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一份时代轰鸣的“中国答案”
如同一切宏大的历史,由无数个事件构成,一个国家的前途,也必由全体国民所创造。
十年时光奔流不息,十年辛苦不同寻常。过去十年,在中华大地上,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无数建设者努力不辍,奋斗不息,书写了一份时代轰鸣的“中国答案”。
“中国答案”,短短四个字,却重如千钧。其对应的是一系列民生难题、改革硬骨头、利益深水区。“中国答案”,是结果也是方法,总结过去也通往未来,具有非凡的经验价值。
这份“中国答案”,饱含着智慧、创新与突破。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经济大发展,生态大改善,全面深化改革加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国际地位与形象显著提升……“中国号”巨船,正在加速驶向更加开阔的未来。
这份“中国答案”,传递着信心、勇气与力量。我们许下的每一个诺言都掷地有声,走过的每一串脚步都踏实有力: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渐次推进共同富裕……每一片土地,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国人,都在身体力行地参与着、见证着、前行着,躬身入局,与有荣焉,日拱一卒,十年巨变。
这份“中国答案”,还凝聚着各地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创新:安徽阜阳从“捡破烂”到走向“循环经济”之路;山东东营摆脱资源型城市束缚,实现生态与工业发展的双赢;江苏苏州将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地方城市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同样构成了“中国答案”的重要内涵。
举凡这些大变化、大突破、大转型,都浓缩了中央与地方城市在社会经济、民生福祉、城市治理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指引了一种拼搏的动力和方向,一种未来的希望和愿景。
十年建功立业,十年念兹在兹。十年光阴潜藏着不断前行的“中国答案”,也启迪着中国乘风破浪的广阔未来。在新的时间节点,我们梳理、提炼、总结“中国答案”,于奋进中大力展翅,在成就前不骄不躁,厚重的风骨依旧,英雄的气概依然,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新京报评论员 王言虎
【编者按】
苏州,既非直辖市也不是经济特区、国家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但是在全国城市GDP排名中,常年与一众声名显赫的城市比肩而立。“减”字上转型,“乘”字上创新,也许就是苏州制造业成功的秘诀。
【主稿】
金秋九月,本应是蟹肥菊黄的季节,可是今年的大闸蟹有点懒。受今夏的持续高温影响,大闸蟹也经历了生死“烤”验,导致成熟期比往年晚了近一个月。不过,苏州阳澄湖畔的蟹农们对大闸蟹的产量和品质并不担忧,“有高科技帮忙,我们远程遥控,给大闸蟹开空调,大闸蟹口感差不了”,蟹农老陈说。
老陈指的“高科技”,是苏州蛟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蛟视智能)研发的激光成像系统,蟹农通过该系统,实时关注大闸蟹的生长,及时增氧、补草、添加营养成分。
养蟹只是这套系统的附加功能,前不久,蛟视智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研发出的激光光源使激光车灯价格下降90%以上,被国际权威机构认证为世界上最亮的光源。
“从阳澄湖到太湖,苏州的激光产业正不断发展壮大”,苏州市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处副处长柳绪宁说,苏州正在布局打造千亿级的光子产业集群。这类以数字赋能为基础的产业创新集群,正是苏州近年来着力培育的创新发展形态。
“产业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两字之差,在业内人士看来,“产业创新集群”是苏州打出的新王牌。
“加”:盛产上市企业和“小巨人”
晶云药物董事长陈敏华早就关注到了苏州的新王牌——产业创新集群,“苏州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建设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创新集群。晶云药物成立于2010年,专注于为全球创新药公司提供国际领先的晶型研发、制剂研发及生产服务,现在处于需要扩大规模的发展阶段,正在医药产业集聚地建立总部研发大楼及生产基地。届时政府牵头,把企业聚集起来,出门左拐有仪器和原材料供应商,右拐有创新药合作客户,医药产业上中下游企业聚集于此,形成非常好的产业创新生态环境”。
前不久,晶云药物刚获评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指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且掌握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这是对晶云药物12年深耕晶型研发细分领域及行业地位的认可。跟它同时获评的苏州企业,一共123家。苏州市工信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苏州累计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2家、省级398家,数量均居江苏全省第一。
晶云药业分析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同样高居江苏乃至全国前列的,还有苏州的上市企业数量。
