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认真做衣服,也认真看书

最近,刚读完宁不远的小说处女作《米莲分》,在这部作品中,作家“宁远”正式改名为“宁不远”。

合上书,大脑无意识地流向遥远的“黑山村”,同时又忍不住想,宁不远不仅仅是个作家,还是主持人、远家创始人,好奇这样身份多元的人,写书的同时又在看什么书

寻求这个答案之时,会发现,不只作家本人,远家整个团队,都是热爱读书之人。

他们位于郫都区的工作室里,专门开辟了个角落作为图书馆,以年为单位交换彼此的读物;团队成员之间,私下还有个分享文字与阅读的群,叫“远家作协”。

那么,认真做衣服的人,在看什么书?

说来也巧,下个月,远家将迎来12周岁生日。两年前的秋天,远家10年,我们拜访他们听了10个小故事;两年之后,远家12年,就让我们借由一份书单,再次走进这群认真做衣服的人

树木希林2018年接受了一次采访,原本只有三个小时,快结束时,她突然拿出癌细胞蔓延全身的扫描照片。

面对无措的记者,她说:“现在就来聊聊我最想说的话吧。”于是采访持续了三天,这本书就是采访的全文。半年后树木希林去世。

一本把重要的话轻轻地讲出来的小书时常发笑,读完又想哭。

关于观察力,创造力,关于疾病和死亡,爱与自由,关于一个人如何彻底地活出自己。书中还收录了老太太去世后,女儿内田也哉子的自述,也哉子是位作家,感受和表达跟她母亲一样好,值得认真读。

刘安镇上一群少年中属马大逵丑陋,身如黑熊,兔唇且塌鼻子,还顶着一头乱发。

马大逵十岁随堂爷爷的亲爷爷,从武威来到刘安,打铁为生。已打了十年的铁,胳膊比人的脖子还粗,刺着一只蝎子刺青。堂爷爷给他打了一铜片,箍在手臂上,还好铜片厚,不然就要胀开了。

马大逵在锅盔铺帮忙收钱递锅盔,元雨与元菁路过,大逵抬头喊元雨,一滴口水穿过兔唇的豁口,正滴在了锅盔上。元菁忍不住,直接蹲下吐了。啧啧,好一个丑人。

张山与小一决战笔尖峰断金亭,张山刀快一分,划过小一脖子上的围巾,像刺到了比骨头还硬的骨头,发出吱吱声。这是何父向马大奎借的铜箍子。

何父用江湖手段,为小一赢得张山的快刀,而马大逵取了铜箍的右臂,在我脑海里留下一个深深的箍痕。丑人有义,一个多么好的活道具,一个多么绝的机巧。元菁与何父也随着栩栩如生。前段时间疫情宅家,幸而《隐武者》上市,读得过瘾。

一本关于财富与智慧的书。

一个出身寒门,一度困顿迷茫而最终实现了财务和精神双丰收的作者——美.埃里克乔根森。作者写出了同类的共鸣,又是像站在我们的背后,时刻提醒我们:嗨,我可看着你呢。我们常见的一些词汇也被作者赋予了独到、有趣的理解:

智慧:一种知道个人行为能力的长期后果的思维能力。他说,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努力的目标都是不断提高自己的独立性,而不是升职加薪,避开竞争的方法就是做独一无二的自己,贡献自己的独特产出。

:因为你在过去所做的工作,未来欠你一些东西,所以给你开出了一张欠条,叫作“钱”。

时间:生命中99%的时间都被浪费了,只有1%用在了正确的地方。你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需要从大多数事情中找到可以尽全力去付出的那部分以获取充分的复利效应。嗯,这在热情测试课程里可以翻译成:你越清晰就越有力量;你所专注之处必将增强

读这本书时,频频点头又圈圈画画。一本书读完,发现满书都是勾划的重点,决定重读一遍。

这名字很容易让人误会是写一个人,之前听说已被美国拍成了电视剧,叫《弹子球游戏》

主演李敏镐扮演高汉秀,他是朝鲜人,为日本人做事,在釜山认识了年轻的朝鲜女人顺子,让她怀了孕却不能娶她。

出于八卦心理买下它,却一直没有开始看。

很偶然的一天翻开,读开头第一句“历史辜负了我们,但没有关系”,我还没有找到感觉。紧接着第二段,作家用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清晰而准确地描写了一对渔民夫妇准备在影岛(釜山)开民宿赚钱,那对夫妇的大儿子就是顺子的父亲。

