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里可里可里,巴巴变!”这是一句让大小朋友们激动不已的台词,不用说大家就知道这是来自巴巴爸爸、巴巴妈妈、巴巴祖、巴巴拉拉、巴巴利波、巴巴伯、巴巴贝尔、巴巴布莱特、巴巴布拉伯的魔法咒语。
巴巴爸爸、巴巴妈妈和7个巴巴宝宝
巴巴爸爸的形象是由法国漫画家德鲁斯·泰勒和他的妻子安娜特·缇森创作的。“巴巴爸爸经典系列”的第一本《巴巴爸爸的诞生》出版于1970年,一经推出便受到英国评论界权威的赞誉。很快,巴巴爸爸凭借自身的魅力风靡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目前,巴巴爸爸的图书已经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图书全球销量超过了一亿册,动画片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
“巴巴爸爸系列”的第一本《巴巴爸爸的诞生》(法语版)
“巴巴爸爸”创作背后的故事
巴巴爸爸的灵感来源于偶然,但畅销却是必然。1968年5月一个晴朗的午后,泰勒和妻子在卢森堡公园散步,他听到一个孩子嘴里喊着:巴巴~巴巴哒~巴巴~。听不懂法语的泰勒问妻子是什么意思,妻子告诉他这是法语里的棉花糖(barbe à papa)。一个粉红色的,圆圆的,柔软的,像棉花糖一样的巴巴爸爸就这样诞生了。
泰勒先生和妻子一生都在创作“巴巴爸爸”,且只创作了这一个形象。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金波先生说:“我还记得,泰勒的创作方式是纯手工式的,他非常认真,每一副画都绝不可能像电脑复制式的方法,他的每一副画,每一个故事的构思,都是深入到他自己被感动以后,一笔一画地画出来,每部作品都凝聚了他的心血。”这是不是也给我们一些启示,作为图画书这种艺术样式应该怎么去创作?泰勒先生这么多年的创作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可以借鉴的方法。
手绘稿
这些全部都是泰勒先生和妻子一笔一划手绘的,并非团队创作
孩子们为什么对巴巴爸爸着迷?
1
变来变去的想象力
巴巴爸爸一家是全世界唯一可以变来变去的家庭,只要一声“可里可里可里,巴巴变”,巴巴爸爸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身体的形状,变成大坝、变成桥、变成帐篷……想变什么就变什么的万能身段让人羡慕不已。
当然,泰勒笔下的这个世界永远不能还原,但是它的美好想象可以滋养孩子的心灵,让他们从中得到快乐,得到一种向上向前的力量。巴巴爸爸一家变来变去的神奇能力无限激发孩子们的遐想,满足孩子们无所不能的想象世界。
巴巴爸爸和巴巴妈妈变成了小船,让郊游温馨又好玩
给小动物们洗澡可以随时随地,巴巴布拉伯变成浴缸,巴巴布莱特变成淋浴喷头
7个巴巴宝宝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安静入睡
2
简单、有趣又温暖的家庭故事
巴巴爸爸的灵感来源于简单的发音“巴巴,巴巴达”,而泰勒创作的巴巴爸爸的形象也一样简单,每个孩子都能看懂巴巴爸爸的故事,但正是这样的简单才成就了经典。
巴巴爸爸的故事充满了温暖与爱,它营造出了一个最最温馨的家。家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巴巴爸爸一家的相亲相爱,带给孩子极大的安全感,这也是他们喜欢巴巴爸爸的最重要的原因。
巴巴爸爸一家形影不离,一起玩耍、工作、看书、帮助别人……这样相互陪伴的画面在各个系列中随处可见,巴巴爸爸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爱和安全感。
3
尊重儿童,提倡自然主义教育观
巴巴爸爸尊重儿童,他认为大人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他对性格各异,有各种喜好的孩子永远保持作为父亲的宽容心,喜欢音乐的孩子,他会为他变成乐器,喜欢体育的孩子,他会为他变成球拍……
巴巴爸爸不是教育家,故事里也没有说教式的教育,但他的主张体现了最本真的教育理念,一家人的相亲相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而尊重儿童,顺应儿童的天性也给我们的社会教育很好的启示,体现了回归自然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后面我还会讲到,巴巴爸爸热爱自然,爱护小动物,提倡环保。
4
巴巴爸爸热爱自然、敬畏生命、注重科普
泰勒从小喜欢数学和物理,毕业后在旧金山当了一段时间的科学老师。在他的作品中,始终保持着这种科学思维。同时,泰勒还是一个坚定的环保主义者。几十年前泰勒先生就在他的作品中提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珍爱地球,珍惜生命。”巴巴爸爸系列图书中始终贯穿着这种前瞻性的环保理念。比如说《巴巴爸爸回到地球》中破坏地球环境的人类,《巴巴爸爸的圣诞礼物》里在寒冷的地区圈养热带鸟类,《巴巴爸爸建新家》里的拆迁队等等。
50年前或者60年前我们中国人接受这种理念的话,今天会不会就少了很多雾霾,少了很多污染,少了很多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