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打到现在,南部重镇马里乌波尔的战斗成为近日来的焦点,俄军与盘踞在那里负隅顽抗的乌军武装力量展开了激烈巷战。从俄罗斯方面发布的最新消息来看,马里乌波尔大部分区域目前已经被俄军所控制,但想要啃掉这块硬骨头仍然不容易。不同于兵败如山倒的乌克兰正规军,隶属准军事部队国民警卫军的纳粹武装单位“亚速营”、“顿巴斯营”反而战斗力更为强悍,在俄军连下多道通牒后,这帮深受极端思想荼毒的顽固分子依然保持着困兽犹斗的姿态,目前他们已经龟缩到了城市郊区的工业区内,要彻底清除恐怕至少还要花上一周左右的时间。
在马里乌波尔战斗中,承担主攻任务之一的就是来自车臣的特种精锐,这些车臣兵虽然战斗力没有传说中那么强悍,但是打城市巷战确实有一套。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的格罗兹尼战役,车臣人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硬是支撑了三个多月,给俄军造成重大的伤亡。历史总是喜欢冷不丁地开玩笑,曾经让人闻之色变的车臣战士,赫然成了今天围城大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精锐力量。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俄军时隔20年后再次以整建制的兵力投入到巷战(城市攻坚战)中,不出意外这次俄军肯定把他们在格罗兹尼学到的东西(包括战术及经验)结合现代军事科技运用到了马里乌波尔,未来这也将成为一次教科书级别的城市攻防战,供后人研究。在马里乌波尔战役还没有完全结束之时,先让我们重温当年震惊世界的格罗兹尼战役,这将更有助于我们解读如今的俄乌局势。
▲ 马里乌波尔居民从一座废墟前经过
战役前奏:
第一次车臣战争虽然以格罗兹尼当局的胜利而告终,但在战后官方却无法有效控制住当地日益紧张的局势。一些车臣游击队头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无视禁令频频在北高加索地区制造恐怖袭击。宗教极端主义在此地蔓延,成了培育恐怖分子的温床。面对一连串的边界冲突和恐怖事件,1999年8月,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终于忍无可忍,当机立断向车臣展开大规模空袭。10月,俄军地面部队越过捷列克河,向车臣首府格罗兹尼进军。经过数周的激战至12月初,俄军基本完成了对格罗兹尼的包围。
▲ 战役前夕格罗兹尼的卫星图
战役部署:
1999年12月4日,时任俄军北高加索军区司令维克托·卡赞采夫将军发表声明称俄军已经将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全面封锁。俄军投入了大量的作战单位参与这次的封锁,其中内务部内卫部队(现已改制为国民近卫军)出动3个独立作战旅(番号分别为21、22、33)1个独立特种作战旅(番号为101)以及若干独立特种作战团及特别用途分队。俄罗斯陆军方面则调遣了第205“哥萨克”独立机动摩步旅,第2近卫摩托化步兵师下属第15“沙夫林斯基”近卫摩步团,第3机动摩托化步兵师下属第245“苏沃洛夫”近卫摩步团,第4近卫坦克师下属的第423近卫摩步团等旅、团级作战群;俄空降军亦派出了名闻遐迩的第76近卫空突师;此外参与围城的武装力量还包括亲俄的车臣民兵部队,俄司法部所属的特别用途单位等等,总兵力高达2.5万人,装备各型坦克、装甲车300余辆,各类火炮500余门。
▲ 正在前线集结的俄军战士
车臣在格罗兹尼的防卫力量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隶属车臣当局的正规编制武装,另一部分是不受当局控制的游击武装。正规武装方面,有直属车臣总统阿斯兰·马斯哈多夫的特殊目的团“狼团”,还有隶属国民警卫队的3支步兵营,1支装甲营;游击武装方面,有萨尔曼·拉杜耶夫的“杜达耶夫旅”,阿尔比·巴拉耶夫领导的宗教极端武装IPON,沙米尔·巴萨耶夫指挥的“国际维和旅”,这些游击武装中不乏从国外偷渡来的“圣战者”及雇佣兵。正规军的装备主要以前苏联时期遗留库存或者第一次车臣战争缴获的俄军装备为主,包括T-62/T-72坦克、BMP-1/BMP-2步兵战车、BTR-70/BRDM/MT-LB装甲人员输送车、BM-21火箭炮等等;游击军的装备则普遍是轻型武器,并有若干的反坦克火箭筒及便携式防空导弹。两者预计集结了5000~8000人的兵力固守格罗兹尼。
