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诗圣杜甫》剧照。 (记者 尚洪涛 摄)
《诗圣杜甫》《湟水河畔》两台大戏同日亮相
■记者 孙欢
秦腔不仅属于陕西,也属于整个西北,整个中国,秦腔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并不仅仅因为声腔与表演的美,也在于其大量剧目中所讲述的千年往事、承载的地域风貌、传诵的人物精神。在本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中,多部登场的秦腔剧目,就展现了这一文化特色。
6月21日晚,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排的秦腔历史剧《诗圣杜甫》和西宁艺术剧院创排的秦腔现代戏《湟水河畔》分别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和西安广电大剧院亮相,于秦声秦韵中,讲述人文历史故事,展现地域风貌特色。
《诗圣杜甫》以诗意入秦音
作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部“薪火相传”的剧目,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带来的《诗圣杜甫》由青年秦腔演员王航、李迎等主演。全剧以李唐王朝为历史背景,通过泰山明志、长安十年蹉跎、安史之乱、羌村探亲、蜀中岁月、落魄湘江等杜甫一生中几个重要事件作为展示人物性格与命运的节点,在舞台之上,表现了一代诗圣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人文化品格。
“秦腔《诗圣杜甫》的创作初心,从艺术角度来说就是呼唤‘士’的精神回归。杜甫时代距我们已千年有余,然而他的不朽诗作却流传千古。他一生的诗篇,像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述说着风卷云舒的历史沧桑,充满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黎民百姓艰难生存的同情,他是‘士’的代表。”在演出前的剧目推介会上,该剧导演杨君表示,作为全剧的一大亮点特色,《诗圣杜甫》以诗入戏,巧妙运用杜甫诗句贯穿全剧,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再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沉郁顿挫’是此剧的风格样式,这种风格的确立是建立在杜甫诗句创作的艺术特征上的。”
为备战本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诗圣杜甫》此前进行了数月的全面提升打磨,“这次亮相的版本,事件更加集中,人物更加鲜活,全剧使观众同杜甫的创作心路同频共振,让观众清晰感受到杜甫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创作出这一首首不朽的传世之作。”杨君同时表示,该剧的音乐部分也为人文叙事添彩,“观众可以注意到,这部秦腔作品的音乐非常有识别度,音乐唱腔的成功创作对全剧主题立意进行了提纯。”
《湟水河畔》展现大美青海
如果说《诗圣杜甫》有着独特的历史特色,那么由西宁艺术剧院创排的秦腔现代戏《湟水河畔》,则让西安观众感受到特点鲜明的地域风格。
作为青海省唯一亮相本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的精彩大戏,《湟水河畔》讲述湟水河畔白石村党支部书记郭秀华在驻村工作队队长祁琴和乡党委的支持帮助下,发展建设白石城农业生态庄园,吸纳全村贫困户,在白石山上植树造林,改造荒滩,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并积极打造白石城旅游特色项目——农业科技植物博览馆,发展旅游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带领白石村村民全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全剧以脱贫攻坚为题材,歌颂共产党员不畏艰难、一心为民、甘于奉献的优秀品格。
西宁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史红刚介绍,为了高度还原党员干部在基层的工作面貌,该剧主创们在编排之初前往青海湟中、湟源、大通等地采风,与当地村民和基层干部交流沟通,深入了解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村民的生活变化,为剧目创作打好基础。该剧最大的亮点还在于在舞美的制作上以真实为出发点,向观众展示一个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青海。全剧音乐同时在保证原汁原味秦腔的基础上,于每幕的开头与结尾,融入了青海花儿等音乐元素,体现了青海地域特色,让观众感受不一样的秦腔现代戏。
“深受西北五省戏迷喜爱的秦腔,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味道,这次我们携《湟水河畔》而来,就是希望能让更多古城观众感受到‘青海味’的大秦腔。”史红刚表示,秦腔艺术,在西北大地不同地区落地生根,展现了极强的包容性,“希望通过这部秦腔,能让西安市民看到青海的山,青海的水,以及新时代青海的大美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