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禁毒日|不要让毒品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原标题:国际禁毒日|不要让毒品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走中国特色的毒品问题治理之路,坚决打赢新时代

原标题:国际禁毒日|不要让毒品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走中国特色的毒品问题治理之路,坚决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6月25日,第31个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习近平就禁毒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禁毒工作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毒品一日不除,禁毒斗争就一日不能松懈。

6·26国际禁毒日

1987年6月12日至26日,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由138个国家的3000名代表参加的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部长级会议,会议提出了“爱生命,不吸毒”的口号,并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将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同时号召全球人民共同来解决毒品问题。每年“6·26”国际禁毒日前后,各级政府都会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及其他多种形式集中开展禁毒宣传活动。

根据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7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目前查处的毒品主要是冰毒、氯胺酮即K粉等新型毒品。专家称,吸食新型毒品后,会产生两种反应:兴奋和致幻。

什么是毒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中列明了121种麻醉药品和130种精神药品。毒品通常分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两大类。其中最常见的主要是麻醉药品类中的大麻类、鸦片类和可卡因类。

根据毒理学性质,新型毒品可分为以下四类:

➀第一类以中枢兴奋作用为主,代表物质为包括甲基苯丙胺(冰毒)在内的苯丙胺类兴奋剂;

➁第二类是致幻剂,代表物质有麦角乙二胺(LSD)、麦司卡林和分离性麻醉剂(苯环利定与氯胺酮);

➂第三类兼具兴奋和致幻作用,代表物质是二亚甲基双氧安非他明(MDMA,即“摇头丸”);

➃第四类是一些以中枢抑制作用为主的物质,包括三唑仑等。

毒品的种类

海洛因

海洛因可谓臭名远扬,人尽皆知。有的海洛因状如砖块呈淡灰褐色,有的则是棕色或灰色颗粒状物质。大多数海洛因毒品均有醋酸气味。

可卡因

可卡因,也是各种犯罪片中的“明星”,最常见的是白色晶状粉末,不过,“快克可卡因”为泛白色、带有锯齿状边缘的块状固体。

大麻

大麻,也被吸毒者称为“叶子”,一般由植物大麻制成,有干叶、果实、膏体和粉末状等多种形态。

摇头丸

性状:以MDMA、MDA等苯丙胺类兴奋剂为主要成分,由于滥用者服用后可出现长时间难以控制随音乐剧烈摆动头部的现象,故称为摇头丸。外观多呈片剂,形状多样,五颜六色。摇头丸和麻古的外形接近,也是药片状,但它的颜色很多,通常印有各种数字、字母、图标等。

吸食危害:摇头丸具有兴奋和致幻双重作用,在药物的作用下,用药者的时间概念和认知出现混乱,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活跃,整夜狂舞,不知疲劳。

吸食反应:同时在幻觉作用下使人行为失控,常常引发集体自残与攻击行为,并可诱发精神分裂症及急性心脑疾病。

止咳水

性状:联邦、新泰洛其、立健亭、奥亭……它们的俗名都叫止咳水,主要成分为磷酸可待因,其代谢物就是吗啡。在黑市,止咳水的交易时而有之。警方介绍,现在有学生大瓶大瓶地喝,吗啡的成瘾性就凸显出来了。

吸食反应:通常含有可待因、麻黄碱等成分,服用后会出现昏昏欲睡、便秘、恶心、情绪不稳定、睡眠失调等症状,大量服用能抑制呼吸。

吸食危害:长期服用可形成心理依赖,戒断症状类似海洛因毒品。吸食者往往最终转吸海洛因,才能满足毒瘾。过量滥用,可导致抽筋、神智失常、中毒性精神病、昏迷、心跳停止及呼吸停顿引致窒息死亡。

K粉氯胺酮

性状:静脉全麻药,有时也可用作兽用麻醉药。一般人只要足量接触二、三次即可上瘾,是一种很危险的精神药品。K粉外观上是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易溶于水,可随意勾兑进饮料、红酒中服下。

吸食反应:服药开始时身体瘫软,一旦接触到节奏狂放的音乐,便会条件反射般强烈扭动、手舞足蹈,“狂劲”一般会持续数小时甚至更长,直到药性渐散身体虚脱为止。

吸食危害:氯胺酮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服用后会产生意识与感觉的分离状态,导致神经中毒反应、幻觉和精神分裂症状,表现为头昏、精神错乱、过度兴奋、幻觉、幻视、幻听、运动功能障碍、抑郁以及出现怪异和危险行为。同时对记忆和思维能力都造成严重损害。

神仙水

性状:又称"液体迷魂药"或"G"毒,在香港又叫做"fing霸",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吸食反应:使用后可导致意识丧失、心率缓慢、呼吸抑制、痉挛、体温下降、恶心、呕吐、昏迷或其他疾病发作。特别是当与苯丙胺类中枢神经兴奋剂合用时,危险性增加。与酒精等其他中枢神经抑制剂合用可出现恶心和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吸食危害:吸食者服用后快速产生睡意,苏醒后会出现短暂性记忆缺失,即对昏迷期间发生的任何事件无记忆,常被犯罪分子利用。

跳跳糖

除“甜蜜橙”、“跳跳糖”这些字眼外,包装上都配着可爱的卡通形象,整个包装与市场上卖的跳跳糖无异。打开后无论是颜色和颗粒状,看上去都跟真的“跳跳糖”、“橙汁”相似。喝一次两天大脑都处于兴奋中。