8月24日,苏新服务登陆香港证券交易所,成为今年以来苏州第21家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仅8月份就有快可电子、大健云仓、苏新服务三家分属不同行业的公司先后上市。至此,苏州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233家。
苏州专精特新上市企业数量更为可观。去年9月,乘着北交所成立的“东风”,4家苏州企业在北交所上市,数量上仅次于北京。去年11月,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数据资源所中小企业室发布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发展研究》显示,上市“小巨人”企业数量Top10城市排名中,苏州以1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的数量位列第四。 2021年,苏州以占全国0.09%的国土面积和0.77%的人口,贡献了A股IPO数量的6.7%。
在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企业服务处(中小企业处)处长何摧看来,苏州多年来坚持制造强市,制造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苏州制造”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提供了很好的市场基础。十年来,苏州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2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27万亿元,位居全国第6,年均增长7.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跨过3万亿、4万亿两个台阶,2021年达4.2万亿元;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体系完备,拥有16万家工业企业,涵盖35个工业大类、171个工业中类和505个工业小类。截至去年底,近三分之一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苏州投资项目400多个。有“智能制造奥斯卡”之称、代表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的“灯塔工厂”,苏州目前有5家、占全国1/7。
“减”: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减负
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是苏州5家“灯塔工厂”之一,作为德国工业4.0的发起者以及领先实践者,这家第一批入驻苏州工业园区的企业,目前在苏州除了拥有一座世界“灯塔工厂”,还有两座“江苏省智能车间”、一座“市级智能工厂”,现正在筹建第五家工厂。
“我们会继续在智能制造与自动驾驶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公司总裁安德睿说,在苏州市政府及园区出资、牵头引导下,该企业从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转型成为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移动解决方案提供者,近200名工程师先后为240多家企业提供咨询诊断服务和升级改造支持,从诊断咨询到解决方案、技术及设备的供应,后期设备管理维护等全环节。
博世汽车电子生产线上AR技术辅助远程设备维护。受访者供图
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近年来苏州传统产业的主攻方向。苏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回忆,苏州工业园区有条路叫苏虹路,长14公里,曾连接起了一长串世界名企,“苏州堵车,全球缺货”在这里曾经真实上演过,有人曾开玩笑说,这里当时是名震长三角的“IT产业走廊”。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苏州的出口贸易放缓。“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必须转型,就是向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
但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并不容易。有的企业“缺数据,不能转”,有的“缺资金,不愿转”,还有的企业“缺技术,不会转”,“缺方案,不敢转”。
“因企施策,我们想尽了各种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该位负责人说,比如对于“缺方案,不敢转”,累计投入超1.2亿元,搭建了“智造服务超市”——苏州市智能制造融合发展中心,系统展示智能制造新技术、新产品、新平台和新解决方案,树立“智改数转”样板;对于“缺技术,不会转”,发动博世汽车等标杆企业,输出“灯塔工厂”建设经验。2021年,全市实施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10634个,涉及工业企业715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54家。
9月6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2022中国企业500强”榜单,苏州有9家企业上榜,其中的沙钢集团、盛虹控股集团、恒力集团等,都是经历了“智改数转”的老牌苏企。
9月7日,在沙钢集团一条生产线的操控室内只有寥寥数人正在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一个超大显示屏实时报送钢水量、浇铸时间、温度等数据,钢水从高处浇铸下来后就立刻开始冷却成型,这与传统印象中的超长车间、上百工人同时操作、生产环节繁多完全不同。
沙钢集团总经理施一新说,这条生产线采用了超薄带铸轧技术,全长50米,从钢水冶炼到轧制全环节只需要35人,生产智能化程度达到80%左右,炼钢可实现数字化监控;而传统生产线全长近800米、占地面积大,需要300余人参与生产,炼钢程度对工作人员的依赖程度很高。
