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篇第九」3
【原文】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
孔子说:“用黑丝制作礼帽,这是礼制。现在用纯丝制作,比较节约,我依从大家的做法;(臣面君)要先在堂下礼拜,这是礼仪;现在都在堂上礼拜,则显骄慢。虽然违逆于众,但我还是会依礼在堂下礼拜。”
【注释】
“麻冕”,缁布冠也,古时的一种礼帽。“缁”音“兹”,染黑的丝。
“礼”,前一个“礼”指“礼制”,后一个“礼”指“礼仪”。
“纯”,丝也。应为未染色之丝。
“俭”,此处指节省、节俭。
“拜下”,在堂下礼拜。“下”,指堂下。“拜乎上”,即在堂上礼拜。
“泰”,此处指骄慢。
【评析】
麻冕是古时的一种礼帽,用染成黑色的细丝制成。到孔子时代,这种礼帽多已改用未染色的纯丝制作,这就节省了制作费用,因而孔子称之为“俭”。孔子主张“节用”,自然也就从善如流,选择“从众”。
古时君臣相见,若依礼,臣应当一入堂下,即先礼拜,以示恭敬。故云“拜下,礼也”。待君辞谢之后,臣再升入堂上拜之。到了孔子时代,很多骄慢之臣都是直接上堂才拜,故云“今拜乎上,泰也”。既然大家都上堂才拜,那么谁在堂下即拜,谁就违背了众人之意。但孔子行事不求合众,但求合义。所谓“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不愿与骄慢之流合污,坚持以礼行事,“虽违众,吾从下”。孔子也因此成了“出头鸟”,受到误解和攻击,此即所谓“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对人如此,对事也是如此。世异时移,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但只要是善的、合于仁道的变化,孔子都会从善如流。只有对那些不善的、不合仁道的变化,孔子才会加以反对。这至少说明了以下两点。
第一,孔子绝不是守“旧”之人。因为孔子所守的根本不是“旧”,而是“仁”、是“义”,是用以行义的“礼”。
第二,孔子绝不会教人“盲从”。孔子教人所行皆须“义之与比”,所学亦必经“审问、慎思、明辨”之后,方可“笃行”。哪里会教人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