奶茶

新型毒品,这类毒品遇水即溶,即冲即饮,与各种饮品混合后,口味都不发生变化,甚至香味都相似。此类新型毒品迷惑性很强,毒品效果持续时间较长,对吸毒人员极具诱惑力。外在形态粉末状,与咖啡、奶茶相似,多用奶茶、咖啡、茶叶包等包装掩饰,使用方法简易,用开水调和后即可吸食,也可与其他饮品混合饮用,主要成分是氯胺酮、MDMA等,作用与K粉、冰毒相似,使人极度亢奋,容易上瘾。

浴盐

是一种新型的致幻剂,颜色斑斓。实际上是一种高效精神类药物——卡西酮的高纯度结晶。警方介绍,“浴盐”是现今最厉害的毒品。食用后会感觉自己是个巨人,并且刀枪不入。国外曾有案例,吸食“浴盐”后吸毒者把对方几乎80%的脸啃了下来。

新型毒品的“新”

➀新型毒品大部分是通过人工合成的化学合成类毒品;传统毒品则主要是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经过再加工后得到的半合成类毒品。

➁新型毒品对人体主要有兴奋、抑制或致幻作用;传统毒品则对人体主要起到镇痛、镇静作用。

➂新型毒品大多为片剂、粉末,吸食者多采用口服或鼻吸式,隐蔽性较强;传统毒品多采用吸烟或注射等方式滥用。

➃新型毒品吸食者一般因吸食后产生的幻觉等原因而行为失控,容易导致暴力或犯罪行为;传统毒品吸食者一般由于对毒品的强烈渴求而在吸食前易失控,如为获取毒资而引发的犯罪行为。

吸毒的危害

吸毒的危害,可以概括为“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12个字。

吸毒对个人的危害:吸毒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加速死亡。吸毒扭曲人格,自毁前程。吸毒引发自残、自杀等行为。吸毒容易感染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

吸毒对家庭的危害:吸毒给家庭成造成巨大的精神摧残。吸毒导致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吸毒贻害后代。

吸毒对社会的危害:吸毒诱发犯罪。破坏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吸毒者在耗尽个人和家庭钱财后就会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进行以贩养吸、贪污、诈骗、盗窃、抢劫、凶杀等犯罪活动。吸毒吞噬社会巨额财富。吸毒败坏社会风气,腐蚀人的灵魂,摧毁民族精神,这已成为全世界普遍的问题。吸毒影响国民素质。吸毒者都丧失正常的劳动能力。

导致吸毒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1)好奇心。因为新鲜好奇,想试一试而沾上了吸毒行为。调查资料告诉我们,初中生开始吸毒,多数是由好奇心引起的。

(2)寻找刺激。把吸食毒品当作吸烟、喝酒一样,满足消遣和享乐的需要。这种动机,青少年多数和在社交场合或者是单独休闲环境下容易产生,把吸毒当作一种精神上的所谓享受。

(3)自我显示。把吸毒看作是一种“高贵的”气派。在青少年吸毒者中流传着这样的荒唐说法:“吸海洛因在现代社会很时髦,不吸就是落伍,吸了神气、够气派!”不少青少年花了一大笔钱来吸海洛因,就是为了炫耀自己,显示自己的大气派。

(4)从众。所谓从众,就是人家怎么干,自己就跟着人家怎么干。青少年喜欢从众,以为朋友在吸毒,自己也就一起跟着吸了。有一位中学生谈到他开始吸毒的行为时说:“我原来就吸香烟。有一天,一个朋友给我一支烟,我看它不像香烟,就问朋友是什么。他说,你吸吧,反正比你吸的那种烟要好多了。我想,反正都是烟,吸就吸吧。就这样,吸了没几支就上了瘾,再也戒不掉了。”

(5)为了摆脱烦恼和忧愁有些青少年碰到的挫折,处于焦虑不安的心境,为了消除内心的烦恼和忧愁,就从吸毒中去寻求暂时的解脱。

防毒小知识

很多时候,人们接触毒品并不是自愿的,而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触了毒品,从而上瘾一发不可收拾。

这就要求我们从日常生活开始防范,了解一些防毒品小常识。下面,防毒小漫画了解一下

1.少去娱乐场所,拒绝陌生人赠送的香烟或饮料。很多青少年沾染毒品,都是在去酒吧,歌厅的时候,放松警惕,接受了陌生人赠送的香烟,饮料而误入歧途。

2.尽量不要结识有不良习惯的人群。交友也需要谨慎,但凡发现所交之人有不良嗜好,都应该避而远之,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 对任何形式的毒品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盲目的好奇或者尝试。青少年,好奇心强,自制力弱,容易抱着猎奇的心态,去尝一尝,试一试,希望从中体验不一样的刺激。这些其实都是不可取的,很容易让人沦陷为吸毒者。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年轻人,就应该多读一些积极上进,温暖向上的书籍,使得自己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对社会有一个正确理性的态度。

怎样正确对待吸毒者?

吸毒者是社会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既是违法者,又是受害者。从医学的角度看吸毒者也是病人。因此,吸毒者具有双重性质身份。要正确地对待吸毒者,既不要因其吸毒违法而歧视他们,又要区别于一般的病人,严格管理,依法科学戒毒。

评论

新华网评:不要让毒品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直以来,我国禁毒、缉毒、戒毒工作一直在强力推进,但毒品犯罪却并未销声匿迹,禁毒战斗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毒品和毒品犯罪也在不断更换着“马甲”。

面对不断变换着“马甲”的毒品和新型毒品犯罪,我们要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对新精神活性物质进行精准侦测和科学列管,做好源头管理;通过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禁毒教育,提升人们识毒拒毒防毒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警惕,保护自己。

毒品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对毒品的认识要与时俱进。不要让毒品成为我们“熟悉的陌生人”。(本文综合国家禁毒委、新华网、参考消息网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 王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