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皇明祖训》到底写了什么,明朝皇帝都有严格遵循吗

作者:夏祯 校正/编辑: 莉莉丝

都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明朝的皇家朱家作为天下第一家,也有自己的“家训”。洪武二年夏四月乙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实现朱氏世代为继的长远目标,开始编制《祖训录》,构建大明封建诸国以及官属之制,以此约束子孙朝臣。洪武六年五月,《祖训录》拟成。《祖训录》即是《皇明祖训》的雏形。经过多次修订,《皇明祖训》才问世。

有明一代,上至天子,下至朝臣百姓,皆将《皇明祖训》奉为圭臬。这部《皇明祖训》究竟有何魅力呢?

上图_ 《皇明祖训》 首章

一、《皇明祖训》:“屡经改易而后成书”

《祖训录》作为《皇明祖训》的前身,一开始就是朱元璋对于明朝基本政制的训谕。在朱元璋眼里,《祖训录》是总结自己艰难创业经历而得出的“旧章”。如果后人不违背这部书,就可以“永保天禄”,如果违背此书,就是违背祖训。毋庸置疑,《祖训录》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一部很重要的书。

所以朱元璋有生之年一直在修订此书,屡经改易,最终促使《皇明祖训》成书。《皇明祖训》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政治体制

废除肉刑。朱元璋长于民间,熟谙人情善恶,对于奸顽刁诈之人,会给予法外加刑,令人畏法。但他认为守成之君长于宫廷之中,不知人情善恶,使用黥刺、腓、劓、阉 刑等肉刑可 能会误伤。

废除丞相。朱元璋认为秦朝开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而汉、唐、宋等朝设立丞相,有不少小人作为丞相“乱政”。而明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彼此制衡,分理天下事务,将权力集中于皇帝,“所以稳当”。因此不许后人立丞相。

上图_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 即建文帝

2.宗藩事项

洪武年间,封藩的诸王逐渐开始显露对帝室的威胁,为了确立继任者朱允炆对其叔父辈诸王的权威,朱元璋不得不修改《祖训录》,意图收管明朝诸侯王的权力。

如在用兵上,规定常选指挥控制王国镇守兵,诸侯王要提出合理的理由才能调遣镇守兵。在王国司法方面,剥夺诸侯王独立处理违法人员的权力,规定诸侯王必须将嫌犯送往京城审问治罪。除此之外,朱元璋还规定亲王和大臣不能同入宴会,限制诸王建造“离宫、别殿及台榭游玩去处”。

3.规定了不征之国

朱元璋对限山隔海、僻居一隅的夷国不感兴趣,认为他们的土地不足供给,民众不好管理,又惧怕子孙凭借富强无故兴兵,所以其规定了一批不征之国,即朝鲜、日本、大小琉球、暹罗、占城、爪洼、白花、渤泥等十五国。总的来说,朱元璋确立了守边有备,不征邻国的和平外交政策。

上图_ 《皇明祖训》之不征之国

4.对为帝者的要求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对明朝皇帝提出了一些细节要求。这里举几个例子。

第一是存敬畏之心。朱元璋认为君主如果心生怠慢,取乐天下,就会有灾祸。统治者尤其需要关注春天至秋天这种播种收获之时是否有天灾。如有天灾,及时赈灾,让百姓活下去。如无天灾,也要给农人一些优惠,让百姓过得更好。

第二是要求皇帝具备辨别忠奸是非的能力。朱元璋指出,赋予一人官职,要“临事试之”,认真观察这个人具体表现如何。如果臣子投机取巧,壅蔽人主,那又怎么办呢?朱元璋也想到了对策。在《皇明祖训》中,朱元璋直截了当地要求人主做到“广耳目,不偏听”。在制度上,朱元璋规定如果下层有“可言之事”,无论他是九品芝麻官还是优伶之人,都可以直接到御前告奏,在这个过程中,各衙门如果阻滞下言上达,就将被视为奸臣。

第三是做到赏罚分明。在“赏”方面,朱元璋认为赏赐是一门大学问,如果“赏功不当”,难以让人信服,那长此以往一定会产生祸患。在“罚”方面,朱元璋认为“罪加善良”,会引起天怒,天都怒了,人肯定是没有好日子过的。

上图_ 明太祖朱元璋坐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二、明朝皇帝对《皇明祖训》的遵循情况

