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峰:“去华迷思”阻滞印度国防工业自主

印度政府近日宣布取消价值23亿印度卢比(约合1.93亿元人民币)的400架防务无人机国内采购订单,理由是这些无人机采用了中国制造的零部件。这一决定不仅引发国际舆论对印度国防工业自主化战略的关注,而且折射出当前印度政府在中印关系与产业链建设之间的复杂权衡,以及其一直存在的“去华迷思”。

印度政府此举背后交织着多重政治与战略动机。首先,内部政治的需要。持续数年的边境对峙让印度对华战略信任持续走低,近来两国关系虽有所回暖,但印度疑华、防华思潮始终驱之难散,重回正轨仍需时日。防务产品禁用中国零部件,也是安抚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需要。

其次,地缘政治博弈的考量。深知中美博弈态势、看重印美战略关系,且擅于在大国之间“游走”的印度,自然要向美国新政府展示其“对华强硬”姿态并未软化,避免削弱印美战略合作的共同基础。

再次,经济民族主义的驱动。印度政府近年来在国防等制造业领域力推“印度制造”,后进一步升级为“自力更生的印度”战略,希望通过政策激励、私营部门参与、外资合作,扭转长期依赖进口的国防工业格局。印度《国防采购规程》明确规定禁止进口可在本土生产的武器系统,并逐步提高国产化率门槛。此次无人机订单的取消也是该政策的一种延伸,旨在倒逼国内企业摆脱对外技术依赖。

毋庸讳言,国防工业是一个国家的安全命脉,选择何种途径实现发展是国家自身的战略选择。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印度的国防自主化愿景值得尊重,但实现途径更需要理性和务实。近年来,印度国防自主在一些领域取得突破,部分武器装备还实现了对外出口,但国防工业在核心技术、关键材料与高端制造能力的缺失,让印度至今仍未摆脱进口替代的初级阶段,面临多重结构性瓶颈,呈现出“部分突破与系统性短板并存”的复杂情况。

第一,研发与生产脱节严重。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长期主导装备研发,但成果转化率很低。例如,“阿琼”Mk-1A坦克虽号称本土化率超过50%,但其关键部件仍需进口,且其过于笨重、故障率高等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第二,供应链十分脆弱。2023年的印度审计报告显示,其70%的国防电子元件、90%的特殊合金依赖进口。俄乌冲突导致印度版本T-90坦克的俄制热成像仪出现断供,就是其供应链风险的体现。

第三,私营部门参与受限。目前,印度的国防订单仍由国营单位主导,私营企业只能承担分包角色。印度工业联合会于2023年指出,军方付款延迟、技术标准不透明等问题阻碍了私营投资。

第四,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印度国产装备普遍存在交付延误与超支,例如,印度的第一款国产战斗机“光辉”研制周期长达30余年,单价涨至8000万美元以上,远超同类进口机型。

第五,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技术转让设限。美国通过“国防技术与贸易倡议”向印转移用于“光辉”Mk-2战斗机的F-414发动机技术,但未分享相关技术的核心代码。法国达索公司的“阵风”战斗机虽已实现50%的零配件在印度组装,但发动机、雷达等核心技术尚未对印方开放。

现代防务装备高度依赖全球化分工。近年来,中国凭借完整的工业体系、成熟的供应链网络和规模效应,已成为全球制造业枢纽,中国在全球防务产业链中的地位也难以替代。以无人机产业为例,中国占据全球商用无人机70%市场份额,深圳大疆的飞控系统、宁德时代的电池等技术已被多国军工企业采用。如果要将中国因素从全球防务产业链中剥离,就如同试图从混凝土中抽离砂砾,最终只会让整个结构分崩离析。印度若执意以“政治正确”为由一味排斥中国零部件,既想推进国防自主,又继续沉湎于“去华迷思”,反而会继续推高武器装备成本、延迟装备列装进度,最终事倍功半。久而久之,这种政治化操作还会形成恶性循环,即为满足国产化率要求,企业被迫采用次优方案,致使装备性能不达标、军方拒绝采购,进而影响企业的自主研发投入和生产意愿。印度陆军在2022年退回了67%的国产弹药订单,正是这种恶性循环的反映。

在中印关系持续回暖、全球产业链深度交融的今天,印度应摆脱“去华迷思”,以超越短期地缘竞争的视角,与中国共同探索新兴领域技术合作的共生之路。真正的国防生产自主不在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去中国化”,而在于通过内部改革提升效率,在开放中构建多元的供应链体系,从而实现产业升级。选择性的合作远比盲目脱钩更符合自身的国家利益。(作者是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