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小时候因家庭贫困,“吃不起饭,亲生父亲50快钱把我卖了”。在养母的严厉教导下,牛根生一直比同龄人更独立。
在帮母亲做针线活时,小牛根生有时候会随便做好糊弄交差。她也不生气,只是告诉牛根生“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偷工减料就要重做。如果一次性做好了,就不用重新返工了。”后来牛根生的管理风格深受她的影响。
1978年,20岁的牛根生成为一名养牛工人。5年后进入乳业工厂,成为一名洗瓶工。后来担任过车间主任、厂长等职,在伊利做到了生产经营副总裁的位置。当时伊利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老牛主管的各个事业部。
老牛在伊利的威望是别人不可及的。这不仅是因为带来大量的业绩,更因为他信奉的“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经营哲学。一名普工得了重病,牛根生第一个捐款;收到奖金可以买一辆豪华车,却买了4辆面包车分给部下;通勤司机有事不在,牛根生亲自代劳,不认识他的工人还向别人夸奖:新来的胖司机真不错,让它停哪儿就停哪儿。
在伊利最后的两年,老牛被流放到北大学习。整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穿梭于各个教室之间,跟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坐在一起。这段时间他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听了很多经济学家的课。重新审视了自己在伊利的各种经验与教训,将自己在处理问题时的应激反应模式转换为理性的思维模式。无疑,这两年的学习里老牛修炼了深厚的内功。
1998年牛根生离开了伊利,此时他已经40岁了。去人才市场别人告诉他,你这个年纪都已经在我们安排下岗的那一列了。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从事了多年管理工作却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1999年,牛根生在“无奶源、无工厂、无市场”的窘境下,创办了蒙牛。8年后蒙牛成为中国乳业总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