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图解施里芬计划:说好的闪电战,怎么打成了阵地战?

施里芬计划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总参谋长施里芬伯爵于1891至1906年提出并制定的作战计划,由于该方案以“时间差”为基础,强调靠速度击败对手,普遍被认为是闪击战的雏形。施里芬计划真正得以实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此时施里芬伯爵已经过世,继任者小毛奇对方案做了部分修改,但最终导致计划流产,帝国也因此陷入无休止的阵地消耗当中。那么施里芬计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小毛奇又做了哪些修改?为什么说好的闪电战最终会打成阵地战呢?

德国的强势崛起无疑触怒了欧洲传统强国,除英国之外,法国与俄罗斯均与德国接壤,而夹在二者之间的德国明白自己无法同时与法俄作战,要想打赢只有集中力量先撂倒一个,再去收拾另外一个。这个时候需要仔细分析比对法俄之间的优劣,于是结果出来了:俄国体量太大,短时间内很难征服,但俄国工业薄弱、交通落后,这就决定了俄军动员起来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而法国正好相反,如果在战争初期集中全部力量先行击败法国,再调过头来对付俄罗斯,或许就有获胜的希望,这便是施里芬计划的理论基础。

据德军总参谋部计算,俄军完成动员大概要比法军晚6到8个星期,因此德军必须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制服法国。普法战争之后法国已经把德国列为头号敌人,并且在德法边界修建了严密的防御工事,如果从这里突入法国,德军必然损失惨重。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绕过它呢?德法边界往南是中立的瑞士,这个强悍的小国是法德双方都惹不起的。往北是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它们的军事力量不强,更重要的是法比边界是不设防的,因此施里芬决定从这里趟过去。

为此,德军把全部的89个师分为两部分,东线10个师牵制俄军,只要保证俄军不攻入东普鲁士就行;西线79个师,是东线的八倍,而这79个师又分为左右两翼,左翼11个师,部署在法国防御工事对面,只守不攻,必要时向西退却,即使丢掉一两座城市也无所谓;右翼68个师组成拳头部队,对法军左翼形成绝对优势,如果左翼稳住之后,再从左翼11个师中抽调2个支援右翼,使左右兵力也达成1:8的比例,这便是施里芬计划的兵力配置

战争开始之后,西线右翼首先打破荷兰和比利时的中立,以最快的速度突入法国北部,然后整个右翼德军沿逆时针方向把法军逼向法德边界,这样就形成东西夹击之势,法国人无路可逃。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法军右翼走出工事,进入德国境内攻击德军左翼,那就正中德军下怀,失去工事防护的法军会以最快的速度被前后两股德军吃掉。从这一点看,施里芬计划的前半部分简直堪称完美。

解决了法国之后,德国西线再无后顾之忧,整编后的西线德军便可以全部开赴东线与俄军决战,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德军必须赶在俄罗斯完成军事动员之前拿下法国,换句话说速度决定一切!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第一次世界大战未爆发之前,施里芬伯爵就已经撒手人寰,继任的小毛奇全盘接受了施里芬的思想,但考虑到现实已经与前辈在世之时有很大不同,这位新任总参谋长更加谨慎,却也从根本上毁坏了施里芬计划。小毛奇以德军的数量为基础进行计算,东线布置20万人,西线为148万人,比例为1:7.4,改变不大;但是西线左翼安排34万人,右翼只剩114万人,比例降为1:3.4,右翼力量遭到极大削弱。

在作战过程当中,右翼集团军攻入法国北部之后便与英法联军纠缠在一起,由于兵力空虚而无法快速取胜;此时左翼德军看到右翼的战果不甘落后,遂向小毛奇请命出击,而小毛奇竟然昏头昏脑地答应了。按照事前部署,左翼只做防守不做攻击,这样便可吸引法军右翼,此时德军的主动出击却是把法军赶向了北部战场,无形中加大了德军右翼的作战难度。而更要命的是,俄国人并没有按德国的设想等全部军事动员完成之后再投入作战,而是动员一批投送一批,这样东线德军提前与俄军交火。为了稳住局势,德军总参谋部竟然又从本已十分空虚的西线右翼抽调出5个师支援东线,结果还没赶到东普鲁士,东线德军就已经获胜,这5个师白白浪费在路上。

后面的结果大家就都很清楚了,德军的强大攻势被遏止在马恩河战役当中,双方开始了无休无止的阵地堑壕战。这一时期的铁丝网、马克沁机枪等武器的出现也让防守变得比进攻更加有利,于是速决战破产了。想想施里芬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一定要加强右翼!此时的小毛奇又该作何感想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