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斯顿赴港IPO:巨亏8亿、短债高企与外资撤离下的“破局”之问

近日,A股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埃斯顿”)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登陆香港主板。

根据招股书,埃斯顿此次赴港上市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扩充全球产能、进行海外投资收购、投资研发项目、提升全球服务能力及数字化管理系统以及偿还部分现有贷款。

然而,此次IPO计划的背后,埃斯顿正面临着业绩大幅下滑、债务负担沉重以及外资撤离等多重挑战。

图源:南京埃斯顿招股书

业绩雪崩:从年赚1.66亿到年亏8.1亿

作为坚持 "All Made By Estun" 全业务链战略的企业,埃斯顿凭借自动化核心部件与运动控制系统的自主研发能力,为汽车、锂电、光伏等多行业提供自动化解决方案。但在2024年,其业绩出现断崖式下滑,成为其赴港IPO最突出的隐忧。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40.09亿元,较2023年缩水13.8%;归母净利润亏损8.10亿元,同比下滑700.1%。这一亏损几乎吞噬了其2015年上市以来累计的9.31亿元净利润。

业绩变脸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核心业务承压。公司支柱业务——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收入在2024年同比下降16.04%。全资子公司德国克鲁斯受困于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及通胀压力,营收大幅缩水。公司在光伏行业的销售收入也显著下滑;二是资产减值“雪上加霜”。去年,埃斯顿对4 家子公司计提商誉减值3.45亿元,对账款、存货等计提资产减值1.22亿元,两项减值合计达4.67亿元,加剧了整体亏损程度。

2025年一季度,公司业绩呈现一定回升迹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3.43%至1263万元,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仅盈利416.7万元,核心盈利能力仍显薄弱。华泰证券预测其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0.32亿元,较2022-2023年分别盈利1.66亿元、1.35亿元的水平仍有差距,盈利复苏前景仍不明朗。

维持高研发投入拖累业绩,支撑未来布局存压

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技术发展仍处于攻关阶段,核心的“大脑”模型、高精度灵巧手等关键部件技术路线尚未统一,充满不确定性。这要求入局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战略定力和持续的资金投入能力。

从行业整体的研发投入趋势来看,尽管多数业内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研发支出却不减反增。例如,埃夫特2024年净利润亏损1.57亿元,同比减少231.22%,当年研发支出达1.3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约45%。

埃斯顿同样维持了高强度的研发投入。2022年-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3.08亿元、3.89亿元和4.42亿元,2023年和2024年同比分别增加26.30%和13.84%。公司年报中表示,将持续加大研发力度,以引领高端应用市场突破、加速国产化替代进程,将技术创新与高附加值产品作为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但从短期来看,高昂且持续增长的研发费用,已成为拖累公司业绩的重要因素。如何平衡长期技术投入与短期的盈利压力,是埃斯顿亟待解决的问题。

短期债务高企超50亿资金缺口凸显募资偿债紧迫性

在业绩波动的同时,埃斯顿的债务压力也在持续加大。

2022年末-2024年末,公司的总负债分别为51.81亿元、72.59亿元和82.48亿元。到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的总负债已攀升至90.53亿元,其中流动负债达63.87亿元,而货币资金仅有13.48亿元,短债规模是货币资金的4.7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亦逐年走高,从2022年的62.79% 攀升至2024年的81.34%,其中有息负债率从34.31%升至43.10%。

现金流层面,2024年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04亿元,同比由正转负,公司运营主要依赖于同期2.89亿元的融资性现金流。尽管2025年一季度经营现金流转正至4752万元,但面对庞大的63.87亿元流动负债,仍显不足。

在此背景下,其港股IPO计划明确将部分募集资金用于偿还贷款。若上市进程受阻或融资额未达预期,公司短期资金链压力恐将加剧。

外资撤离:市场信心逐步降温

港股市场中,外资及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而埃斯顿正面临外资持续撤离的困境。2021年定增时,JP Morgan、Morgan Stanley、安联投资等外资机构曾合计获配2.7亿元,但截至最新收盘价,定增股价已较发行价下跌 31.1%,叠加公司业绩不及预期,外资股东已逐步减持离场。

更直观的指标是陆股通的持股变化,其持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已从2022年峰值时的23.71%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2.21%,降幅超过20%。与此同时,曾在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出现的重量级外资机构,如富达国际(FMR)、FIL(富兰克林邓普顿投资)、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等,在最新披露的股东名录中已悉数淡出。这一系列变动清晰地传递出国际投资者对埃斯顿当前的投资价值持谨慎态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