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壳,可能是一部手机最性感的部分

全面屏时代,光看一部手机的正面,越来越难分辨出是哪个品牌、哪个型号了。尤其在息屏状态下,大家都是一块黑色的玻璃,谁也别嘲谁「大众脸」。

渐渐地,我们在评判一部手机的美丑时,会着重关注其摄像模组的设计如何。

回望 2020 年,有两款手机的摄像模组比较符合我的审美。一款是 vivo X50 系列首创的双色云阶设计,另一款就是 Mate40 系列的星环设计。前者在视觉上给我一种整洁的秩序感,后者的星环造型让我眼前一亮。

▲ 左为 vivo X50 Pro+,右为华为 Mate40 Pro

如果说摄像头是影响手机颜值的最大因素,那么后盖的材质与工艺则决定了手机的质感。

实际上,在手机正脸设计同质化的今天,手机的背面已悄然成为厂商的「主战场」。背面所花费的心思,包括设计、材质和工艺,成为新机发布会上的介绍重点。

单看搭载 5nm 芯片的新机,除了 Mate40 RS 版使用了纳米微晶陶瓷材质,小米 11 提供了素皮版本,其余款式的背壳均为玻璃材质。

为什么旗舰新机不再使用塑料或金属作为背壳的材质?玻璃一定是最优解吗?回顾过去十年手机背部的设计之变,我们或许可以窥探到答案。

塑料,不等于廉价

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初,塑料之所以被手机制造商青睐,是因为这一材质制造难度与成本相对较低,轻盈且耐摔,不会对信号产生影响。

不过塑料并不该成为「廉价」的代名词,好的工艺依旧能让用户拍案叫绝。说起来也很有意思,为了将聚碳酸酯材料努力地做成不像塑料的样子,厂商们也是绞尽了脑汁。

对于塑料材质的运用上,诺基亚的 Lumia 系列可以说是炉火纯青。混合聚碳酸酯(PC/ABS)配合正反两面喷漆工艺,达到了由内到外焕发光彩的神奇效果。高级的哑光观感、柔和的亲肤手感,年轻多彩的配色,让 Lumia 系列成为惊鸿一瞥。

▲ Lumia 800

与之匹敌的有 iPhone 5c。苹果改良了注塑成型的工序,在硬质涂层的聚碳酸酯外壳内安装金属架构,提升背部的坚固程度。并通过静电涂装形成均匀的透明涂层,让手机的后壳像剥了壳的鸡蛋一样光滑玉润。

被吐槽「万年大塑料」的三星,对这一材质情有独钟。它曾将塑料努力做成皮革的质感,比如 Note3 系列,后壳只看不摸的话,很难看出这是一块塑料。后续的 S 系列机型、Chromebook 等产品上也延续了这种工艺。

LG G3 的后壳工艺也值得一提。其在聚碳酸酯外壳上加入了拉丝状的装饰薄膜,同时增加了耐刮擦涂层,将塑料材质做成了金属的质感。

联想曾将塑料做成了布艺的质感,VIBE X(S960)的背壳有着细密的蚀刻咬花纹理,配合特殊配置的喷漆,让聚碳酸酯的后盖看起来像是金属织物。

在魅族 15 的发布会上,其「汝窑白」版本成为宣传的重头戏。魅族表示「金属机身与钢琴烤漆工艺的结合,最终实现了接近于陶瓷一般的质感」。

在「玻璃为王」的时代,一些厂商也将塑料玩出了新花样。比如 realme V5 的背壳采用了「超级镀膜光学工艺和第二代 AG 效果,观感上能以假乱真 AG 玻璃。

再如 OPPO Reno5 系列,「极光蓝」版本通过 3D 打印,在聚碳酸酯的材质上实现了星钻效果。「月夜黑」版本则采用浸染工艺,实现了银黑渐变的视觉效果。

尽管塑料的加工工艺在不断进步,但可以发现厂商们的方向,都是尽力摆脱「塑料感」,将其仿造成金属、玻璃、陶瓷以及皮革的质感。

既然如此,为何不直接用试图仿造的材料呢?不排除一些厂商耕耘塑料材质是为了「炫技」,但在近几年的旗舰机身上,我们的确越来越少看到塑料材质了。

金属,看起来很美

在玻璃称霸高端机后壳前,金属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日子。

2013 年发布的 HTC One,是全球首款全金属智能手机。它的一体式铝制机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它获得了次年的「iF 设计金奖」。

