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的蓝图,它不仅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凸显教学艺术,而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可操作性和鲜明的个性特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落地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全面进入了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新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不仅明确提出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还研制了教学质量标准,为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提供了基本依据。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在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把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去,努力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是当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标准要求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强调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评在育人过程中的不同功能,树立“教、学、评”的整体育人观念。新课程标准还对“教、学、评”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和说明:
“教”主要体现为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和内容载体而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决定育人方向和基本方式,直接影响育人效果;
“学”主要体现为基于教师指导的、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实践活动,将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决定育人效果;
“评”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以评价目标为导向的多种评价活动,主要发挥监控教与学过程和效果的作用,为促教、促学提供参考和依据,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育人的功能。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教—学—评”一致性,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教与学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为此,教师应该注重各教学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设计并实施目标、活动、评价相统一的教学。
教学目标:立足核心素养,彰显育人为本的导向
核心素养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反映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是课程育人功能和价值的高度凝练。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教师应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教学目标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指引性、规定性的作用。
教学目标应体现核心素养的综合性。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的每个基本要点都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同时,核心素养的每个基本要点又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突破单纯罗列知识目标的做法,体现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把握核心素养各基本要点整体交融的特点,设定教学目标时既有所侧重,又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应体现核心素养的发展性。核心素养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的主要表现体现了核心素养的阶段性和各阶段之间的一致性。教学目标制订应反映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不同学段的主要表现,结合课程目标及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全面分析主题、单元和课时的特征,基于主题、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再围绕单元目标细化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具体的课时目标应体现核心素养发展相应水平的要求,不同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应形成序列,循序渐进,逐步发展,体现核心素养的进阶。
教学目标应体现核心素养的实践性。“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策略。教学目标的制订要注重实践育人,体现对实验探究和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要求,尤其是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教学活动:聚焦核心素养,达成学科育人的目标
核心素养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如果说制定教学目标解决的是“去哪里”(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那么设计教学活动解决的就是“怎么去”(怎么教)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教师应秉持核心素养导向理念,设计有助于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教学活动。
知识是教学的载体,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支点。知识本位的教学活动主要指向知识的传授、讲解、记忆与理解,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其本质是把知识转化为素养。要将传统教学设计中基于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过程,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逻辑、教学过程的环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等,还要在教学理念上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设计教学过程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落实教学目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准确把握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分析教材,整体梳理教学内容,把握每一学习主题涉及的范围、层次、要点,以及核心概念、重要问题,不仅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还要把握教学内容主线与相应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关联。根据实际需要对“内容要求”相关学习主题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加强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整合教学内容可以是基于单元主题的整合,也可以围绕关键问题进行整合,还可以运用大概念进行整合。
第二,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真实、生动、直观且富有启迪性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合理问题。问题提出应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表达、概括、归纳、迁移运用等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核心素养。
第三,以探究实践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探究和实践是主动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认识这种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价值,要加强对探究和实践活动的研究与指导,整合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和项目式等各种教与学方式的基本要求,设计并实施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型探究和实践。
教学评价:围绕核心素养,实现以评育人的功能
教学评价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学评价有助于学生不断体验学习的进步和成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保持并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效果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教学评价应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强化素养导向,着力推进评价观念、评价方式和评价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改进。强化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提升评价质量,充分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功能。
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主要分为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
过程性评价应贯穿日常教学的全过程,为检测教学目标服务,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提供及时帮助和反馈,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过程性评价应围绕核心素养的达成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具体要求,创设真实且有价值的问题情境;采用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明确发展的方向,及时有效地反馈评价结果,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过程性评价应坚持素养立意。设计和实施评价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学生的行为表现,准确把握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明确评价的目的是诊断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状况,为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依据。
过程性评价要注重真实和全面。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基本思想的把握、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不仅要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全面考核和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状况应借助多种任务情境,获取不同场合、时间和形式的学生行为表现信息,诊断学生是否形成相关的核心素养,从而准确判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学业水平考试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为目标,主要评价学业质量的达成程度,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发挥对教学改革的正向引导作用。(关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