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举办

11月24日,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4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在京举办。本次活动聚焦“以新质传播助力科技强国建设”主题,汇集来自全国科技新闻传播领域相关“政产学研媒”各界嘉宾,优秀学术论文作者代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会员及学会分支机构、主办期刊社同仁共300余人参会。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学会理事长徐延豪,中国记协国内部二级巡视员柳婷婷,学会名誉理事长宋南平,学会顾问徐九武,学会副理事长陈锐、刘亚东、刘守训、冷文生、秦德继、梅锋、任福君、宋玉荣,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主任阮草,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监事长、广西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纳翔出席。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孟令耘主持本次活动。

王进展在致辞中指出,交叉融合正在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时代特征,交叉学科也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来源,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构建创新文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他勉励学会要为科技新闻工作做好服务,通过学科交叉融合,跨越学科界限,提升科技工作者的媒体素养和科技新闻工作者的科学素养;通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平台搭建,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徐延豪在致辞中表示,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如何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推动形成新质传播力,已经成为广大科技新闻传播工作者共同面对的时代命题。新质传播正是新质生产力在新闻传播领域和传媒行业的创造性拓展,是基于科学技术变革和社会环境发展迭代形成的新型传播力。要加强学习,准确把握发展新质传播力的需求导向;敢于面对挑战,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新质传播赋能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实践路径,推动新形势新任务下科技新闻传播理念、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变革;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新闻学术研究及交流,提升科技传播质效,助力国家科技强国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王怀民在主旨报告《科技传播中需要关注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分享了对科学真理与科学革命、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科技传播与文化自信具有哲学高度的科学见解。

新华网总裁申江婴作了题为《科技重新定义传播的未来》的报告,他认为,每一次传播业态重大变革的背后,是科技革命和技术革命在起着关键作用,而传播业态发展和变革的未来是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四全媒体”。他强调,人工智能点燃了新一轮传播变革的引擎,科技正重新改写甚至定义传播的未来,要抓住新一轮智能化革命的机遇,抢占未来传播的制高点,重点关注大模型、AIGC应用,车媒体、物媒体等未来传播的几大入口和智能传播+政务+商务媒体融合新模式,以科技打造传媒新质生产力,以新质传播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董关鹏教授作了主旨报告《用高质量战略传播护航新质生产力》,他指出,高质量发展和新质量生产力需要高质量的战略传播,并结合国内外生动丰富的新闻舆论案例,阐明了用高质量战略传播护航新质生产力的宏观大势、中观之道、微观之术。他认为,中国科技领域是全球舆论富矿,天生带流量、自动有关注,要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做好战略传播和舆论引导。

世界科学记者联盟(WFSJ)主席本·迪顿(Ben Deighton)以视频形式做《世界科学记者联盟(WFSJ)工作及框架介绍》报告,向中国同行介绍了WFSJ的宗旨、目标、发展现状,以及在保护全世界科技记者权益,提升科学报道质量,搭建科技界与公众、各国科技新闻界之间沟通桥梁的运作框架和工作成果,并表达了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加强合作的期待。

会上,学会宣布了本次论坛暨年会优秀论文征集活动的获奖名单,并向优秀论文作者代表颁发了证书。本次活动共收到论文投稿215篇。经专家审议,评选出35篇优秀论文并颁发证书。

随后,论坛邀请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南开大学致知书院院长刘亚东教授主持圆桌对话环节。学会常务理事代表曹三省、蒋建科,优秀论文作者代表刘萱、韩韶君作为对话嘉宾,就如何发展新质传播力、提高科技传播质效等话题,结合各自研究实践进行探讨和分享。

下午,学会相关分支机构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各分会场同期举行了6场平行分论坛(另有3场分论坛近期举行),营造出浓厚的学术年会氛围,不仅体现了学会分支机构干事创业的活力,更彰显了学会同仁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科技新闻学术研究及交流,提升科技传播质效,助力科技强国建设的坚定决心。

【责任编辑:孙晓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