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对话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

9月20日,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与共同进步”平行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围绕“文明互鉴与共同进步”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尊重世界各国的文明多样性、不断地深化人文交流与合作、推动不同的文明百花齐放。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演讲的主题是“以文明交流互鉴,筑牢共同进步的文化观、发展观”。他认为,要从当代实践的视角推进“全球倡议”,就必须以人文交流和文化传播为重要着力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在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具有天然的平台优势。“我们要强化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意识,持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主动参与中外人文交流,积极培育国际人文交流的人才。”

“我来到中国的时候差不多是五年前,是为了研究、学习和教学,中国教会了我学无止境。”英国皇家社会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外籍教授罗伯特·沃克以自身的经历和北京地铁19号线的站点壁画为切入点,生动讲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传播的生动案例。他表示,每一个站点不同主题和风格的壁画分别反映了以古喻今、集体力量、性别平等、变革创新、文明多样性、现代性与包容性等中华文化中蕴含的重要价值观念,这能潜移默化促使我们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角度出发,阐释了文明对话在对外开放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和平性为文明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包容性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创新性解决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动力问题。“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如何让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保持创新性,在文明对话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文/本报记者田婉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