▲ 格罗兹尼市内的车臣武装分子
双方战术:
俄军吸收了第一次车臣战争中格罗兹尼战役的惨重教训,不再贸然让坦克和装甲车组在前期进入城镇作战,而是动用BM-21/BM-27/BM-30火箭炮、TOS-1温压火箭炮、“圆点”弹道导弹、苏-24战斗轰炸机、苏-25攻击机对城区狂轰滥炸,摧毁一切可能隐匿车臣武装人员的建筑物、防御工事及基础设施等,试图在心理层面压垮对手。此外俄军还以熟悉格罗兹尼街道的亲俄车臣民兵作为先头部队引导进攻方向,减少装备和人员的损失。为了防止造成大规模平民死伤和进攻时更有自由度,俄军在围城发起前数周就预先通知城内的居民撤离,承诺在占领后翻新城内的基础设施,恢复水电供应并下拨资金帮助当地居民重建家园。
▲ 正在格罗兹尼郊外与俄军作战的车臣武装分子
格罗兹尼城内的车臣武装分子也没有闲着,他们在通往城区的道路上布置了大量的诡雷和简易爆炸装置;城内早在围城前就挖掘了数百条战壕和反坦克沟;制高点不仅得到加固,还预设了逃生路线,让狙击手可以在各个防御点、弹药库及休整站间转移;为防止俄军抢占制高点,将大量建筑物的门窗及楼道封死并埋设炸药,故意开辟一条捷径作为交叉火力点。最让俄军头疼的是城区坚固的下水道网络,这里是密集炮火“照顾”不到的地方,尽管俄军工兵已经通过爆破和布雷的方式摧毁了多条地道,但对整体还是没有起到多大影响,车臣武装分子通常以15名战士为一个小组从下水道潜入到俄军后方阵地偷袭。
▲ 俄军炮兵朝格罗兹尼城区开火
战役过程:
在经过11月数周的轰炸后,格罗兹尼城内的平民绝大部分均已撤离,只剩下部分老年人、穷人及体弱病残者,这些人被车臣武装分子劫持为人质,威胁他们不许撤离以此拖延俄军的行动。1998年12月5日,俄军开始在城内撒下传单,设定了12月11日的最后期限,传单指出城内所有不愿被归类为恐怖分子的居民应该以任何方式经安全走廊从城内离开,否则没有谈判余地。不过迫于国际的压力,俄军最后还是撤回了通牒,根据俄罗斯紧急情况部的估计,城内依然还有8000至35000人不等的居民。
▲ 车臣武装的T-72B坦克
随着天气越来越恶劣,俄军只能力排众议出动出击。12月13日俄军一支装甲纵队从格罗兹尼汉卡拉区朝米努卡特广场进发,俄军工程兵在烟雾弹和压制火力的掩护下清除目标区域的地雷和简易爆炸装置,整个过程异常顺利让俄军放松了警惕,谁料在抵近广场时却遭到了车臣人的伏击,迫击炮弹、反坦克火箭弹、高爆榴弹从四面八方倾斜而下,俄军装甲集群还没做出反应就被炸成一堆废铁,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统计,共有一百多名俄军士兵在这场交火中死伤,有7辆坦克和8辆装甲运兵车被击毁。
虽然俄官方当时极力否认事情的真实性,但此战确实给俄军地面行动带来很大的影响。在经过短暂的调整后,俄军在12月下旬恢复了大规模的进攻。12月27日,亲俄车臣民兵成功攻克格罗兹尼Visaitovsky区。俄军一方面采用小组对小组的方式,将特种部队拆分成好几个单位渗透进城区逐街逐房展开争夺战;另一方面动用坦克和步兵战车,掩护步兵进行大范围的迂回和穿插,强攻重要的交通要道。经过三天的激战,俄军终于赶在千禧年到来之际控制了格罗兹尼三分之一的城区。
2000年1月4日,垂死挣扎的车臣守军趁俄军松懈之际突然反击。这天的战斗非常激烈,俄军战线全面受阻;甚至参与空袭的直升机一度因为害怕误伤友军而出现停滞。车臣守军至少在两个地方突破俄军的防线,并占领附近的村庄,打通补给线。此战过后,俄国内开始出现批评政府的声音,质疑政府有意隐瞒真实的伤亡人数。1月10日,车臣守军再度乘胜追击,夺回了沙利、阿尔贡及古德梅斯等重要村镇。1月17日,俄军传来噩耗,北高加索军区第58集团军作战训练部部长,俄前线副司令官米哈伊尔·马洛费耶夫少将在率领第276摩托步兵团争端格罗兹尼城郊的罐头厂时被敌方的狙击手射杀,他的遗体直到五天后才被找到。
▲ 俄空降兵在格罗兹尼城郊