而 iPhone 5 的到来,更是掀起了「金属狂潮」。其背部玻璃拼接铝合金的设计,让 iPhone 5 成为当时颜值最高的手机之一。

在之后的 iPhone 7 时代,苹果又将金属的制造工艺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刚发布之初,其亮黑色版本(jet black)可以说是一机难求。

▲ 图片来自:businessinsider

根据苹果的介绍,亮黑色版本后壳的制造工序十分繁杂。大体可以概括为 7 个步骤。一是用整块的铝合金切削成型,二是将镜头舱直接在机身上钻孔、切割成型,三是使用铣床不同的刀具打磨机身,四是使用特殊化合物进行抛光,五是通过阳极氧化工艺在机身表面镀膜,六是通过毛细效应进行染色,七是磁化铁粉浸润,进行更精细的抛光。

经过如此复杂的步骤后,iPhone 7 亮黑色版本便给人一种珠圆玉润的奇特质感。然而缺点也一样明显:易刮伤和掉漆。

在这一阶段,金属材质在旗舰机上已经屡见不鲜。比如华为 P8、P9、魅族 MX6、OPPO R9 等等,都是清一色的铝合金后壳。

▲ 华为 P8

虽然金属材质成本低,且材料强度高、散热性好,但你会发现采用了金属材质的手机后壳,颜色和质地大同小异,这是因为金属的染色性差,漆面还容易刮擦、脱落,和塑料比起来可塑性较低。

另外,金属对于手机信号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过去使用铝合金打造的手机后壳,基本上都可以看到清晰的天线裸露在外,呈三段式排列,破坏了背部一体性的美感。

而无线充电功能的普及,也让金属材质显得不合时宜了。金属材质的背壳在无线充电时会生成环绕电流,将消耗掉部分交互的磁场,俗称「涡电流」。被金属「劫持」下来的能量会转化成热,导致手机温度上升。

▲ 金属与玻璃材质无线充电图解. 图片来自:康宁

对于无线充电来说,手机背壳的导电性越低越好。而铝的导电性高于不锈钢的 25 倍,玻璃的导电性几乎为零,因此玻璃成为旗舰机的主流材质也是理所应当。

玻璃,当前功能与美观的最优解

在使用了 5 年的金属材质后,苹果终于在 iPhone 8 时代全面更换成了玻璃,并在这一年加入了无线充电功能。可以看出功能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着设计的变革。

但提到前后玻璃的设计,iPhone 4/4S 必须拥有姓名。双面钢化玻璃加上金属中框,让它在一众塑料机海里脱颖而出。不过问题也来了,玻璃太过娇嫩,不小心摔到地上,可能就会给你惊喜(吓)。

不过随着玻璃工艺的进步,韧性和耐刮擦性都得到了提高,玻璃凭借着高级、晶莹的质感,开始在高端机上大展身手。

比如锤子 T1 的后壳,是一块精心打磨的 3D 弧形玻璃,任谁见了都忍不住啧啧称奇。它也成为 2015 年唯一获得「iF 设计金奖」的国产手机。

不过光使用光面的强化玻璃作为背板,似乎有些单调和平庸。于是近几年围绕着玻璃材质,厂商们又开始挖掘新的处理工艺。

其中一个风向标就是「AG 效果」。AG 玻璃 (Anti-GlareGlass),是经过特殊的化学工艺处理后,使原玻璃的反光表面变成哑光漫反射表面,看起来有种磨砂的效果,同时防刮性能、防粘指纹效果也有一定提升。

