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出手整治“抗战神剧”,叫停这三类电视剧!

【编辑/李影 统筹/王梅梅】今年是抗战胜利75周年,在这个重要节点,为了发挥优秀影视剧对历史文化的宣传和纪念,7月17日,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强调抗战、抗美援朝题材作品的播出工作。为此,广电总局还下发通知,推出24部优秀题材电视剧,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弘扬抗战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

抗战影视剧资料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类抗战题材电视剧不得播出

影视剧内容审查的尺度, 一直都是影视创作者普遍关注的焦点。尤其今年是抗战胜利75周年,在这个重要节点,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审美导向的影视创作环境,被提高到新高度,影视“内容风控”显得尤为重要。

7月17日,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召开全国广电系统电视电话会议,部署调度抗战题材、抗美援朝题材、抗疫题材电视剧播出工作,其中提到要弘扬抗战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讲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行动的感人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对相关题材电视剧播出提出了四点要求。

一是突出思想价值。弘扬抗战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讲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行动的感人故事。二是加强剧目管理。各省局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事要事谋篇布局,加强播出宏观调控和具体剧目把关指导,播出剧目要严格落实播前审查、重播重审制度。三是做好科学规划。把握好播出的时、度、效,注意与重要时间节点相结合,与脱贫攻坚题材剧播出安排融合协同。四是推动电视荧屏丰富多彩。突出宣传主题的同时,合理安排好各类题材、长度、风格、样式的电视剧,形成主旋律突出、百花齐放播出格局。

此外,针对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电视剧的播出安排,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做好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电视剧播出安排的通知》,通知强调,相关播出机构不得播出违背常识常理、随意戏说解读历史、过度娱乐化的抗战题材电视剧。

24部优秀剧迎接抗战胜利75周年

红船编辑部注意到,通知除了要求要严格审查管理电视剧外,还提到自即日起,各级电视播出机构特别是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精心遴选播出抗战题材优秀电视剧,更好的迎接抗战胜利75周年。

通知指出,要进行科学合理编排,分批次、分层次、有节奏地推出,注意与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重要时间节点相结合,与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播出安排融合协同,把握好播出的时、度、效,实现最佳播出效果。

通知还要求,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和播出机构要展播一批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壮阔进程、有较高思想艺术水平的电视剧,引导人民群众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伟大贡献,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还要积极探索多种艺术呈现方式,通过文艺专题节目、经典剧目汇编、主创人员访谈等形态,深层次、多角度挖掘展示抗战题材优秀电视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更好地满足观众多样化收视需求,提高抗战题材优秀电视剧的播出影响和宣传效果。

此外,通知公布了《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播出参考剧目》,包括《太行之脊》《彭德怀元帅》《河山》《猎手》《誓盟》《天下娘亲》《谍战深海之惊蛰》《东北抗日联军》《太行山上》《黄河在咆哮》《巨浪》《刀尖》《南侨机工英雄传》《历史永远铭记》《二十四道拐》《亮剑》《八路军》《延安颂》《新四军》《吕梁英雄传》《正者无敌》《战长沙》《51 号兵站》《我的故乡晋察冀》共24部优秀作品。

大力推进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

随着电视剧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如何推动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电视剧创作者如何用心、用情、用功抒写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成为行业热议话题。

当前,广电总局正在大力推进重大现实、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正在深入研究电视剧创作生产播出全流程管理和高质量发展若干重要问题,未来三年将持续加大对重大题材的扶持、引导和调度。

今年4 月26 日,第26 届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在线上开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表示,电视剧始终是我国拥有观众人数最多的文艺样式,也是产业化程度最高的文化领域之一。疫情期间,电视剧实际观看时长和收视率的稳步提升,再次证明电视剧作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主餐”“家常菜”的重要地位。

重大现实、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题材往往是电视剧市场上的“稀缺品”,也是创作者创作的“富矿”。重大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本身就具有较高的难度,特别是在新时期的当下,行业标准和观众审美不断提高,不但难以跨越创作壁垒,如何创新也成为创作者需要思考的新命题。

他表示,希望业内外人士,能够聚焦2020 年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谋划和推动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聚焦行业热点问题,为共同克服疫情影响、推动电视剧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多行业共识。【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广电总局网站、经济日报、新华网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