语调朴素,描述清晰,很有节奏感,让你不知不觉就进入了1919年那个遥远而清晰的世界。

前面20页非常吸引人。然后人物不断进来,高汉秀如何英雄救美继而勾引顺子,顺子怀着孕却要嫁给牧师,他们如何去日本大阪,高汉秀的孩子、牧师的孩子如何长大,他们又各自有着怎样的境况……

四代人的生活,层层压实,不断在情节上巧妙反转,语调安静地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化写出了作家对生命、历史、世界、民族的思考和困惑

小说可以一口气看完,但推荐你慢点读。慢一点才能读懂“历史辜负了我们,但没有关系”这后半句话里的倔强与坚韧。

如何做好设计,何为好的设计?这是做为设计这个职业的我们会时常思考的问题。

作者从3大角度为人们带来新的视角——

塑性思考:打破固有思维,建立优先考虑对方和周围环境并客观理解他们的习惯。让人明白设计的目的并非设计本身,设计应该是将存在于被设计的事物内部的价值与人联结在一起的媒介

设计和做设计:书中点破人们对“设计”一词的严重误解,认为只有华丽的物品才是经过设计的物品,不华丽的物品则是没有经过设计。

事实上,设计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而“设计”这个词的本身,就是一个动词。有时在积极意义上的“不做设计”或者“不改变设计”是需要设计师拥有极力客观的勇气。

“适可而止的设计”不做到极致,在极致之前止步。在做到极致的同时,刻意找到极致之前最恰到好处的地方,并选择在那里完工。止步的留白空间,可提供于使用者融入自己的风格。这便是设计的根本责任,“进入事物之间,创造联系”

作者作为平面广告设计,书中也分享了许多自己的经典案例,包括从了解产品背后的故事,再到构思如何将产品和人们做到联系,再到包装细节等。给同行从业者一些思路启发。

前段时间,一口气安静地看完此书,受益匪浅,分享给大家,希望也能帮助到像我一样对设计抱有热爱的人。

习惯性地面对挑战退缩,害怕得到负面评价。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它们像是早就写入基因,与我如影随形。

直到第一次看完这本卡罗尔·德韦克写的《终身成长》,这本书从思维模式的角度,让我们找到自己恐惧、苦恼的原因,通过有意识地改变思维模式来帮助自己逐渐减少消极情绪,变得积极、不怕迎接挑战。

作者将思维模式分为固定型与成长型两种,两者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影响截然不同。

固定型思维者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害怕面对挑战;失败是耻辱,是身份的跌价。

成长型思维者更多是关注努力本身,相信能力是可以改变的;失败,也只是一个阶段。接纳自己,时常保持觉醒,用行动去逐渐改变。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会滋生很多情绪,能让你窥得一个近乎猎奇却又跟自己有某种程度联系的人生。

阅读时,我会感到愤怒。极度偏执妄想的父亲、伪装在谎言里的母亲、躁郁暴力的哥哥。当我作为主人公去感受她所书写的经历时,我不禁想质问作者,在每一个可以做出选择的节点,为什么不反抗,而是选择妥协和自欺欺人。

可能这就是原生家庭对每个人所造成的不可磨灭的影响。好在,塔拉最终逃离了禁锢她的山脚,选择飞向她所信仰的山峰。

这也就是中文译名的由来,出《圣经.诗篇》——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

作者想传达的并不是教育的力量,尤其是教育带给她的“成功”。而是通过自我的不断地学习与觉知,在思想的重塑与接纳差异的痛苦之中,去拓宽自己的视野,达成一次又一次的觉醒。

作者祝羽捷以书信形式邀约,向30位学者、作家、艺术家发起提问。

主题聚焦当下备受年轻人关注的话题,例如:爱与孤独、身份焦虑、性别偏见、理想主义与金钱观、丧与倦怠感、隔离与宅……

这种对话的感觉让我想起手写信的时代,跟现在的短消息来往不同,有一种久违的安静、赤诚。

与读《给青年诗人的信》的感觉相似而不同,大概是《羽来信》更贴近我的生活的缘故。能感受到作者祝羽捷的心路历程,在书写过程中的和解,在对话中变得清醒。

一只拉长的手抱住深咖色钵,右上角一块清爽绿色中,写着“小川糸”,感到一阵温暖。生活感到不那么开心时,总会被一些柔和的画面吸引,我便这样认识了《狮子之家的点心日》

说来也是奇怪,书里情节并无大的波澜,但看完以后,总会在某个中午或是黑夜快沉下来前,陷入长长的凝滞状态,那里浮现狮子之家旁浪花翻涌的海滩,玛丹娜在耳畔最温柔的鼓励,master冲调的秘制咖啡,海野雫给出去的那个吻,千层可丽饼……流动的空气里,好像什么都被谅解了。

