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期间,全球结核病的防控进展已经放缓、停滞甚至逆转。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0年和2021年报告的结核病患者数大幅度减少。“获得结核病诊断和治疗的人数减少,将导致因结核病死亡人数的增加以及更多的社区传播感染。”11月15日,在北京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播系列研讨会上,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技术官员陈仲丹指出,应对结核病流行,需要从更广泛的社会决定因素加大工作,减少结核病负担。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终结结核病战略2025年目标,2015年-2025年,结核病发病率应减少50%,目前仅减少10%;结核病死亡人数的目标是减少75%,目前仅减少5.9%。在治疗方面,2018年至2022年,结核病治疗(全人群)的目标是达到4000万,但目前仅有2630万接受治疗,只完成目标的66%。
16款候选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快速分子诊断技术,使患者得到早期和准确诊断是“终结结核病流行策略”下强化实验室能力的三个主要目标之一。不过,陈仲丹遗憾地表示,快速诊断技术的推广仍然缓慢,在2021年新诊断的640万结核病患者中,只有38%是由快速分子诊断技术诊断,只略高于2019年(28%)和2020年(33%)。
除新诊断技术外,新药物和新治疗方案的使用率也有所提高。2021年,有92个国家(地区)在使用短程治疗方案,较2020年增加27个。截至2021年底,124个国家(地区)将贝达喹啉纳入利福平耐药患者的治疗方案中,比2020年增加12个。2021年使用基于利福霉素的短程方案进行预防性治疗的人数也有所增加。
“近两年,与结核病相关的研发和创新进展较快。”在解读《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时,陈仲丹提及,截至2022年9月,共有16款候选疫苗在进行临床试验,既有预防结核病感染和发病的疫苗,也有提高结核病治疗效果的疫苗。其中,4款疫苗已经进展到三期临床试验,8款处于二期临床试验,4款处于一期临床试验。
在抗结核药物研发上,截至2022年9月,共有26种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包括17种新的化学物质,2种已经进入药物监管机构快速审批通道,1种抗菌和抗真菌类药物于近期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作为特定群体使用,还有6种老药新用的药物。此外,至少还有22项临床试验正在评估治疗结核病感染的药物和方案。
在结核病诊断检测技术、产品和方法研发方面,科研人员也一直在努力开发,包括结核病和耐药结核病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检测结核感染的干扰素-γ释放试验、基于生物标志物的结核病诊断技术、计算机辅助识别数字胸部X线影像学筛查结核病、结核病检测的新型气溶胶捕获技术等多种技术。
我国正推进无结核社区创建
《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我国2021年估算的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78万,估算结核病发病率为55/10万。在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我国估算结核病发病数排第三位;HIV(艾滋病病毒)阴性结核病死亡数我国估算为3万,结核病死亡率为2.1/10万。
中国在结核病防控上成效显著,同时也面临挑战。今年3月的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题宣传活动上,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刘剑君就曾指出,我国结核病防治面临五重挑战,如耐药结核病患者发现率低、纳入治疗率低、治愈率低;耐药新发患者数高,位居全球第二位;重点人群、潜伏感染人群防治尚未形成态势。
“我们需要创新手段,采取综合措施,才有望降低结核病发病率、死亡率,并终结结核病流行。”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赵雁林指出,要想早发现结核病,应通过主动筛查,将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时段防控关口前移,落实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者的筛查,发现亚临床结核病患者和新近感染者,减少发病风险和潜在患者发病后的传播。
中国正在推进无结核社区的创建工作。赵雁林介绍,无结核社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区的常住人口结核病发病率低于10/10万。核心指标是,项目实施的第三年和第五年,项目点常住人口的结核病发病率要分别下降50%和90%;关键指标要求达到公众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达到90%以上;高危人群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筛查比例达到85%以上;预防性治疗覆盖率达到80%以上;结核病患者规范管理率≥90%。
推动无结核社区的创建,需要多措并举,核心措施包括开展社会动员和健康教育、高危人群主动干预、提高结核病患者发现水平、加大患者关怀工作力度等。“我们将以点到面,逐步从无结核社区向无结核国家的目标迈进。”赵雁林说道。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