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鹰社对决系列#139
美国海军潜水艇对决日本海军航空母舰
USN Submarine vs IJN Aircraft Carrier: The Pacific 1942–44
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潜水艇与日本海军航空母舰的5次交战战例。
原作者:马克·拉达斯(Mark Lardas)
目录
(1)序言与年表
(2)战略形势
(3)美国潜艇设计与发展
(4)日本航母设计与发展
(5)美国海军舰队潜艇技术特点
(6)日本航母技术特点
(7)战斗(上篇)
(8)战斗(下篇)
(9)统计分析&结语
两种截然不同的舰艇——潜艇与航空母舰之间的战斗,符合非对称战争的定义。在20世纪前半叶,与舰队那种编队战斗不同,潜艇通常是单独行动。它们的武装相对较轻,鱼雷虽然威力强大,但潜艇携带的鱼雷数量较少,同时发射的数量也有限。航空母舰则是移动的空军基地,它们的体积越庞大,能够携带的飞机数量就越多,"跑道"也越长。航空母舰始终是特混部队的一部分,拥有巨大的攻击力,能携带多达100架飞机。
然而,两者都非常脆弱。潜艇几乎没有浮力储备,这意味着单个舱室的损失可能会导致沉没。航空母舰则满载着易燃的燃料和易爆的航空武器。这两种舰艇都相当复杂,往往在首次攻击时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它们之间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
美国海军舰队潜艇的设计与发展
潜艇在水面上由内燃机驱动,而在水下则由电动机驱动。1878年,约翰·P·霍兰建造了他的第一艘潜艇。1900年,美国海军购买了霍兰最先进的设计(霍兰6号),成为世界上第一支装备潜艇的海军。
美国海军对潜艇充满热情,视其为在战线不在时保护美国海岸的工具。从1900年起,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的1914年8月,美国海军装备了超过30艘潜艇。在此期间,它们得到了发展。1905年时,潜艇配备了潜望镜和多个鱼雷发射管。(在潜望镜出现之前,潜艇必须反复浮出水面和潜入水下来进行瞄准。行为类似于海豚——被称为“海猪”(sea pigs),这使得美国海军潜艇员称他们的舰艇为“猪艇”(pig boats)。
1914年,美国海军潜艇通常配备4个艇首鱼雷发射管,长度为135到161英尺,具有双壳体,排水量为340到400吨(浮出水面时),能够以8到11节的速度航行2500到3500海里,最大潜深为200英尺。柴油发动机取代了汽油发动机。无线电是标准设备,潜艇仅在浮出水面后架设天线进行通信。
第一次世界大战揭示了潜艇的潜力——德国几乎通过其U型潜艇战役击败英国——这进一步激发了美国海军对潜艇能力的兴趣。在1900年至1914年8月间,美国海军下水了47艘潜艇,其中31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已正式服役,16艘在建。在1914年8月至1917年4月正式参战之间,美国海军建造了29艘潜艇。
在美国作为交战国的20个月内(1917年4月至1918年11月),又建造了56艘潜艇,并签订了26艘潜艇的合同。这些在一战时期建造的O、R和S级潜艇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服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O级和R级潜艇主要用于训练,它们是在美国参战前设计的,代表了关于如何有效使用潜艇的战前思维。它们旨在用于近海防御——在缺乏美国海军战斗舰队的情况下,以低成本攻击接近北美的主力舰艇。(当时的美国海军是一支单洋舰队。)
O级潜艇(共建造16艘)是美国海军首批装备甲板炮的潜艇。这些火炮主要用于攻击小型舰船(不适合鱼雷攻击),这些潜艇能够被用于破坏交通线。它们比早期的潜艇更大,长度为172到186英尺,排水量比早期的美国海军潜艇大50%到一倍。它们的航程为3700到4700海里。虽然保留了艇首的4个鱼雷发射管,但R级潜艇(共建造27艘)则装备了533毫米(21英寸)鱼雷发射管,这一配置成为未来所有美国海军潜艇的标准。
S级潜艇(共建造51艘)有着更为显著的变化。它们在浮出水面时的排水量为1000到1200吨,仅使用燃料舱内部燃料的情况下可以航行5900海里,使用主压载舱中携带的额外燃料时航程可达10000海里。(不过,这也带来了问题。在压载舱未清洗干净之前,残留的油会产生油膜,暴露潜艇的位置。)它们配备了102毫米(4英寸)的甲板炮(之前的等级为76毫米(3英寸)),S级潜艇主要设计用于在大西洋战斗,能在远离美国东海岸的地方投射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海军意识到其最可能的未来敌人是日本。下一场战争很可能会在太平洋进行,而S级潜艇则过小,航程和续航力不足。美国海军为了应对太平洋战争设计了V级潜艇(共建造9艘)。V级并不是一种类型的单一设计,而是5种不同型号,希望能确定未来美国海军潜艇的标准样式。1921年至1934年间,美国海军建造唯一潜艇级别就是V级潜艇。
