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的古堡,有钱也未必住得上

走在这些堡式建筑中,很难不感受到这种历史传承对人的吸引力,但经验告诉我,浓烈的宗族传统也会把人牢牢困住。

对买房有执念的人有不少,但在疯狂建楼的福建人面前,就难免有些相形见绌了。

前两年,随着周边游在互联网的兴起,那些隐藏在福建村子里的豪宅渐渐为人所知。在当地村民的观念中, 外出打工拼搏,为的就是回乡后可以盖三层以上的大厝(闽南语中的“房子”)。

其中,经济稍微宽裕些的家庭,还会在房子的外观设计上旁逸斜出,中西合璧,寄托豪情中二梦。外来游客往往将此视作奇观,以为福建人人人都是住在城堡里的平民公主和王子。

历史上,福建人便热爱建造城堡。“福建古称七闽,南蛮所居”,兴许是骨子里有偏居一隅的不安全感,对安身所在极为重视,作为独特建筑的“厝”便应运而生。除了防御海盗的军事防御功能,它还是宗族秩序施展的空间。

△漳州典型的圆形土楼。(图/图虫创意)

△漳州典型的圆形土楼。(图/图虫创意)

在众多福建堡式历史建筑中,位于福建东南漳浦县畲族乡的赵家堡虽不如南靖土楼那样声势浩大,却有着比其他土楼更为唏嘘的历史情感,将“厝”的家园情怀诠释得更为深刻。

在社交媒体上,赵家堡被称作福建十大冷门土堡。相比田螺坑土楼、云水谣古镇等打卡者众多的网红景点,赵家堡则让不喜热闹的旅行者找到了难得的自由空间。这里也不缺乏故事,一段长达三百多年的皇家秘史,是当地老人的拿手八卦。

01

来赵家堡听八卦

工作日的中午,随着前面一波本地学生结束参观集合撤离,赵家堡瞬间又恢复了寂寞的平淡。阳光平均地铺展在断壁残垣和古老土墙上,村民骑着电动车从写有“东方矩障”的东门进入——从前,人们也是这样骑着马从这里进入他们的城堡。

△赵家堡东门。(图/顺顺摄)

△赵家堡东门。(图/顺顺摄)

赵家堡位于福建漳州湖西畲族乡的硕高山盆地上,东边距离海岸线不到20公里,是个隐居的好地方。

△赵家堡建筑呈现品字形排列。(图/漳浦县建设局1986年绘制)

△赵家堡建筑呈现品字形排列。(图/漳浦县建设局1986年绘制)

而赵家堡建筑的由来,甚至可以追溯到宋元之际

根据《漳浦县志》,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福建漳浦村民黄明官因为同姓通婚被村民告发。按照当时的《大明律》,同姓禁止通婚,违反的话当以通奸论处,当事人要受到杖刑,并强行“离异”。然而,黄明官拿出家谱,证明了自己实则姓赵不姓黄。这桩同姓婚姻的案件,由此扯出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前宋历史

南宋末年,位于福建的南宋小朝廷被元军攻打,大多皇室走投无路投河自杀,只剩南宋大将张世杰带领十六艘船出逃,遇到海上风浪大作,最终只有四艘船漂到了漳州,在沿海登岸。13岁的皇室后代赵若和(宋太祖赵匡胤弟弟赵匡美的第十世孙子)就这样幸存了下来。

当时,赵若和与侍臣黄材一起在漳浦佛昙县隐居,为了躲避追杀,赵若和改姓黄,伪装成黄材的三儿子。此后,成家立业的赵若和又在距离原居住地10公里的湖西乡硕高山建楼堡,取名“完璧楼”。这就是今天赵家堡最主要的建筑了。

△完璧楼一侧。(图/顺顺摄)

△完璧楼一侧。(图/顺顺摄)

赵家堡占地约173亩,由外城、内城和完璧楼三重组成。从东门进去便可看到居于制高点的完璧楼,这三个字是当年赵若和所提。完璧楼总共有三层,为正方形四合院,整个建筑呈现回字形结构。

我路过的时候,当地村民导游正在向散客介绍完璧楼三个字的“秘密”。说起来颇有说文解字的意味,仔细看,“完”字的下半部分多出来一点,原本是上下结构的“璧”字变成了左右结构,璧字里的“玉”字也少了一点,这写法,大概是赵若和当年隐身于此的自我写照。

整体看,这三个字来自于成语“完璧归赵”,寄托着故国遗梦。历史车流滚滚向前,不知其后人恍然抬头看到这三个题字,是否会有穿透肉身记忆的唏嘘。

△完璧楼的正门。(图/顺顺摄)

△完璧楼的正门。(图/顺顺摄)

到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赵家堡已经是明代万历年间赵若和的第十代子孙赵范扩建的结果。当年,漳浦地区十分重视开设学堂,男性往往以考取功名为毕生所愿。家族隐居多年后,赵范科举榜上有名,入仕后回家兴建赵家堡。此后,赵范的儿子专门到开封和杭州,考察宋代京城的建筑布局,在原来的完璧楼旧址上将赵家堡修建得越来越像缩小版的“汴京”

