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玫瑰

大牛市,是多重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并非某一方面“单兵突破”的产物。

木木

但斌在总结投资心得的时候,提出过一个“时间的玫瑰”概念,即随着时间的不断拉长,好公司的质地和优势越来越突出,突破行业“均线束缚”的能力越来越强,投资者投资这样的公司,将伴随公司共同成长并获得超额投资收益。

道理大致不错,玫瑰的芬芳确实需要岁月的酝酿,没有足够的时间积累,就休想收获玫瑰的绽放。最能为这个“但斌概念”背书的,无疑就是贵州茅台了,随着“窖藏”时间的增长,公司业绩越来越好,虽然股价日益走高,但市盈率却能维持在一个合适的区间;拥有这种物美价廉的股票,当然就是“顶级投资家”帽子上最好的装饰物了。

不过,道理从来不能只从一个方面讲,耐心地等待时间的酝酿,固然极其重要,但仅有时间显然远远不够。具体到“玫瑰”这个例子,要想收获芬芳,除了熬时间之外,充足的日照、优良的空气、合适的肥料以及恰到好处的灌溉同样重要,当然,还需要那么一点运气,比如,没有蚜虫的肆虐、没有冰雹的摧残……只有这些条件都凑齐了,时间的威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相较这些条件,时间的重要性似乎也并不更突出。

这个道理大约也不难理解,毕竟,许多同样尊重时间的投资者,没有在时间的加持中“顿悟”,最终却在时间的煎熬里“圆寂”,导致结果大异的根本原因,就是过于机械地看待时间,而忽视了其他同样重要的外部条件,或者根本没有辨别“玫瑰”的真假——一颗“臭鸡蛋”,孵再长的时间,也孵不出“丑小鸭”。

因此,“讲道理”一定要讲完整,不能像“大专辩论会”的年轻辩手那样,只抓一点,不及其余;要破坏对方的逻辑体系,或许这种手段已经足够,但要建立自己的逻辑体系,恐怕就需要更全面的论证。“买茅台”如此,把“注册制”和“大牛市”挂钩,亦如此。

“没有注册制,很难有(大)牛市”的说法,正如“没有时间,就不会有‘玫瑰’”一样,还是比较容易证明的,毕竟,在审批制框架下,许多尚未开始“发育”但潜力却很巨大的“新品类”公司,很难被善待、被重视、被接纳,而缺少了这类长期高速发展的股票的长期支撑,“(大)牛市”的形成确实底气不足。但有了注册制,是不是就一定会有大牛市呢?恐怕未必。

没有许多基础条件的配合,大牛市——尤其是那种持续十年以上的大牛市,要想形成还是很有难度的。比如,面对持续走高的股价——尤其是短期内多重利好综合刺激而导致股价“狂飙突进”,那些对大牛市或有支撑作用的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持股高管,会不会受不了“超预期”股价的强烈刺激而套现离场?比如,某个“小阿里”,或者某个“腾讯二号”,上市10个亿的盘子,三下五除二就被搞到几百亿、甚至上千亿,实控人还有没有继续做下去的定力?在历史和现实教训多多的背景下,这样的担心并非多余。

毋庸讳言,这种“临阵脱逃”的做派,动摇军心的效果还是很强烈的。如果企业家和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在“快钱”面前,把持不住心态,一个长期稳定走牛的市场就绝难形成;要想让市场走出“成熟的牛市”,在市场中“讨生活”的人,恐怕要首先成熟起来,这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当然,人真正成熟起来,一方面要靠市场的“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大牛市,是多重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并非某一方面“单兵突破”的产物,如果看不到这一点,或故意忽视,投资恐怕就要出问题。另外,对许多投资人而言,“大牛市”和“挣大钱”甚至“挣钱”之间,也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毕竟,A股市场自建立至今的近30年间,单从指数的K线图来看,一直走在“大牛市”的通道里,但对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这又如何呢?

所以,“大牛市”、“玫瑰”之类的辞藻,在市场现实面前,还是尽量少用为妙,迷惑作用太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