鹦鹉螺(USS Nautilus),独角鲸级,搭载两门6英寸(152毫米)的甲板炮
接下来的3艘,V-4至V-6潜艇则更大。V-4(改名为“魟鱼()”)的排水量为3046吨,长度为381英尺。它是美国海军唯一的一艘布雷潜艇,配备了4个艇首鱼雷发射管和2个艇尾鱼雷发射管,还可以携带60枚水雷。V-5和V-6(后来命名为“独角鲸”和“鹦鹉螺”)则是大型“巡洋”潜艇。它们在浮出水面时的排水量为2730吨,长度为371英尺。艇首4个鱼雷发射管,艇尾2个。这3艘潜艇使用焊接技术建造,最大潜深为300英尺,并搭载两门6英寸(152毫米)的甲板炮。
“魟鱼”的水面速度最高可达15节;它可以以10节的速度航行8000海里。独角鲸和鹦鹉螺的速度可达17节,能够以10节的速度航行9380海里。(它们的航程在使用主压载舱中的额外燃料后分别增加到18000海里和25000海里。)这3艘潜艇在水面航行时使用直接驱动的柴油发动机。大型“巡洋”潜艇的设计被证明是个死胡同,它们潜艇操作过于笨重,缺乏灵活性。
第四款V型潜艇设计既轻又小,海豚(Dolphin),排水量为1718吨,长度为319英尺。它在水面上的速度达到18节,使用内部燃料的航程为4900海里(使用主压载舱中的额外燃料可达18780海里),最大潜深为300英尺。它的鱼雷发射管布局与独角鲸相同,但只有一门102毫米(4英寸)的甲板炮。后续的“抹香鲸”级潜艇(抹香鲸(Cachalot) 和墨鱼(Cuttlefish))排水量为1110吨,长度为274英尺。它们最大潜深仅为250英尺,并且只有一门76毫米(3英寸)的甲板炮。
后来6个级别的美国海军潜艇,从鼠海豚(Porpoise)级到重牙鲷(Sargo)级,皆遵循这一基本设计。它们比抹香鲸级更大,排水量从1310到1450吨不等,长度为298到310英尺。从鼠海豚级(建造10艘)开始,它们的航程显著增加——使用内部燃料的航程为11000海里;足够从夏威夷基地出发前往日本海海域进行战斗巡逻。
接下来的鲑鱼(Salmon)级(建造6艘)和重牙鲷(Sargo)级(建造10艘)将艇尾鱼雷发射管的数量增加到4个,携带24枚备用鱼雷,而之前的级别只能携带16枚备用鱼雷。真正的变化在于内部设计,这些潜艇旨在利用鱼雷发射控制和声纳技术的进步。它们还采用了新的轻型柴油发动机,提高了潜艇推进系统的功率和可靠性。
旗鱼(USS Sailfish),重牙鲷(Sargo)级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的鱼雷能够通过设定陀螺仪,在发射后航向改变最多90度,不再需要直接瞄准目标。然而,确定陀螺角度需要复杂的计算。军械局开发了一种鱼雷数据计算机(TDC),用于进行必要的计算,并安装在美国舰队潜艇上。到1930年,军械局开发了被动声纳,以进一步帮助目标定位。
1930年代推出了新型的1300至1600马力的轻型柴油电动发动机,首次在“鼠海豚”号上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通用汽车温顿16-248 V型发动机(GM-Winton 16-248 V-type)和费尔班克斯-摩尔斯制造的1600马力柴油发动机(Fairbanks-Morse 38D8 1/8 nine cylinder opposed piston engine)成为标准配置。这些发动机驱动发电机,为电动机提供动力,进而使螺旋桨转动。
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海军标准的舰队潜艇——平鮋(Tambor)级潜艇(共建造12艘)。该设计配备10具鱼雷发射管——艇首6个,艇尾4个——以便于对主力舰进行攻击。美国海军设计师认为,面对大型军舰时,齐射6枚鱼雷的能力好过于齐射4枚鱼雷。前后均设有可携带127毫米(5英寸)甲板炮的炮座。下方甲板配备了空调、食物冷藏库、淋浴和淡水蒸馏器,显著改善了长时间巡航任务中乘员的居住条件。安装多种声纳装置的增强了方向定位和测距能力。潜艇指挥塔增大,TDC和声纳操作员也部署到这里,在指挥塔中建立了一个战斗信息中心(CIC)。
猫鲨(Gato)级潜艇(共建造77艘)。它与平鮋(Tambor)级唯一显著的区别是船舱部分增加了5英尺(约1.5米)的长度,将一个单一的发动机舱分隔为两个较小的发动机舱,以增加生存能力。猫鲨级设计的最大潜深为300英尺(约91米)。增加了下沉水箱(也被称为“下潜快车”)以加快潜水速度,使潜艇能在60秒内潜入水中。在战争期间,在上部结构上钻了额外的注水口,以使其更快地注水,带有这些注水孔的潜艇能在30秒内快速潜入水中。
大青花鱼(USS Albacore),猫鲨级(小鲨鱼级)
美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设计舰队潜艇的最终型号是——巴劳鱵(Balao)级(共建造120艘),它基于战时经验进一步改进。船体更厚,使用高强度钢材,最大潜深达到400英尺。为了降低水面上的轮廓,潜艇的桅杆(指挥塔上方的非加压上部结构)被缩小。它们还可以安装雷达,早期潜艇也被改装了这一设备。
射水鱼(USS Archerfish),巴劳鱵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