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育儿编辑,我曾在网上看过不少育儿贴。帖子中的不少说法若只看标题,会让人觉得啼笑皆非。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宝宝睡醒后的表现能反映性格,当时只扫了一眼标题便觉得是胡扯。宝宝的性格怎么可能如此简单地被定义?作为一个非理性生物,小宝宝向来不是想怎样就怎样么,他们睡醒后要么哭要么安安静静,概率问题又怎么能作为判断性格的依据?
但当我因想要弄清宝宝天生气质类型而查询资料时,我才发现这一说法的出处。而它,居然是合理的。
1956年,美国儿科医生兼心理学家托马斯和切尔斯对141个新生儿做了将近20年的追踪研究。1977年出版《气质与发展》,并在书中总结出孩子的三大气质类型。他们使用了九个测量维度,其中有一项叫做“心境特性”,指的是儿童愉快和不愉快的量。心境如何衡量?他们写道“看宝宝在睡醒后几小时内的活动中,情绪状态是愉快居多还是哭闹居多”。
由此可见,宝宝睡醒后的表现的确能够反映性格,只不过,反映的是性格的一部分。
睡醒后安安静静,甚至能自娱自乐的宝宝,多是易养型的表现,反之则是难养型的表现
有的宝妈说,自己趁宝宝睡着后抓紧时间吃饭、干家务,等忙完去房间看宝宝,只见宝宝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醒了,不哭不闹地四处看。宝妈感觉又暖心又愧疚。
在托马斯和切尔斯的书中,睡醒后不哭不闹,还能吮手指自我安慰的宝宝,大多是易养型。易养型宝宝表现为安全感充足,对外界的变化适应能力强,不胆小,家长在其成长过程中可少操不少心。
而睡醒后能哭得惊天动地,怎么都哄不住的宝宝,则无疑是难养型性格。难养型宝宝因为适应性差,对外界刺激敏感,同时依赖性又特别强,会让父母觉得十分耗费精力。因为他们动不动就要哭闹,好像很难让他们满意。从心境这个衡量标准来说,他们哭闹的次数要比开心多得多。
“睡醒后的表现反映性格”,要注意这一说法的适应性
父母们要注意的是,只从宝宝睡醒后的表现这一单一标准衡量宝宝性格,并不绝对正确。如前所述,宝宝的气质类型有九个衡量维度,睡醒后的心境表现只是其一,此外还有活动水平、应激性、趋避性、规律性等八方面。
而且,“睡醒后的表现”其实是在长期观察中,从宝宝整体发育趋势中取的平均值。单单观察几次宝宝睡醒表现,或者仅凭几周一个月的表现便要得出有关宝宝性格的结论,有失偏颇。
毕竟,月子里的宝宝还没适应周围环境,哭闹是常态;生病中的宝宝哭闹也会增多,也会表现很黏人;而当宝宝出现长牙、厌奶等生长期常见现象时,睡眠表现也会倒退。
因此,家长在判断宝宝性格时,单用睡醒后的表现也不太合适。对一岁内的宝宝来说,不管宝宝的行为有多反常,家长只要做到无条件满足,用心包容,就能保证宝宝身心健康成长。等宝宝长到三岁再看其性格,就会很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