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午,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在市民中心礼堂隆重开幕。400多名市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齐聚一堂,共商发展大计。在今年深圳两会上,市人大代表曾滔聚焦城市建筑安全,特别是填海区建筑安全风险管控问题,提出了多项切实可行的建议。他表示,房屋建筑等既有设施安全是民生底线,建立健全房屋安全风险管控体系不仅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更是对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的积极响应和落实。在深圳这座高速发展的现代化都市中,建筑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经历了高强度的开发建设,超高层建筑、轨道交通建设等如火如荼,逐渐形成了福田中心区、后海中心总部基地、留仙洞片区总部基地等建筑群。与此同时,周边地铁线路密集交错,城市空间立体化发展对建筑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管控建筑安全风险,特别是填海区建筑的安全隐患,成为本次两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目前,我市填海区主要集中在前海、南山、宝安、福田区,盐田、大鹏有少量分布。填海区原生态基底是海面、滩涂、鱼塘。20世纪末陆续承接市政建设产生的淤泥渣土,逐渐填筑形成现有场地;另外有海河沉积、软土深厚的沙田。
受自然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填海区建筑物主要面临海水盐蚀、施工扰动及不均匀沉降等方面问题。例如,河砂数量不足,同时海水易腐蚀结构的梁、板、柱,导致结构破坏。周边施工扰动较为严重,西部填海区建设强度大,经济密度高,有深江铁路、穗莞深城际、深惠城际、深大城际等重大工程;有机场、码头、油气罐区及管道等重要设施。
曾滔代表指出,安全管理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数据管理缺陷、缺乏系统整合机制、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动态评估机制缺失以及监测网络覆盖不全面、灾害机理研究深度不够,缺乏长期观测数据支撑。
为此,曾滔建议,首先要加强数据管理,建设统一的建筑物安全管理数据系统。制定统一技术标准,并接入城市CIM平台,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与协同管理。
其次,开展重点区域建筑物安全风险评估,摸清填海区风险底数。通过遥感监测和InSAR技术分析填海区工程沉降数据,筛查房屋及工程周边沉降异常区域,形成分级分类风险隐患清单。
同时,构建重点区域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提升智能化监测水平。在重点建筑部署高精度传感器实时传输数据,结合定期结构安全鉴定,同步深化环境破坏机理研究,强化监测预警能力。
最后,推进风险孪生应用,实现联防联控。基于CIM平台集成天空地监测数据,构建沉降风险“一张图”,开展高风险区防治试点,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风险量化评估与预警处置。
曾滔的建议为深圳填海区建筑安全风险管控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旨在为城市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文/凤凰网深圳 陈婉霖 实习生 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