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势君读《毛泽东传》

过去几天局势君读完了《毛泽东传》这本书,读完后心情很复杂很感慨,当然阅读很多政治名人的传记时常有这种感觉。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借此机会简单写一点从这本书上读到的内容。

最近几年体制内的同学或多或少要学习党史,局势君个人认为学习党史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读这些革命先辈们的传记,他们的经历跟党史高度重合而且更加生动,了解他们的一生也相当上程度上熟悉了党史,读完传记后再结合你们手头的学习材料,就会掌握得比较深刻了。

至今我们或许也不能放开手脚去评价本书的主角,所以从书中挑一些关于他老人家的“奇闻异事”,大家看到这些事,可以想想他当年的艰难经历和心理状态的变化,然后就能明白他后来的一些政策了。至于要不要去读这本书,全凭大家的个人兴趣。

毛泽东21岁—25岁时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这所学校当时的校训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实事求是”,这4个字刻在当时学校的外墙上。

从第一师范毕业的时候,很欣赏他的老师杨昌济到北京大学教书,他后来写信给毛泽东说有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机会,毛泽东和一些同学为此去了北京。在北京他是个贫困、普通、说话有口音的外地人,为了谋生杨昌济托李大钊给他介绍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从此他做了北大学生和教授们的服务人员,给他们开门、登记借阅信息、把图书整理归位。他去课堂上旁听但是不能发言,胡适得知他不是注册的学生时,拒绝回答他的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早期阶段,有话语权的人是李大钊和陈独秀这些大学教授,还有陈绍禹(王明)、博古(秦邦宪)这些到过苏联从中山大学毕业的马列主义科班留学生接受苏联遥控指导,毛泽东并不受待见和重视,比较被边缘化。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和国民党斗争的过程中,有话语权的那些人主张和国民党争夺大城市,但是全都失败了;同样失败的毛泽东带着一些人去了农村地区,农村是国民党看不上也没有涉及的地方,毛泽东和他的队伍得以生存和慢慢巩固,这样的日子从南方到北方至少过了10年,所以他对“农民、农村”一直非常有好感,贯穿他的一生。

秋收起义败的很惨,损失了90%的人,剩下的上千人跟着毛泽东去井冈山的时候,不断有人质疑、反对和离开队伍回家种地, 真正到井冈山的人数只有几百人。井冈山原本有袁文才和王佐为首的两个土匪队伍,毛泽东说服他们加入自己。袁文才是贺敏学的同学,贺敏学是贺桂圆的哥哥,贺桂圆上学后自己改名贺自珍,他是毛泽东的第二任妻子,到延安后她再次改名贺子珍,贺子珍的妹妹贺银园后来改名贺怡,嫁了毛泽东的二弟毛泽覃。

《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大量讲稿和文章的其中一部分,在成书的过程中党内工作人员做了修改和润色,去掉了不恰当的比喻和口语化的用词,部分地方加入了马列主义思想做了理论化处理。

毛泽东80岁之后,身体虚弱到抬不起胳膊、说话听不清,他偶尔说出几个字、偶尔拿铅笔写个纸条,比如“照过去方针办”,这些只言片语和小纸条有很高的价值,一旦某些人拿到这些东西,就可以指导一场“改革”或发起一场“运动”,有人会失业、有人会入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