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4月19日讯(记者 邬勇 摄影 聂东磊) 4月19日,“核”你有约·烟台核能科普进社区宣传活动海阳市专场——“绿动烟台”高校赋能展上,一件件核能科普文创产品、一项项核能科创作品,扮靓春“核”景明的阳光社区。这不仅是一次生动的科普体验,更是一次激发创新思维、引领未来梦想的奇妙之旅。
在鲁东大学核能主题生态文创展区,可降解种子纸书签及胸章将核能科普标语与植物种子结合,用户种植后可在土壤中萌发绿植,诠释 “核能驱动生态新生” 的可持续理念;利用园艺学院提供的特色菌株、种子,推出植物科普盲盒,强化核能生态保护概念。鲁东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助理、艺术设计系主任丛龙表示,“展品设计融合绘画创作、植物种植与互动科普,打造沉浸式绿色能源教育场景,艺术化传递核能绿色、低碳、清洁、高效特点。”
在烟台大学核能科普展区,展示了烟台大学“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实践成果,并向广大居民讲解了烟台大学核学院“核+X”创意大赛、“青春逐梦•科创报国”烟台大学2025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相关作品以及科创成果。烟台大学核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秦晓梅介绍,“今天我们带来了主动式防电离辐射头盔、可视图传辐射测量环境监测无人机等科创产品。其中,主动式防电离辐射头盔,能够把人的整个头部与外界隔离,达到眼晶体免遭过量电离辐射的目的。可视图传辐射测量环境监测无人机由综合监测模块、无人机运载平台两大部分组成,在执行核辐射监测任务时,可以有效地获取难以到达或危险的区域的数据,并实时传输到地面控制站或相关人员,以便进行后续处理和分析。”
科普的“破圈”,不仅需要在形式、内容方面上不断创新,更需要更多教育工作者、优秀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投身其中。高校是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之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支持和指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学共同体等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开发科普资源,加强与传媒、专业科普组织合作,及时普及重大科技成果。”我们期待,有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科创企业等加入进来,凝心聚力让烟台核能科普成为服务居民的“民生工程”、展示城市形象的“科技名片”,为全国核能科普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烟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