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的优势,从多方面分析了在中医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于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效果的提升是一种促进。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优势;策略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可能对肾脏造成影响,导致这种疾病的发生。目前,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使患者受到极大的伤害,经受很大的痛苦,这种疾病需要受到足够重视。
一、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的优势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还不是很明确,采用中医治疗方法能够对这种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尤其是在糖尿病肾病发展的早中期,中医疗效更为突出。
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通过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起效很快,能够很快减少蛋白尿问题,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肾脏,避免患者肾脏受到严重损害。通过中医疗法,更好地保护患者肾脏能够有效制止或者是推迟尿毒症的发生。第二,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血糖,避免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加重,减轻患者的病痛。
二、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需要注意的问题
1、血糖控制是基础
血糖控制是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基础,血糖的波动会进一步促进病人病情加重,因此,控制血糖,降低血糖波动,使病人能够处于安全的血糖范围,非常重要。在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中,要能够通过有效的措施,尽量把血糖控制在生理状态范围内。
与西药控制血糖相比,中药控制血糖的优势也是明显的,中药中的黄芪对血糖具有双向调节控制作用,不仅可以升高低血糖,还能降低高血糖,在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过程中,黄芪是首选药物。除此之外,其他一些中药,比如,人参、黄连等也具有很高的控制血糖的效果。
2、健脾益肾工作要事先做好
糖尿病病人的消渴病病机是阴虚,因阴虚导致燥热。这与病人的肺脾肾脏发生病变有关。在中医治疗中,要能够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主进行治疗。并要围绕这个目标选择合适的中药药物。
在中医治疗过程中,要事先做好健脾益肾工作,能够选用合适的药物,提升病人的脾肾功能,这样,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在药物选择中,要能够以病人肾虚入手,选择药物,在益肾方面,肾气丸是不错的选择。肾气丸在健脾益肾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另外,在治疗的过程中,还可以基于病人病情适当增加一些其他中药,比如,增加益母草,当归等药材。如果患者还存在肾气不足,阴虚等情况还可以增加女贞子、天麻等药草。具体的治疗过程,要遵循患者情况,但做好健脾益肾工作始终是非常重要的。
3、祛风除湿是中医治疗的关键
在采用中医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过程中,祛风除湿是关键。在中医理论中,认为脾脏是后天之本,主运化,运化不畅,则水液会在体内停滞,这样病人体内湿气重,湿气重加上风邪入侵,必定导致病情加重。风湿入侵会损伤病人肾脏,并损气伤阴,导致病人蛋白尿情况发生。因此,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在健脾益气补肾的基础上,还需要做好祛风除湿工作。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必须要保障病人的肾功能。要有效保护病人的肾脏,必须要做好祛风除湿工作,在这方面雷公藤的祛风除湿效果明显,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根据病人情况,选择这种方式达到祛风除湿的效果。雷公藤不仅具有祛风除湿的功效,还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这对于缓解病人病痛作用极大。
4、活血化瘀要贯穿中医治疗的始终
久病必淤,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而言,发病时间一般较长,因此,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血瘀的情况。在中医治疗中,要能够坚持活血化瘀的治疗理念,并且这个工作要能够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在用药方面,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病情做到合理用药。中药中活血化瘀的药物很多,医生用药要做到合理选择,并要能够在活血化瘀中药选择的基础上,配合适当的西药进行糖尿病肾病的治疗,这样,才能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能够有效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活血化瘀要贯穿治疗始终,但选择药物的剂量要控制好,药物剂量不能过大,因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脾常不足,如果活血化瘀药物用量大,很容易损害到患者脾的功能,容易导致患者血虚的情况发生。因此,药物选择和剂量控制都是中医治疗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5、加强利水消肿治疗
水肿是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常出现的问题,之所以出现水肿,与患者精微下漏、阴液耗损导致脾肾亏虚有关。在消肿治疗中,要重视标本兼治,否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采用中医疗法,可以先采用一些具有酸澀收敛作用的药物将精微物质至于体内,然后加入芡实健脾益肾,要能够在固涩收敛的基础上,加上健脾益肾的药物,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能够起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在中药治疗过程中,要能够在控制血糖,在健脾益肾地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治疗工作,要能够基于患者病情合理选择药物,使中药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真正做到有效控制病人病情,减轻病人病痛。
参考文献:
[1]赵进喜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J]. 陈慧,赵进喜. 中医杂志. 2011(04)
[2]中医辨证治疗HIV-PPE临床研究[D]. 张润田.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