在这个赛道上,iPhone 11 Pro 系列并非首创者,一加才是。2018 年发布的一加 6T「电光紫」色,通过 AG 蚀刻工艺打造出一种骚气十足的渐变观感。

在之后的产品线里,一加一直在升级 AG 玻璃工艺。到一加 8 时代,一加用上了第五代 AG 工艺,其雾度从第一代的 20%-30%,升级到了 64%-82%。刘作虎表示,这种手感就像撸猫一样让人上瘾。

使用 AG 工艺的手机不在少数。比如近期刚发布的 X60 系列,微光及华彩版的后盖,采用了「缎面 AG 工艺」,摸起来像丝绸一样柔滑,不同角度的光线下有着水波流动的奇妙观感。

除 AG 外,各种镀膜工艺也常被厂商提及。比如三星 Galaxy Note 10 有一个特别的配色叫「莫奈彩」,它是通过多层纳米镀膜,并在其中加入一层棱镜 PET 材料,然后通过类似半导体微晶工艺处理,在镜面效果下打造出了五彩斑斓的颜色。

▲ 图片来自:biometricupdate

魅族 17 的官网简介里,称其使用了「叹为观止的次代机刻电镀工艺,将 23 层色彩融会贯通,纹理细腻,质感高级,缔造 0.6mm 玻璃上的奇迹。手感,不是玄学,而是科学」。

OPPO Reno5 Pro 系列使用的星钻工艺,则为玻璃后盖赋予了「bling~bling~」的观感。摸起来有点像砂纸,看起来像是星河在流转。

不过在高端机阵营里,玻璃似乎已经不能满足旗舰的需求了。陶瓷、素皮等材料开始展露头角。

小众材料,标新立异的选择

华为可以说是钟爱陶瓷材料。从 P7 陶瓷版开始,到 2020 年发布的 P40 超大杯和 Mate40 RS 版,陶瓷后壳屡次出现,已经成为其旗舰产品的标志。

2018 年 8 月,小米 MIX2S 翡翠色的发布,开创了智能手机彩色陶瓷时代,陶瓷后壳不再「非黑即白」。而后发布的小米 MIX3,又增加了全新的宝石蓝配色。小米在陶瓷加工工艺上的努力,应该是名列前茅的。

▲ 小米 MIX3

知乎上曾有人这样评价陶瓷后壳:「如果没有地心引力,陶瓷的手感应该比玻璃好」。即便陶瓷的质感鲜明且强烈,散热能力好,但对比玻璃,还是略显厚重了一些。另外目前陶瓷的加工难度依然比玻璃高,良品率低,所以短时间内很难在高端机阵营普及,只能作为部分旗舰机彰显个性的配置。

近两年的另一个风潮则是「素皮」,比如华为 Mate30、Mate40 系列、OPPO Find X2、iQOO 5 等产品都有素皮版提供。

▲ OPPO Find X2 素皮版

素皮版其实就是一种人造皮革,在织物的基底上覆盖各类涂层,达到防水效果。相对玻璃材质而言,素皮受环境温度影响小,冬天也不会有冰凉感,另外也不会沾指纹,看起来足够新颖。不过其缺点也非常明显,比如导热系数低,机身散热效果差,易磨损等等。综合素质没有玻璃出色。

除了陶瓷和素皮,还有一些厂商用了更为小众的材料打造后壳。比如德国公司 Carbon Mobile 尝试用混合碳纤维复合材料打造了一款手机,售价 799 欧元。

▲图片来自:Android authority

摩托罗拉推出过 Moto X 竹木版,小米与一加也曾使用过该材料,但市场反响平平。小众日系厂商 NuAns NEO 对纯天然物料非常痴迷,推出过多款特殊材料制成的手机。

▲ Moto X Style

整体看来,玻璃材质依旧是未来一段时间高端机的主流之选。不过围绕着玻璃的工艺将持续更新。比如 OPPO 在 Reno5 Pro+艺术家限定版上使用的电致变色技术,可以让玻璃后壳的颜色自如切换,未来感十足。

「不管手机背壳怎么变,戴上保护套全都看不见」。看到这里,一些朋友可能会这样想。但实际上,如果偶尔卸下保护套,能从手机背面获得片刻的赏心悦目,这便是材质与设计的魅力所在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