宋代汴京城生动繁华,后人在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上便可遥想当初汴京的样子。当年北宋汴京分外城、内城和大内三重,横贯《清明上河图》中有一条汴河,河上面就是汴桥。今天的赵家堡,也分为内外三重,在荷花池中间,也有一座石板建成的“汴派桥

△荷花池上的汴派桥。(图/顺顺摄)

△荷花池上的汴派桥。(图/顺顺摄)

赵家堡西部山丘上,还有一座高5.9米的七级方形聚佛宝塔,而宋朝都城汴京著名的开宝寺宝塔则约59米,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两者之间的映照。

随着赵氏子孙的发展,后来赵家堡逐渐扩展出南北各三个堂屋及后来的民居,都是典型的燕尾脊闽南古厝,室内铺设朴素的红砖。从完璧楼走下来,每一条巷子都能最终通向东南西北四个城门,颇有当年汴京城东西阡陌相通的特点。

如今,南三堂作为“赵家堡展览馆”,陈列着宋朝390年的历史,以及赵家堡的由来。两宋历任皇帝的故事陈列于两旁,然而,当我走进去的时候,看守员赵阿婆却热情地指引我首先去看皇后娘娘繁复的衣冠。

△赵阿婆向游客介绍她所感兴趣的赵家历史。(图/顺顺摄)

△赵阿婆向游客介绍她所感兴趣的赵家历史。(图/顺顺摄)

赵阿婆不识字,即便如此,她可以看图说话,用她的语言讲述她所理解的宋代皇后娘娘的穿衣品味。权力流转的故事在她眼里并不是最紧要的,宏观历史不如细微可触碰的真实来得亲近。

02

福建为什么有这么多城堡

游走在整个建筑群落中,你很难不感知到赵家堡内严阵以待的警惕感,处处建筑设计细节中,透露着居于闽中的不安全感。

从东门进来,门上四个大字“东方钜障”便一下把人镇住,寓意着抵御外敌的力量,西门则刻有“丹鼎钟祥”,北门刻“硕高居胜”,都有保卫堡内安全的寓意。只有南门比其他几个门显得矮小,当地导游说道,这是因为宋朝被迫迁移的过程是一路向南,这样的痛楚,让他们留下了“不复向南”的心思。

南门临山,道路狭窄,进门前有一个小型的瓮城,外敌如欲进门,则必先经过瓮城,城里的守卫则可以迅速封住两边的门,投掷石块压制敌人,所谓“瓮中捉鳖”。

△城门外是大片农田。(图/顺顺摄)

△城门外是大片农田。(图/顺顺摄)

历史上,福建沿海饱受倭寇侵扰,在《漳浦县志》中,仅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到四十一年(1562)短短六年时间就有九次严重海盗入侵事件。处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我们很难想象当初人们随时要被侵袭的恐惧。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赵若和要选在这个地方建立赵家堡——硕高山盆地中的赵家堡,四面环山,距海有20公里,在地理位置上更易于防范。

完璧楼以及内城的土楼,几乎是闽南方形土楼的样板。基地是坚固的几乎有一米厚的石墙,上面的墙体则是三合土材料,用的是糯米、红糖和沙土搅拌,经过半月发酵夯成,墙体坚固。

墙内厚木板门刷上一层防火材料,以防战争中失火,而墙壁上还装有射箭孔和瞭望台,有助于军事防御。

在完璧楼天井内,如今还能看到有一条密道的口,当年这条道直通堡外。当地人讲道,万历年间,海盗曾经进山围攻了赵家堡长达几个月时间,而族人则是通过这条密道运送物资,得以守住家园。

△四个城门门口,均有土地公庙守着。庙墙上绘着一些道德训诫的故事。(图/顺顺摄)

△四个城门门口,均有土地公庙守着。庙墙上绘着一些道德训诫的故事。(图/顺顺摄)

在距离不到五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保存的更完好的诒安堡,是赵若和侍臣黄材后代所居住,这二者与湖西另一座清代蓝廷珍府第,形成漳州的五里三城。土堡爱好者如果来到漳浦,一般不会错过将这三堡一次看够。

漳浦县依山傍海,古代从中原迁徙而来的汉人,在此开拓家园,时刻面临着与海盗和福建土著的纷争,因此逐渐发展出了别具一格的具备防御性质的堡类建筑。

同时,随时处在危险中的先民,也格外需要团结族内子孙,以抵抗外敌,强烈的宗族家庭观念,也影响着这类建筑的设计。像土堡里的方楼、圆楼、五凤楼等,秩序井然,对外封闭,保证了子子孙孙根据秩序聚居在一起。

△如今城堡内只剩下老人。(图/顺顺摄)

△如今城堡内只剩下老人。(图/顺顺摄)

走在这些堡式建筑中,很难不感受到这种历史传承对人的吸引力,但经验告诉我,浓烈的宗族传统也会把人牢牢困住。

如今,这座“皇城”已经斑驳寥落,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年轻人几乎外出求学打工,赵阿婆说自己的几个孩子都有出息了,在县城里买了房子。话锋一转,赵阿婆就讲到了自己的男孙,今年二十六有余,尚未婚配,问我要不要联系一下?我只得摆摆手,落荒而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