面对一系列重挫,俄罗斯政府痛定思痛在1月26日这天公开了俄军的伤亡数据:自10月地面战争打响以来,已有1173名军人在车臣丧生。这一数字是19天前,也就是1月6日报告的544人死亡人数的两倍多,证明俄军在格罗兹尼确实蒙受了巨大的损失。1月19日,俄军在空军和炮兵的火力支援下再次攻入市中心,战斗打得十分惨烈,尤其是罐头厂和连接东西城的公路桥,这一带的建筑物在战前被车臣武装分子翻修成无坚不摧的堡垒,如今已成千疮百孔。经过两天的苦战,俄军终于肃清了建筑物里的车臣残部,顺利占领罐头厂和公路桥,切断了城东城西武装分子间的联系。1月20日,战斗号角在Sheikh-Mansurovsky区拉响,俄军内卫部队和特种部队再度尝试进攻米努特卡广场,经过一晚上的厮杀,俄军还是没能得手。1月23日,车臣特殊目的团“狼团”主力在第15军营附近被击溃。时任车臣总理艾哈迈德·扎卡耶夫指挥的营级作战部队也在俄军的空袭下死伤大片。
▲ 战后合影留恋的俄军士兵
1月19日~1月23日的攻势让车臣守军“锐气尽失,筋骨全无”。领导层开始意识到这样的抵抗是毫无意义的,1月26日,在格罗兹尼某处地堡举行的会议上,车臣战地指挥官鲁斯兰·格拉耶夫决定孤注一掷率领一千五百余名残军往山区突围,愿意留下与城市共存亡的武装分子只有不到几百人。见到大势已去的车臣总统阿斯兰·马斯哈多夫也早已转移到了车臣南部的秘密基地,他心里比谁都明白格罗兹尼现有的物资已经支撑不了几天的时间了。
2月1日,车臣守军趁着漫天大雪狼狈地向西南方向突围,然而缺乏工兵的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深陷俄军布置已久的卡汉-卡拉地雷区和炮火区。在数声爆炸中,车臣多位高级军官就地丧命,其中包括格罗兹尼的防御总指挥阿斯兰贝克·伊斯梅洛夫以及格罗兹尼市长莱查·杜达耶夫。根据俄军的统计,从1月31日至2月3日,至少有600余名车臣守军在突围时伤亡。进入城区的俄军则对全城的建筑,下水道展开了逐一搜查,零星战斗时有发生。2月6日,俄军将国旗插上了格罗兹尼市中心的车臣政府大楼,正式宣布格罗兹尼“解放”,同时俄罗斯总理普京也宣布俄军在第二次车臣战役中大规模的地面行动以胜利而告终。
战役结果:
包括亲俄车臣民兵在内俄军共有500余人在这场战役中战死,另有800多人负伤;据俄军称共有1000~1500名车臣武装分子在这场战役中被打死。此外这场战役也造成了大量的平民死伤,除了被车臣扣押为人质的无辜民众,亦不乏有平民被误认为车臣武装分子遭到误杀的。俄军坦克损失30辆,步兵战车及各类装甲车损失102辆。虽然俄军全程牢牢把控战略优势,但也暴露了指挥官战术不当、协同混乱、装备故障率高,不适应城市攻坚等弊病,以致于在中期皆连被车臣武装打出反击。2003年,联合国称格罗兹尼是地球上损毁最严重的城市。2006年俄罗斯政府开始了对格罗兹尼的重建计划,人口计划回升至20万人。如今整个格罗兹尼市区基本上已从战争状态中恢复过来,重新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
▲ 已经重建为现代化都市的格罗兹尼
如今俄军的巷战手段有什么改进呢?
探测敌军狙击手技术的运用,格罗兹尼战役中藏匿在不同方向、不同高度建筑物中的车臣狙击手常常让进攻的俄军军队付出很大的伤亡。目前俄军已经将声测定位仪运用于巷战中,该定位仪可通过接收并测量膛口激波和弹丸飞行产生的冲击波来确定狙击手的位置,可由单兵佩戴,但是没有大规模普及。
穿墙雷达的使用,其可以通过S波段以下电磁波信号探测墙体或者其他掩蔽物的后方目标,虽然技术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实时显示墙后目标的运动状态,但也能在巷战中达到先发制人的效果,同样没有大量服役。
巷战是最艰苦、也是伤亡最大的作战方式,利用无人装备不仅可以合理制定作战计划,还可以有效避免伤亡,目前俄军已经将不少无人机投入至马里乌波尔巷战中,但其中大部分仍然是小型侦察无人机,察打一体无人机很少。
4.BMPT坦克支援战车的研发。这款战车最早可以溯源到1994年的第一次车臣战争,面对没有持续火力掩护的尴尬境地,俄军决定研发一种针对城市环境中敌军有生力量的战斗载具,因此BMPT这种世界独有的“拆楼利器”就这么诞生了。
总体来看,俄军在马里乌波尔吸取了格罗兹尼战役的教训,也进行了一定的战术和装备改进,但是由于财力和工业能力的弱化,并没有完全从机械化提升到信息化,俄军目前巨大的伤亡不是单纯用巷战残酷就能概括的,装备上的不足也是必须直面的问题。
▲ 在叙利亚进行测试的BMPT坦克支援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