上双眼,格格就觉得两耳风声呼呼直响,不大一会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抓罗格格看见乌斯人吃着烤鹿肉,鞭打着自己的族人,在霍通里又是唱,又是跳,不由得怒火中烧。只见她大吼一声:乌斯人不要欺人太甚,赶快退回去,不然的话我杀你们个片甲不留。乌斯人一举黑旗,500只罕达犴一齐向她扑来。只见她不慌不忙,一摸左角,顿时万箭齐发,500只罕达犴射死大半,剩下的十几个逃向了山林。乌斯人一看不好,一齐向她杀来。但只见抓罗格格轻轻摇一下右角,几十把飞刀射向他们,眨眼之间杀死了一百多人。乌斯人吓得浑身哆嗦,一个劲地给抓罗格格磕头,抓罗格格用手一指乌斯河,他们乖乖地逃了回去。

鄂多里人得救了,鹿群得救了。抓罗格格保护了族人和鹿群,使他们过上了安宁幸福的生活,人鹿两旺。后来抓罗格格老了,要回到长白山去,临走之时她把头上那对神角留给了人们,用来保佑人们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也可以镇妖驱邪。打那以后人们就把她供奉为鹿神,称之为抓罗妈妈。每年二八月份都要戴上鹿神帽,跳上鹿神舞来纪念她。

因德布巴彦

我们太爷活着时候,好给晚辈们讲因德布发家的“古趣儿”。

早先年,萨哈林乌拉两岸,树木狼林,骑走马跑百八十里,看得见有部落的烟筒,算是近的了。如今屯落象满天星斗,干碴瓦净是平川好地,那是后来开出来的呀!

那普,大窝稽里,谁有势力谁圈占的地块就大,象恶狼争窝一般,盖的地营子就多。有个给贝勒看门的哈番,叫因德布。一夭,他偷走贝勒两匹马,让贝勒逮住啦,打得遍体淋血,赶出贝勒的家。因德布骨折筋断,在榔柿秧里爬呀,滚呀,不能吃,不能喝,眼瞧要咽气啦,半夜,走来一个巴柱,瞧因德布怪可怜的,就说:“贝勒太毒啦,阿哥,我巴柱帮助你。”

巴柱把因德布背过一道道山,又过一条条岭,一直走到天亮,来到荒凉的萨哈林乌拉。巴柱挖个坑,搭个地害子,天天给因德布喂水、采山果吃。过了一秋天,因德布伤好啦。巴柱又帮他伐树开荒。巴柱可会干活啦,白天黑夜不闲着,不过三年,西河岔子二十炯地,巴柱全给因德布开出来啦。后来因德布骡马成群,财宝一天天增多,成了富有的巴彦玛法。可是巴柱走不动,爬不了,一天天老啦。因德布嫌巴柱白吃饭,没用了,便把他扔到顺水流淌的冰排上,漂走了。

因德布扔了巴柱,就雇工干活。谁到他地营子干活,就象钻进了魔鬼的嘴一样,可受苦啦人们常常唱起苦泪歌:

因德布管的饭,

七个悖悖长毛啦,

七碟大酱长蛆啦;

炕上掉了三粒米,

七个姑娘拣走啦,

七条狗给舔净啦……

后来,谁也不愿到他家去干活了。偏巧,西大沟有个巴拜。他阿玛和额姆年老不能动了,穷得家里只有一只毅花猫、几把筷子、儿个木花碗和一只趴拉缸,还养了三只臭供。一天,阿玛伤心地说:“孩啊,穷得没有办法了,你去找因德布魔鬼吧,上他地营子讨个活计喀!”

巴拜去啦。因德布见巴拜老实、厚道,象个牛犊子,心里高兴,说:“来,也行。不过,你得照因德布地营子的规矩干活。”

巴拜问:“啥规矩,说吧!”

因德布说:“见亮就上工。”

巴拜听了心想,天亮千活,天黑收工,这是常理,行!

因德布又说;“见吃的就吃。”

巴拜一听,挺乐,巴彦能管个饱,挺好,行!

因德布见条件谈得顺当,很乐,又说:“最后一条是,见活就干。”

巴拜寻思,挣钱干活,昨能偷懒,也没细琢磨,顺口答应了。

因德布见他都应允啦,说:“好吧,立个牛皮文书。三条干好,巴拜,我每天多赏一两银子。干不好,我每天罚你一两银子。”

巴拜跟因德布立了牛皮文书。第二天,巴拜就上工啦。

因德布走过来,说:“你呀,今个给我撒三晌麦子,牛马给放啦,西河通一炯树根子给刨啦,院里七大缸水,晚上给挑满啦!”

