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互救与工具结合,灾难救援就如虎添翼

培训人们的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使用工具救援结合起来,会最多最好地拯救生命。

5月5日,在中国成都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上,世界灾难和急救医学协会理事长科比·佩雷格提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足够多的专业队伍来搜救所有坍塌建筑,但是,通过对公众,尤其是中学生,进行哪怕只要一天的培训,就能救活更多的人。

的确,懂得自救互救,在大灾难面前,往往会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在10年前的汶川大地震,通过全国和全球各种救援力量的齐心抗灾,以及灾区人们的互救,从废墟中救出了83988人。

汶川之后,人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救出更多的人。如果有更多的救援力量,更先进的科学仪器,是不是会救出更多的人?

震后72小时后依靠工具救援

答案是肯定的。在地震和其他灾难救援中,首先要进行搜救,主要分为人工搜救、工具(仪器、设备)搜救和动物搜救。一般认为,工具救援的效率更高,救出的人更多,因为工具能达到人力无法抵达的搜救范围。

但是,救灾学、灾难医学和既往的地震救援事实表明,人工搜救才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率和救人最多的救援。当然,如果把三者(人工、工具和动物搜救)结合起来,就能拯救更多的生命。

其实,工具搜救在汶川地震和之前其他国家的地震中已经在使用了,最著名的是生命探测仪,被视为对震后72小时的搜救最有用。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曾提出,72小时后,救出来的要么是尸体,要么就是奇迹。

但是,奇迹确实存在,而且大多是由工具和仪器发现的。

生命探测仪被视为最有效的搜救工具,分为红外生命探测仪、音频生命探测仪、视频(光学)生命探测仪和雷达生命探测仪等,能分别收集幸存者发出的某一种生命信息,汶川大地震中主要采用的是红外生命探测仪和音频生命探测仪。

大多数人通过互救自救而得救

然而,国内外无数地震和其他灾害救援的实践表明,灾害突发时,90%的人并非由专业人员和科学工具搜救出来,而是靠亲戚朋友和邻里的互救,以及自救,这一切大部分是在地震(灾)后24-72小时内发生的。

今天,回顾汶川大地震救援经验时,也证明了这一点。汶川县映秀镇滩堡村小河边组组长、58岁的杨云青在地震中一家10余口人遇难,然而,他和弟弟、儿子在废墟中连续奋战9天9夜,救出10多个人。

除了顽强求生和救人的动力,杨云青仅凭几人之力救出多人,还在于他们是当地人,熟悉当地情况,比如,村里每家每户的人数,是否在家,如果在家最容易被埋在什么位置等。而且,他们还最容易与被埋的人进行沟通。

当然,仅凭人力显然不足以搜救出更多的人,必须人工与工具相结合,杨云青的救人就是如此。他和儿子会开吊车。震后第二天,杨云青和弟弟跑去映秀电厂借来吊车,在映秀小学和幼儿园、漩口中学及派出所轮番开吊车救援。

自救互救与工具结合,才能拯救更多生命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度,未来可能还会有地震和其他灾害发生。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培训人们的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使用工具救援结合起来会最多地拯救生命。对公众的培训当然首先着重于人工搜救,主要内容包括呼叫搜救、空间搜救。呼叫搜救由4名以上人员围绕搜索区等间距排列,间隔8-16米,半径5米左右。空间搜救则分为多个房间搜索、大开阔区线型搜索、网格搜索等。

对于个人自救,则可以通过防灾救灾教材进行培训,例如学习三角求生法、尽量躲在卫生间等空间狭小的地方、向外界传递有效的呼救信号,以及在废墟中找到水源等维持生命,等待救援等。

任何救援工具再好再高大上,也比不上人们在地震和灾难来临时的自救和互救。但是,当自救互救与工具结合起来,灾难救援就会如虎添翼,拯救的生命也会更多。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