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北京小敦煌”的寺庙,名气不如雍和宫,却拥有数件珍稀国宝

为了前往云居寺特意起了个早床,自驾一个多小时来到了这处位于北京房山水头村南的寺庙。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大清早村里云雾缭绕,伴着袅袅青烟,好久没感受到这般清静。虽然好几年前就已经知道云居寺,但一直没有机会来。

论名气,它不及北京雍和宫或者红螺寺大,但寺内藏有的唐辽时代塔和石刻、雕刻佛像的石柱、释迦摩尼佛舍利等众多的文物古迹,足以让人惊叹。特别是一万多块石刻佛经,历经千年仍完好地躺在云居寺的地宫和石经山的藏经洞里,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迹。有人说它是“北京敦煌”,可总觉得这么说低估了它。

追溯云居寺的历史,始建于唐贞观五年即631年,为僧人静琬创立,房山石经亦由他发起。后来经历了六朝二十多代弟子地不断镌刻,才完成了这一项伟大的工程。据统计,石经共计1122部14278块,上面的经文达到3500多万字,而且并无一错字和漏字。即使几经战乱寺庙几乎夷为平地,石经仍免于难,这也让其自带神秘色彩。

云居寺原本分为上寺和下寺,上寺位于石经山上,由九个藏经洞和僧舍组成,寺庙被毁后只剩下了遗址和藏经洞。石经山海拔450米,体力好的人爬上来也需要半个小时,很难想象古代僧人如何凿洞以及搬运沉重的石经。

九个藏经洞只有雷音洞对外开放,而它又是静琬大师亲自率人建造,同时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洞穴,而是经过了精密测量,无论门窗还是洞顶和地面,都按照佛殿的形制。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佛殿。身处其中,可清晰地观察到石柱上的佛像和石经板,洞口额楣上还有静琬大师的刻经题记。

下寺即如今所看到的云居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寺中最大的看点就是存放石经的地宫,其入口位于云居寺南塔塔基前,现在顺着地宫口拾级而下能抵达参观通道,透过一扇扇大玻璃可以瞻仰到存放在里面的石经。

值得一提的是,早些年石经刚被发现时由于保护手段欠缺,石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后来修建了这座现代化的地宫,其防水、防潮等性能较为完善,并选择了良辰吉日将石经重新藏于地宫中,让其能够更好地留存。

除了石经,辽代宝塔也是云居寺的宝藏之一,步入寺内,远远就能看到一南一北两座标志性宝塔。北塔看起来饱经沧桑,是二层阁楼与覆钵式塔复合而成的辽代砖塔,这种塔型国内只有天津蓟县观音寺白塔与之相似,极其罕见。

塔身下部有176块佛偈砖,这些佛偈砖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1989年北塔在修复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塔身部分佛偈砖有脱落,但一时找不到相同的佛偈砖来修补。正在愁眉不展之际,发现距离北塔不远处的施工灰坑里面的水一夜之间全部流失,而继续追挖,竟发现北塔周遭的小唐塔附近地下竟埋了177块佛偈砖。为何埋葬至今无从知晓,只能说万事有因果。

南塔也建于辽代,是一座十三层八角密檐式砖塔,只是抗战时被摧毁,只剩下塔基。当年舍利曾藏于此塔内。关于南塔的复建也有着神奇的经历。上世纪40年代南塔被拆,掉落的一块砖被当地农民捡回家砌成了灶台,而这块砖上赫然写着“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宫有石经碑四千五百条”,后来专家便是根据砖的指引找到了地宫石经。

而南塔也是我国第一座复建的古塔,当时的团队没有图纸和相关经验,只是靠着几张旧照,然后查询了大量资料,经过多地走访和勘察,历时5年才将南塔修复完成。所用的砖塔全部从外地运到房山来修建。当仰头观摩这两座佛塔,回想其中的经历也忍不住深深拜谒。

值得一提的是,云居寺的释迦牟尼佛舍利、舌血真经、木刻龙藏经都是寺里的宝藏,有机会的话不妨亲自来瞻仰一下,定能感受到其中的禅意与博大精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