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曹磊
摄影记者 刘中灿
通讯员 王欣 黄佳妮
春季日暖,民营企业向“新”而行,向“高”攀登,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突破层出不穷。在武汉光谷,人形机器人研发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实验室向真实场景应用迈进。在这片创新热土上,武汉供电部门上线AI“电力医生”等各项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卓越供电服务体系,护航科技企业勇闯创新深水区。
光谷人形机器人研发持续突破新课题
3月24日,在武汉光谷创新天地园区的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内,机器人研发团队正在测试实验室里围着一台代号“劳动者3号”的人形机器人进行模拟行走调试。这个在“楚才”机器人展览上技惊四座的新星,正在攻克负重60公斤下直膝行走的行业难题。这款由华中科技大学陈学东院士团队与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智能机器人,预示着未来智能科技在电力、医疗等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直膝行走是人类进化中极为突出的特征,行走时能耗仅为黑猩猩屈膝步态的四分之一。因此,这是人形机器人能够实现“仿生”效果的重要标志。“能做到直膝行走,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就是第一梯队里,我们的劳动者一号已经做到了,现在我们做的是再加上负重的能力。”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测试工程师刘锐介绍,负重看起来只是一个提起的动作,但实际上需要四肢、躯干多点位全方位发力,“难点就在如何控制搬运时的稳定,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实现直膝行走时负重,正在逐步调高重量。”
记者见证机器人自主完成任务
在测试实验室里,正在“进化”中的“劳动者3号”机器人,已经能够熟练地自由行走。15度的斜坡、9厘米的楼梯、下蹲起立,都能轻松完成——这款“劳动者”系列机器人已经具备了独立行走、负重行走、上下楼梯、爬坡以及语音交互等多项功能。它不仅行动灵活,而且智能水平高,能够在复杂环境中自主完成任务。
记者注意到,“劳动者3号”机器人的手部是一个中空的圆形,“手部开发暂时留白,是为了未来面对不同场景、不同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刘锐向记者举例:比如,这款机器人即将在变电站场景内承担巡检任务,那么,它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会用头部的扫描装置采集变电站内电力设备的温度、电压等数据,并通过算法来判断故障。遇到需要使用工器具的场景,可以直接与已有的工器具进行嫁接,更简单高效,“我们计划今年内完成变电站内的实景测试。”
据了解,“大壮”机器人适用于劳动密集型场所,其设计初衷是为了解决电力巡检、运维等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难题。这款机器人将率先在电网变电站等场景进行示范应用,有望代替人类进行值守、巡检、运维等工作。在带电环境下,“大壮”能够执行相关危险作业,从而极大地降低人员安全风险。
光谷高新技术制造业用电量快速增长
“从概念设计到样机迭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也在铆足劲往前跑,供电可靠性始终是保障我们研发进度的生命线。”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后勤经理杨钡指着公司12楼核心机房介绍,这里的超算平台记录着每一次测试产生的海量数据,“哪怕断电的时间很短,也极有可能造成数据丢失,影响研发进度。”
2024年,光谷全社会用电量154.64亿千瓦时,约占全市总用电量的19%,同比增长14.08%。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长13.08%、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14.2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4.29%,特别是计算机通信行业,用电量增速超过15%。
高新技术企业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较高,不仅是人形机器人研发领域,在精密仪器加工生产上,更是需要电压的高度稳定,“一次几十毫秒的电压暂降就能造成整条生产线上的产品全部报废。”杨钡说,更“贴心”的供电服务正是他们公司落户武汉光谷的一个重要原因。
AI“电力医生”上线实现毫秒级诊断
在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装备测试实验室里,来自国网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供电公司的电力人员正在仔细对企业线路进行检查,并认真记录用电需求。而在10公里外,国网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供电公司的监控大屏上,正跳动着园区内相关供电设备的实时数据,AI“电力医生”则在对这些数据进行毫秒级诊断。
国网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供电公司东湖科学城供电所所长刘文超介绍,该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助手,监测园区供电设施是否出现异常电压、重过载、三相不平衡的情况,监测预警准确率达98%以上。有了这个数字助手,格蓝若公司所在的武汉光谷创新天地园区供电可靠率可以达到99.999%。
当科技创新进入“纳米级精度”时代,电力等要素保障的提质升级,正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供电公司为我们提供了‘双回路电源+智能云监护’的定制服务,我们只用专心研发生产,高质量用电毫无后顾之忧。”杨钡说。
目前,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精密仪器对电压波动敏感的特性,国网湖北电力已为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安装了兆瓦级储能电压暂将治理装置,帮助企业解决电压暂降治理难题。同时,还推出“一企一策”的电能质量提升方案,打造敏捷高效、稳定可靠、数字智能的卓越供电服务,为创新种苗提供更肥沃的成长土壤。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