波司登工人在模块缝制区作业。万程鹏 摄
老牌羽绒服企业波司登,也经历了艰难的数字化转型。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晨华回忆,2014年,波司登很多款式开始滞销,恰逢他到北京拜访客户,把公司产品作为礼物送出,对方说,“谢谢你,我拿回去给我爸穿”,“那一刻,我开始意识到,虽然品牌依旧有名气,却老化成了爸爸妈妈穿的衣服,失去了主力消费群体的关注,必须转型升级,从传统制造模式中走出来”。
王晨华说,摸索到2018年,波司登终于找准了数智化转型方向,“如今,智能技术融入到生产、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传统羽绒服制作过程中,比如缝口袋、充绒等工序极其依赖熟练工,单缝口袋这一个技术有的人就要练2-3年,人工充绒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含绒不均,现在我们的智能工厂有了智能模板机、自动充绒机,短时间内就可以培训工人熟练操作机器进行缝制等环节,在提高产品质量、美观度的同时,也降低了人工操作难度”。
“乘”:创新赋能,科创军团“出圈”
9月2日,2022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在苏州市吴中区举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苏波致辞时,对苏州的机器人产业作出了较高评价,“苏州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尤为强劲,集聚了一批行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及人才队伍,集群优势突出”。
去年,科技部授予苏州三块含金量很高的牌子,其中一块就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另两块分别是“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
苏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区两中心”是苏州创新矩阵的新阵型,十年来,苏州打造科技创新“强引擎”,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9.2%提高到了2021年的67.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从2.5%预计增至3.9%;高新技术企业从1864家增加到11165家,增长7.38倍。在2021年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苏州位列全国第五,是前五名中唯一地级市。不少苏州企业“剑走偏锋”,死磕原创技术,练出了很多的“独门绝招”。
以生物制药为例,6月,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信达生物宣布,公司研发的抗癌杀手锏——PD-1单抗达伯舒获批,将用于胃及胃食管交界处腺癌的一线治疗,价格只有同等规格进口药的四成左右。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企业,用了十年时间建立起一条包括32个新药品种的产品创新链。
好孩子集团总裁、创始人宋郑还感觉,这十年来,苏州的科创氛围越来越浓,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苏州十分倚重与大院大所的合作,不断推动产业向“产学研”一体化方向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与260多所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其中,中科院在苏州建设的科技载体机构就达34家。
法国设计师参与打造的集科技、时尚、自然于一体的好孩子生态馆。受访者供图
“我当时有句话被行业盛传:做婴儿车的企业,再大也还是小企业,只有做汽车儿童安全座椅的企业才能够建立起技术壁垒,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杰出企业”,宋郑还说,在创新氛围推动下,好孩子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担当首席科学家,还与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校签署合作项目,用23年时间逐步在儿童安全座椅领域成为创新引领者,标准制定者,旗下所有品牌汽车儿童座椅总销量居全球第一。
“除”:优化营商环境破除发展堵点
从企业成立到研发出世界上最亮的光源,蛟视智能只用了7年时间,创始人黄帆不仅凭借该技术,在4月科技部主办的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上,斩获总决赛最高奖项,还成为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黄帆回忆,2015年,在法国读博士时,他参加了“赢在苏州”全法创新创业大赛,凭借“激光探照技术”项目获得一等奖,“没想到,苏州直接把创业擂台设在了法国,我下定决心到苏州扎根。”
创业之初,苏州的营商环境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仅给他们提供千万元的资金支持,还有管理培训的机会。政府相关部门担心企业初创不懂市场,就在媒体上大力宣传,“我记得很清楚,我们的第一个客户就是通过政府宣传找上门来的。”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报告2021》中,苏州首次参评并被评价为“表现优异”,排名全国第六位。在全国工商联2021年发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营商环境”调查中,苏州营商环境蝉联全国第三,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