巴拜从早到晚干啊,干啊,还是干不完,肚子饿得咕噜噜响,怪,就不见来送饭的!巴拜实在挺不住啦,去找因德布:

“巴彦,我干活,你得给我吃饭呵!’

因德布眼珠楞楞,说:“不是讲妥见吃就吃么!地上有野菜,猪缸有洽水,牛吃,马吃,羊吃,猪吃,谁不让你吃哩?”

巴拜一听气炸啦,说:“那么多活儿,我一个人干不了!”

因德布嘿嘿一笑,说:“这也写在牛皮文书上啦,见活不干,你给我一两银子吧!”

巴拜憋一肚子火。天黑了,难过地想回哈什歇歇,因德布说:“巴拜,在我地营子休想闲着!见亮就上工,白天太阳亮,下黑糠灯亮,夜里星星亮,三更四更灶火膛里火苗亮,不干喀,赔我银子!”

巴拜又后悔又气愤,哭着回家,一五一十跟阿玛和额姆讲了。打火印子的牛皮文书都订了,全家愁呵!阿玛爬下地,叹口气说:“走,全家上地营子干活吧!”

巴拜扶着爸妈,边哭边给因德布干活,干着,干着,阿玛和额姆累昏过去了。巴拜抱着爹妈哭叫。这时,星光下地里好象有动静。巴拜仔细端详,来了一帮巴柱,刨地的刨地,点籽的点籽,放马的放马,不一会儿,地种完了,马放好啦。这时爹妈也苏醒过来,正惊奇着,巴柱说:“阿哥,阿哥,去跟因德布要银子喀!”

巴拜见了因德布,手一伸,说:“给我一两银子!”

因德布一楞,到地里一看,果然地种好啦。没法,给巴拜一两银子。因德布头一回吃大亏,心疼呵,心眼一动,说:“明个,给我刨五亩生荒,另外,上西河套把马群放啦!”

巴拜知道巴彦刁难他,一个人咋能又刨地又去放马?心里犯愁,回来路过白桦林子,巴柱来了,说:“我们帮你忙,明早你要银子吧。”一宿,真干完了,第二天,马也放了,巴拜去见因德布,手一伸:“给银子!”

因德布挺纳闷,一连一个多月,输了四十五两银子,象刀剂了心头肉,疼得直蹦哒。因德布越寻思,越觉奇怪。他白天给巴拜摊派了活儿,夜里就猫在草棵子里偷着观察,一看,乐呆了,一帮子巴柱正帮巴拜铲地呐!心想,自己要有这么多巴柱,千响万响地也能开出来呀!

第二天,因德布笑嘻嘻地把巴拜叫来,说:“我给你二十两银子,你把巴柱给我灌醉了。不然,你赢我的四十五两银子全归我。”

巴拜一听更犯愁啦,走过白桦林子,巴柱来了,见他愁眉苦脸,间他,巴拜就把因德布的话说啦。巴柱说:“不用犯愁,明天因德布给你银子后,就赶快走吧,找个地方好好过日子吧!”

半夜,巴拜去把因德布领来。因德布一看,地窖子里外到处是酒菜,地上睡了不少巴柱,都灌醉啦。巴拜说:“巴彦,给我银子吧!刀因德布乐得象得了金山,从怀里掏出二十两银子给了巴拜。巴拜拿了银子走了。因德布心里高兴,便痛快地喝起酒来,喝着喝着,歪口咧咧睡着了。等天亮醒了酒,挣眼找巴柱。地上哪是巴柱呵,是些又粗又长的榆木轴护。冷丁,因德布觉得头皮冒风,一摸,哎哟!满头辫子全叫巴柱剃光啦,象个猪尿泡。再一看,身上缎子袍也扯成了花布条子,一摸脸,抹的全是猪屎。他往外跑,又见二十响庄稼地全让巴柱磨平了,牛马也跑了满山。气得因德布蹬蹬腿,咔吧嘴,一口气没上来,死啦!

西河岔二十多晌好地,后来叫穷雇工们分种啦。从此,一马平川的地,出了百家姓。

虽然现在很少有人会讲起这些故事,甚至很少有人知晓它的存在,但民间故事无疑是系着远古时期和当今时代的纽带,更是中华多元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对于个人而言,它是你已逝去的童年的影子,被遗忘却不可遗失的传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