顺便摘抄了书中一句话,“这样想着,活在当下的实感便犹如窗外涨潮的海水充溢于心。

书中讲诉了女主人公在生命终结前遇到的一系列故事。不会花费太长时间去看这本书,有伏笔也能读得下去,好几次以为作者会改写女主人的命运,那到底是不是呢?一起去书中感受那份死亡前的坦然吧。

上野千鹤子在上世纪90年代写就的女性主义集大成之作,在今天看来也依旧非常前卫,帮我厘清了生活中很多女性困境根源的脉络。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上野深刻地剖析了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分别营造的“家庭”和“市场”对女性的双重压迫,揭露出无偿的家务劳动是形成女性低下地位的原因。

其中还有一点让我恍然大悟:资本主义将劳动定义为生产,将生育定义为再生产,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把劳动视作人的本质是人类发展到文明时代才有的共识,把生育贬低为再生产,使得生育成为女性无法逃脱的负担。

女性经历了从依赖、独立到再次相互依存的过程,而“我们要构建的社会,是把相互依存看作解放而不是看作耻辱的社会。”

这本半自传体的散文是作者在追忆自己的童年到成年的经历的同时,描绘了伊斯坦布尔从辉煌到衰落的历史。整本书都是采用的黑白照片,我浅显的阅读理解,能记住的是整本书带来的忧伤。

“我的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没有想过“忧伤”可以来形容一座城市。“呼愁”,是土耳其语言中“忧伤”的一词,源于伊斯兰教,并在《古兰经》中出现过。

在第10节里,作者单拎了一节解释何为伊斯坦布尔的“呼愁”,这种情绪不是某个孤独之人的忧伤,而是一座城市在经历辉煌的陨落后,留下满目疮痍的城市废墟,是数百万人共有的阴暗情绪。

“呼愁”的情绪来或自于在无数被夷为平地的帕夏府邸,还有博斯普鲁斯的大火,已成为废墟的雅骊木质别墅......

和在土耳其推动全面西化的进程中,西化与传统两股力量互相纠缠,宗教、文化、生活,传统的都被逐渐抛弃,甚至消灭。不免也想到,在我们的历史年轮中有过同样的轨迹

在西方人眼里,伊斯坦布尔属于是神秘的东方,在东方人眼中,它代表遥远的征服

在作者笔下,这座城市充满了在东西方之间游移不定的漂泊感:“来回摆荡,时而由内,时而由外看城内,感觉好比在街头漫游,陷入一连串矛盾想法中,不完全属于这个地方,却与不完全是异乡人。”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印度哲学家。他被认定为“救世主”,却在全球信众聆听演说时宣布:解散为他设立的组织,退还信徒费用,世上没有救世主

如果你对哲学、思辨、冥想等话题感兴趣,《生命之书》值得一读。书的副标题是《365天的静心冥想》,围绕12个主题,在365天的每一日探索与思考。

最近在读《夜晚的潜水艇》,是作家陈春成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一共九个故事。我刚看完前三篇,就忍不住露出啧啧称奇的表情。

文字明明朴实,但组合在一起,却又波光粼粼。各种隐喻和想象都既准确又符合逻辑,仿佛写作者有一双洞察的眼睛,能透过文字看到“你”,看到你一个人时的喃喃自语,呆滞状态下波澜起伏的内心,甚至飘渺游走的潜意识、天马行空的想象、真实不虚的梦境。

最喜欢《竹峰寺》,睡前翻开,读完已是深夜,内心激动,久久舍不得睡去,大概和最近的心情相契合,“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

故事讲了“我”两次到竹峰寺暂住散心的经历,第一次是闷向心头瞌睡多,饱睡过后,四下闲逛,与僧为友,庄严的诵经是背景音,荒野的石像会打哈欠,偶遇一个不知何年被埋的大瓮,躲进去能听到草木流水甚至远古的兵马动静,“我”在瓮里痛痛快快地哭一场,无人知晓,舒服极了。

第二次去和一个深山遗落的古碑紧密联系,古碑、老屋,传说和记忆,在找与藏的过程中,有一种宏大又细微的东西被安放。看到最后,“我”找到石碑,又将钥匙小心安放,那种感觉,就像书中所说:仿佛鸟栖树,鱼潜渊,一切稳妥又安宁,夜晚这才真正地降临

● ● ●

编辑丨牙尖儿

图源丨受访者提供、部分来自网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