由上可以看出,《皇明祖训》不但确立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外交策略,还对皇帝提出了许多细致的要求。如果明朝皇帝能对《祖训》一一遵循,说不定能够实现朱元璋子孙后代无穷尽的愿望。但事实上,明朝皇帝很难将《皇明祖训》的要求一以贯之。

那么明朝皇帝对《皇明祖训》的遵循情况如何呢?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种情况。

1.老实遵循《祖训》行事

《皇明祖训》是朱家“家书”,朱家子孙还是有不少愿意努力遵循《祖训》的。这里举几个例子。明成祖朱棣依照《祖训》不用“墨、劓、剕、宫”之刑的要求,命令官员用刑“必钦必慎”,做到合理刑罚合理,不冤枉良善之人。明宣宗更是显露出全方位继承《祖训》的决心,在朝廷大事、宫闱嫡庶、个人言行等方面都努力向《祖训》要求靠拢。明宣帝以后,明朝皇帝则在选定继承人方面忠实地遵循《祖训》。

《皇明祖训》规定了藩王即位的一些事项。皇帝无子,则嫡出皇弟为继承人,庶出的皇弟就是更加年长也没有即位资格。如天启帝驾崩,弟弟崇祯皇帝即位。天启帝本来有过三个儿子,但都夭折,按照《祖训》兄终弟及的规矩,天启帝应该选择年长 嫡皇弟传位。当时,天启帝只有皇五弟朱由检一个嫡皇弟,所以当然是朱由检即位。

上图_ 崇祯皇帝,朱由检(1611年—1644年)

2.在朝臣规劝下依照《祖训》行事

可明朝皇帝毕竟是皇帝,是有资本“任性”的。《祖训》规矩那么多,不是每个人都想一一遵守的。但朝廷百官还是经常会经常拿出《皇明祖训》规劝皇帝,于是皇帝迫于压力,还是或多或少依照《祖训》行事。这里举几个例子。

明英宗时,英宗打算祭山川坛,但是又不想亲自主持,于是问阁臣李贤能不能让功臣代劳。李贤马上搬出《祖训》表明不可,说前朝是可以找功臣代替主持的,但是《祖训》说祭祀必须由皇帝亲自主持。明英宗无奈之下只好亲自出马,下令让工部建斋宫,以此解决住宿问题。

上图_ 朱祁镇(1427—1464),即明英宗

正德皇帝是有名的游戏皇帝,在即位伊始,就留心骑射,游观苑囿,纵情逸乐,一派昏君作风。英国公张懋等人马上以《皇明祖训》劝谏正德,说守成的君主应该心存敬畏之心,如果心生怠慢,必有灾祸。正德看到《祖训》马上变乖了,马上回复:“卿等所言良是,朕皆 体而行之。 ”

明宪宗热衷方术,朝臣李贤很清楚这一点,指出《皇明祖训》规定,凡是庵观寺院,“烧香降香,祈告星斗,已有禁律。违者及领香送物者,皆处以死”,这就让明宪宗暂时收敛。

这些例子中的皇帝看起来很听话吧?实际上,明朝皇帝在即位之初一般都十分敬重《皇明祖训》,至少口头上不敢直接违背《皇明祖训》。但皇帝亲政后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就更倾向于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了。

上图_ 明正德皇帝的圣旨

在即位初还愿意敷衍朝臣的正德帝,后期为所欲为,干尽荒唐之事。朝臣用《皇明祖训》劝谏,正德一律不看不回不理,力求眼不见为净,耳不听则明。当然,正德帝时明朝皇帝中的极端个例,大部分明朝皇帝看到朝臣摆出《皇明祖训》劝谏,还是会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有所收敛的。

明朝皇帝在个人生活方面很难做到事事遵循《皇明祖训》,但在政治制度、国家大事上,明朝皇帝总体还是不违《皇明祖训》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皇帝也是人,有自己的癖好,也有人性的弱点,不可能做到事事贴合《皇明祖训》中营造的完美皇帝形象。但朱家是皇家,皇帝真在大事上违背祖宗之法,这于国于家都是不肖。在注重伦理的封建社会,背上违背祖训、殃及天下的恶名,那是谁都不情愿的。

参考资料:《皇明祖训与明代政治》朱伟明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