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方供图
自2014年在《中国好声音》第三季以婉转空灵的音色和唱功惊艳众人后,周深正式开启了他的演艺道路。出道5年里,他不仅发行了首张个人专辑《深的深》,举办了首轮个人巡演“深空间”,同时,他也因极具故事感的声音表达,而成为诸多影视剧主题曲与推广曲名副其实的宠儿。从《大鱼海棠》、《绣春刀·修罗战场》、《大护法》,到最近上映的《诛仙Ⅰ》、《罗小黑战记》等,周深至今已为数十部影视剧作品献声。
高晓松曾表示,周深有一种介于童声和女声之间的魔音,他是一个人的唱诗班。在此次巡演发布会举行之后,新京报记者终于见到了这位歌坛“魔音”——“话痨”本质的他,并不避讳坦白“演唱会无法让所有人满意”的担心,但他也透露自己将首次挑战唱跳,并真诚表示:“我们都会拼尽全力,呈现一个精彩的舞台。”
演唱会:从没想过能开个唱
新京报:去年公布首轮“深空间”巡演的时候,你使用了“居然”这个形容词。这次将走过北京、上海、成都等7个城市,准备用什么词语来形容“C-929 星球”这个“ 首次个人大型巡演”?
周深:当时用“居然”是因为我没想过自己能开演唱会,也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有很多人会为了“周深”这个名字去花钱买票。之前每次去拼盘演出,我都觉得下面那么多人肯定是为其他歌手而去的,我去唱歌就特别没有压力,但演唱会就不一样了。所以这轮巡演,我觉得是一个特别大的意外收获,也是我的荣幸。
个唱巡演宣传海报。
新京报:之前说过演唱会每次上台前都紧张到手抖,现在这种紧张缓解了一些吗?你的压力一般来自于哪里?
周深:慢慢地好转了很多。其实我很喜欢唱歌,但是之前每次上台对我来说都是煎熬,我会觉得坐着也不对,站着也不对,唱的声音也不对,手怎么放都不对,没有办法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那些想来看我的人们。后来我问过一位前辈怎样才能不紧张?他就说:多上台就好了。其实他说得特别对,我觉得我好像从《蒙面唱将猜猜猜》之后,真的有信心大增,慢慢开始找到了享受舞台的感觉,也觉得自己开始对得起大家的爱了。
音色:吴青峰让我敢再唱歌
新京报:在《蒙面》揭面的时候,你说过“为什么不能以歌识人?为什么一定要戴有色眼镜看人?”现在心中这个疑问得到解答了吗?
周深:慢慢在改善很多。因为之前搜自己的时候,我都会看到人说“什么?这人是个男的?”但是我很能理解,这是一个正常的舆论。后来我发现有人慢慢开始说“周深唱歌真好听”,好像大家已经开始接纳我了,这让我觉得很奢求,也觉得这么多年的坚持也很值得。
《蒙面唱将猜猜猜》截图。
新京报:关于音色的问题,大概困扰了你多长时间?
周深:初中的时候其实我就很喜欢唱歌,但是恰恰那个时候最不敢唱,因为一唱就会被其他班的同学笑。但是有一次我在电视上听见了苏打绿在唱《小情歌》,那个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也是有男生拥有这样的音色的,后来我就开始回家对着电脑唱了。其实在网上唱歌,支持我们的人也挺多的,我可是初代网红呢(骄傲状),但那个时候直播都不露脸,不赚钱,其实不太红。
新京报:所以青峰对你来说是位挺重要的人。
周深:对呀,而且他那么有才,唱歌好听,写歌也写得非常好,又那么会说话,羡慕死了。
新京报:刚出道时,你给大家的印象比较害羞,所以是怎样成长为今天这位“话痨男孩”的?你觉得身处娱乐圈对你的性格有哪些塑造?
周深:其实我刚出道的时候,私底下话也很多,只是我怂。现在我也怂,但是可能对“安全感”的感知有一定变化。以前我会觉得,有些话别人会不会不太喜欢听,但现在我觉得,向大家展示一下真实的我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只要不让别人感觉到不舒服就好了,这是我的一个小小宗旨。
二专:压力大于第一张专辑
艺人方供图
新京报:你曾经为许多部热门影视剧演唱过主题曲/推广曲,在接到这些工作时你会纠结吗? 会不会希望留出更多时间来筹备自己的专辑?
周深:我觉得,做专辑就是回到“周深”,我会来告诉你周深是一个什么样的歌手,而唱OST就是去体验别人的生活了。以剧中角色的感情去唱他们的故事,我也觉得特别开心,再者,总有人没有听过我的声音吧,也总有一部剧可以让更多的人听到我的声音,所以我会觉得,我在其中才是最受益的那个人,这些OST和专辑一样都是我重要的作品。
新京报:首张专辑《深的深》有高晓松、钱雷、尹约等大咖加持,做第二张专辑的压力是否会很大?自己最近有在创作歌曲吗?
周深:会!所以直到现在我就收到了一两首歌……我觉得第一张专辑就是告诉大家周深是什么样子的,后面会开始告诉大家周深有什么可能,所以第二张压力很大。创作的话,其实有,但写完之后发现,歌真的是难写啊(笑)!所以我就不停地写,不停地感慨真的难写,然后一直没有成功。这五年只发了一首自己写的歌,那首歌还是四年前写的。
新京报:你总是在微博上回复很多歌迷,每天泡在网上的时间大概有多少?
周深:其实相对从前,我现在已经很少刷了,因为歌迷老让我离他们生活远一点(笑),但是有的时候我会看到很多人会写很真诚的话,这是最珍贵的东西,我也会在他们身上看到我自己。
新京报记者 杨畅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