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粤港澳佛教文化交流会于11月14日开幕,这是粤港澳佛教界的一次盛会,对于增进粤港澳大湾区佛教界的友谊,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交流和民心互通,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粤港澳地域相近,三地佛教历史源远流长、同宗同源、法乳一脉。在2020粤港澳佛教文化交流会正式开始前,凤凰网佛教推出特别策划“粤港澳大湾区佛寺巡礼”,带你深入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的佛教道场。图为南华禅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及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同时也是闻名中外的禅宗南宗祖庭。(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曹溪门是南华禅寺原第一山门,原址在今门之西。1937年,虚云和尚移位重建。1971年,禅寺作为广东省矿冶学院建校筹建处,将山门改建。现在的曹溪门,是1986年按旧门格式重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曹溪位于韶关曲江东南,因溪水流经曹侯村得名。六祖惠能从弘忍得法后,在曹溪宝林寺大弘法化,人称曹溪法门。(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五香亭位于曹溪门后,宝林门前,放生池之中间,1936年创建。原为木结构,1963年重修时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2002年由传正和尚重新修缮、粉饰、彩绘。五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南华禅寺是天下禅宗南宗的祖庭,素有东粤第一宝刹之誉。坐落于宝林山麓,曹溪水旁。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创建之时名曰宝林寺,唐代敕名中兴寺、法泉寺,宋太祖开宝元年赐名南华禅寺,沿称至今。(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旧天王殿在今之西归堂后,原名罗汉楼,始建年代不详。明成化十年(1474)住持惠勉和尚重修。清康熙七年(1668)平南王尚可喜重修。1937年虚云移位重建。1963年省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大雄宝殿,初建于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明正德年间(1506-1521)寺僧清洁、圆通重修。清康熙六年(1667)平南王重新兴建,原址在今之功德堂后。1918年李根源重修。1936年虚云按旧殿规模移址重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现在的藏经阁,原是诸天殿。始建于元延佑四年(1317)。明成化、嘉靖年间曾有重修。1941年虚云和尚将此殿改为藏经阁。(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灵照塔是目前保留在原址上最古老的建筑。最早建于唐先天年间,早期是木结构,在明代改为砖石的结构。六祖惠能大师的真身,最初就供奉在塔内。(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灵照塔后,六祖殿之前,为陈亚仙祖墓。这也是寺院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当年陈亚仙施地给寺院时,要求留下祖坟之地。惠能非常赞叹,高兴地说,这是应该的。(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六祖殿初名信具楼,始建于唐开元元年至十年之间。明洪武间毁于兵火。成化二十一年(1485)重建。嘉靖十六年(1537)重修。清康熙十一年(1672)改建为御经阁。1934年虚云修建南华禅寺时,复名祖殿。(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
祖殿内正中置阿育王式佛龛一座,龛内安放六祖惠能大师真身。左右两侧各设楼房式佛龛一座,左为憨山德清和尚真身,右为丹田和尚真身。(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