苏州市营商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年来,从2013年的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系列政策,到2021年“营商环境4.0版”聚焦31个方面具体举措,苏州营商环境经历了“学习、借鉴、对标、构建”的过程,不断通过营商环境改革破除发展堵点,逐步形成了具有苏州特色的营商环境体系。
在苏州市发改委法规处相关业务负责人看来,苏州特色的营商环境体系有一个鲜明的特征,“苏州的市花是桂花。不少企业家将苏州的营商环境形容为桂花,暗香充盈却不露踪迹。我刚开始以为,完善营商环境必须常跑企业,这样才能了解企业需求,可很快发现,这种想法已经落伍。我们要做的是平时不打扰企业,只要企业有困难就及时出现”。
亚盛药业董事长杨大俊感觉,“暗香充盈”体现在不少营商环境小细节中。比如生物医药企业进口真空、防光等特殊货物时,如果在普通环境下直接拆箱查验,会影响货物性能和品质,园区建立口岸与属地协同监管机制,实行“口岸外观查验+目的地综合处置”。货物在口岸进行外观检查后快速验放,全流程闭环运输至目的地后,再由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处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保障相关特殊货物快速通关,为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和生产经营提供有力支持。
营商环境优化,对地方来说,拼的不是一次性补贴,而是综合实力。对此,多年持续在苏州工业园区加码、升级功能的跨国企业们最有话语权。
康美包复合工段中央控制室。受访者供图
2002年落户苏州的康美包,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无菌食品饮料纸盒包装及灌装系统供应商,2012年以来迎来了快速成长,“从无菌纸盒、吸管,到无菌灌装生产线,再到提供技术服务,为客户提供完善的整体解决方案,康美包一步步发展壮大,与本地优质的营商环境、高效的政策支持和靠前的政府服务密不可分,”公司总裁范立冬说。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今年上半年疫情,交通不畅,他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及政府相关部门设立专属网格员一一对接企业,保障基本的物流通畅,包括外地员工返回苏州等大小事都积极回应解决,并且定期走访企业,从高层到基层员工,主动询问需求、关心运营情况。“包括夏季用电困难,企业在积极响应配合园区工作的前提下,园区和当地政府也充分保障了企业供电”。
【个人口述】
好孩子集团总裁、创始人宋郑还:只有创新才能保持领先
上世纪90年代,好孩子婴儿车成为中国销量冠军,但我们还不是世界名牌。
1996年,我们进入国际市场,采用的是OPM方式,即自主产品设计,贴牌国际品牌。到2007年,我们拿下了欧洲婴儿车销量第一名,但是,这也只是生产中国产品,并没有创下中国品牌。
所以这十年来,我们用世界资源做世界市场、用世界资源做中国市场,2014年先后并购了德国高端儿童安全座椅品牌Cybex和美国著名的中低端婴童用品品牌Evenflo,选中这两个品牌,经过了深思熟虑,是我们全球化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5年后,Cybex就从只有6800万美元的规模,扩大到4亿美元。Cybex的增长,说明了“好孩子”全球化的成功,经营自己品牌的成功。
这十年,“好孩子”获得了不少荣誉,有国外咨询机构调研,汽车安全儿童座椅领域,我们是全球零售终端的零售额第一名;在全世界的童车市场中,每三辆婴儿车里就有一辆是“好孩子”。1996年我们和国外客户介绍“好孩子”是中国品牌、中国企业,谁也不接受。但现在,我们说产品是made in China,全世界已经普遍接受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背后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创新”。上世纪90年代,“好孩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国内市场,可仿造品很快就跟上来了。人家仿造,你怎么办?从那时起,我们就深刻意识到,必须创新,自己打倒自己,不能靠一个产品吃一辈子。只有做创新的“好孩子”,做世界上没有的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才能一直保持领先。所以这十年来,我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全球建了8个研发中心,建成了世界级实验室,现在一款婴儿车,要做3000多种有毒物质检测,是欧美法规要求的15倍多;一次汽车座椅实车对撞试验,强度是欧美的2.56倍。
创新特别是新产品研发,投入非常大,但是很值得。上个月,我们的美国公司收到消费者的一封感谢信,这个消费者遭遇了严重车祸,整辆车倒翻过来,可是坐在“好孩子”安全座椅上的小孩子,没有受到任何伤害。这就是坚持创新的回报。如果问我,中国企业增长的动能在哪里?我的答案就是“不断创新,自己打倒自己”。
【同题问答】
陈敏华 海归创业者
新京报:为什么选择苏州?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陈敏华:我有几方面考虑,首先苏州有国际化的产品;其次苏州留得住人才,能够扎根在这里、对苏州有归属感;第三是员工能在苏州找到工作、创业和生活的平衡。
新京报:投资过程中,获得过苏州方面实实在在的帮助吗?
陈敏华:刚到苏州时,当地政府就有专门针对医药行业的扶持政策。晶云药物多次拿到创业人才等方面的奖项及资金支持,这些帮助对创业企业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
新京报:这十年,感觉苏州变化大吗?
陈敏华:十年前企业数量还是比较少,与当下上千家企业集聚这里的产业氛围完全不一样。我们现在去吸引人才已经非常有自信了,就是“要来就得到苏州这里来”的态度。
新京报记者 王姝 王予
编辑 胡杰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