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万年上山文脉 聚集名山北麓文化 —浦兰诗路古道文化跨界融合

农业开启了文明的大门,不仅引导人类步入文明的殿堂,也成就了四大文明古国的辉煌,无论巴比伦、埃及、印度还是中国,孕育文明的土壤都是农业,及其稻作农业的发韧、发祥和起源。

稻作农业起源、磨制石器发达、陶器出现,这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化标志,也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和新石器时代革命的主要内容。世界各地这一时代的发展道路又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在农业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没有陶器,因而被称为前陶新石器时代或无陶新石器时代;有的地方在1万多年以前就已出现陶器,却迟迟没有农业的痕迹,甚至磨制石器也很不发达。而发韧和发祥于11400年新石器早期,长江中下游钱塘江流域的浦江万年上山,作为世界稻作农业文明起源最早的地区,则独具稻作农业起源、磨制石器发达、陶器(彩陶器)出现等三大特征,并以其水稻完成野生植物到人工栽培作物驯化为标志,引领世界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大约在前1万年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区别,大致分为三大经济文化区:

1.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包括长城以北的东北大部、内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积大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这个区域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陶器也不甚发达。

2.早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有大地湾遗址、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等。

3.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主要为长江中下游。岭南地区农业则一直不发达,渔猎采集经济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可划为一个亚区。本区很早就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有江西万年仙人洞及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浙江浦江上山遗址、萧山跨湖桥遗址、余姚河姆渡遗址、余杭良渚遗址等。而距今12000年一9000年的江西万年仙人洞及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为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发现了最早的大米粒,但是否为经过人工培育的水稻,学术界仍然存有争议;距今11400年一8400年的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则为旷野遗址和平原台地遗址,出土物中发现水稻栽培稻遗存,实证了长江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既是中国,也是世界水稻栽培的驯化中心和起源中心。

“世界水稻看中国,中国水稻看江南,江南水稻看上山。”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与钱塘江流域,以浦江上山遗址(距今约11400年至8400年)为中心,以嵊州小黄山遗址(距今9000年前后)、龙游荷花山遗址(距今约9000-8000年)、义乌桥头遗址(距今约9000-8000年)、台州下汤遗址(距今约7000-6000年)等十八处新石器遗址为辐射而形成的“万年上山稻作农业文化圈”完成驯化,逐渐北上南下传入中国各地,又从中国传入境外,向东渡海至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向南传入东南亚、南亚,向西传入中东、北非以及英国、欧洲、北美洲、南美洲等地,经过数千年,如今水稻不仅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形成分布优势,而且流向世界各地,成为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基本食粮。今天,我们但凡在地球的某个角落捧起一碗大米饭,它的根都在中国,都在江南,都在上山。

水稻,是上山送给世界最大的礼物;水稻的发明,是上山为世界作出的最大贡献。有感于此,“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欣然题写了

“万年上山,世界稻源”的题辞。

7月13日,刊载金华日报的《金华山北麓文化引专家热议》,“一文”击起千层浪,继兰溪市政协相关领导,率队赴浦江政协商谈搜集金华山北麓文化研究资料,规划促进未来浦兰区域文化跨界融合发展愿景之后,7月19日,金华山文化研究院又联合浦江月泉学社,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在浦江三江楼,召开浦兰诗路古道文化跨界融合发展座谈会,就“传承万年上山文脉,聚焦名山北麓文化”,进一步促进浦兰诗路古道文化跨界融合发展议题,进行了研讨。

会议认为,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金省“四条诗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按照浙江省、金华市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的要求,在金华诗路“一轴三线七区八景”的空间形态规划中,优选钱塘山水诗路金华“北线”,跨越浦江、兰溪两地的一一金华诗路“七区”之一的“仙华山一通济湖一上山诗画区”,率先开展“婺杭诗画风景道”之浦兰诗路古道(太阳岭、五路岭、杭口岭、马岭)文化跨界融合发展座谈,静待花开,适得其时。

会议提出,为了建构“中华万年历史文化新高地”,打造“世界三源文化新地标”,促进“江南邹鲁,八咏圣地”“浙江之心,水墨金华”“婺杭诗画风景道”之浦兰诗路古道文化新发展,拟筹划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组建“万年上山文化沙龙”。即在“万年上山,婺耕本源”地浦江三江楼开设“万年上山文化沙龙”,围绕万年上山“稻源(世界稻作农业文明起源地)”“村始(世界初级村落文化发祥地)”“陶本(世界彩陶文化本源地)”“俗根(世界信俗文化寻根地)”等四大文化,从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的多元视角,对万年上山文化进行系统观照和研究,并适时组建万年上山文化研究院、万年上山文化联盟,联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长江中下游钱江流域,由“十九处”万年上山遗址地考古实证支撑的“中华万年上山历史文化圈”,进行系统研究,为赋能文化,构建金华“中华万年历史文化新高地”,打造世界三源(婺耕源、侨仙源、和会源)文化新地标,促进“江南邹鲁,八咏圣地”“浙江之心,水墨金华 ”中国山水诗路文化名城新发展,提供文化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是组建钱塘山水诗路古道文化联谊会。以“婺杭诗画风景道”之浦兰诗路古道为主轴,以“中国山水八景诗文化朝圣地”“中国唐律之父沈约纪念地”“中国山水诗路文化名城”婺州古城八咏楼为依托,以“中国诗歌之乡”金东区源东乡,地处太阳岭南端的洞井村为起点,以串连太阳岭、五路岭、杭口岭、马岭的“中华梅花诗画小镇”梅江镇,“中国纪师文化之乡”“中国迎会文化之乡”横溪镇,“中国书画之乡”、“中国山水田园诗大赛策源地”浦江月泉书院,“中国民间文艺之乡”杭坪镇为节点,以地处马岭古道北端的“中国画城”桐庐县芦茨埠为终点,对遗存在浦兰诗路古道的梅溪文化、诗路文化、古道文化、通化文化、名人(明末清初“日本篆刻之父”“琴道祖师”禅画家释兴侍、清代诗书画绣“四绝”才女倪仁吉、当代旅台画家“猫王”倪汝霖、花鸟画家“枇杷大王”柳村、浙派水墨画领军人物、中国著名人物画家方增先)文化、梅花文化、纪师文化、迎会文化、书画文化、诗赛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开展联谊活动和文化研究。

三是组织开展“聚焦名山北麓,风景这边独好——金华山北麓文化系列采风”活动。“金华山高九天半”,昔日云山阻隔,交通不便,故极宜忽视、冷落、边缘极具人文价值和自然生态价值的金华山北麓文化。“一山之隔,即是都市;二隧之通,便入金义。”如今,随着金华山南北交通日见便利,“聚焦名山北麓,风景这边独好。”站在“周三百六十里”的人文圣山、江东名山的高度,聚焦金华山北麓文化、传播金华山北麓文化、弘扬金华山北麓文化,正当其时。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