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财险行业因金融监管总局下发的“征求意见稿”而掀起波澜,“报行合一”政策的推进,旨在督促财险公司管控保费风险,降本增效。这一政策变革,对整个财险行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而正处于多事之秋的建信人寿,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建信人寿成立于1998年,前身为太平洋安泰人寿,2011年被中国建设银行控股后更名。作为银行系险企的头部企业,其发展历程备受关注。在过去,建信人寿凭借银行系的资源优势,保险业务收入和净利润曾一路增长。然而,2022年和2023年,公司业绩却急转直下,分别亏损超17亿元和40.32亿元 ,昔日辉煌不再,陷入经营困境。
2024年,建信人寿虽实现净利润2.21亿元,成功扭亏为盈,但背后却隐藏着隐忧。此次盈利主要得益于新会计准则切换,利率下行推高固收资产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激增1326.5%,约48.5亿元,覆盖了主业亏损。若按旧会计准则,2024年Q1实际亏损12.53亿元 ,2024年Q4单季仍亏15.56亿元,盈利的波动性暴露无遗。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情况依旧不容乐观。尽管利润达3.8亿元,同比扭亏,净资产也有所增加,但偿付能力充足率从234%降至219%,核心偿付能力溢额缩减28.7亿元。利率波动导致固定收益类资产浮亏,实际资本减少14.85亿元,对资产价值产生负面影响。
在业务结构方面,建信人寿虽有亮点,如新单期缴保费占比达81%,续期保费同比增长19.3%,保障型产品也有所扩容,并在养老金融生态等领域进行战略布局。但不可忽视的是,其业务结构仍存在严重问题。银保渠道手续费率大幅压降,尽管手续费从2024年就开始下降,2025年Q1进一步下降28%,但仍难以弥补收入缺口。银保渠道保费占比虽微降至91.8%,市场份额却持续下滑,从2024年的0.98%降至0.95%。为维持合作,公司额外投入资源,导致综合成本率上升1.8个百分点。
合规风险也成为建信人寿发展的绊脚石。公司基层机构长期存在“费用体外循环”问题,部分分支机构通过虚列费用套取资金用于支付渠道激励,2025年Q1因财务数据不真实、虚构中介业务等问题已受到三项监管处罚。为满足监管要求,增设合规岗位320个,合规费用同比增加45%,严重挤压净利润空间,且运营效率下降。
产品结构不合理同样制约着建信人寿的发展。2025年Q1,分红险占比高达83.57%,传统保障型产品仅占5.67%,在利率下行周期中,高比例分红险的利差损压力不断累积。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3.5%,公司固定收益类资产浮盈可能回吐15亿元,直接影响实际资本。同时,保障型产品开发周期长达18个月,慢于行业平均水平,保费占比仅提升至7.2%,与行业平均25%的目标差距较大,产品创新能力薄弱,难以吸引年轻客群。
市场份额流失也是建信人寿面临的严峻问题。原保险保费收入市场占有率从2024年的0.98%降至2025年Q1的0.95%,在银行系险企中虽排名第二,但与中邮人寿的差距不断扩大。银保渠道退保率达19.46%,部分产品年度累计退保率高达93.01%,退保规模达128.92亿元,不仅导致现金流承压,还需额外计提责任准备金,进一步侵蚀利润。
建信人寿当前的困局,与高层频繁更换导致的战略方向缺失密切相关。章更生时代,银保渠道激进扩张,虽推动保费规模快速增长,但埋下合规风险和战略短视的隐患,如今他因受贿罪、违法发放贷款罪被逮捕,关联交易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段超良时代的转型尝试半途而废;谢瑞平时代,公司遭遇亏损与退保双重危机,战略摇摆不定;林顺辉时代,虽推动生态建设,但面临管理层动荡余波、资本补充压力和市场竞争挤压等瓶颈。
高层频繁变动使得公司产品战略反复摇摆,渠道策略左右为难,内部治理失效。分支机构违规问题频发,反映出“费用体外循环”等历史问题未得到根治,协同成本显著高于行业水平。
在“报行合一”政策的冲击下,建信人寿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业务结构转型困难,合规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不足,市场份额流失。未来,建信人寿若想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痛定思痛,从战略层面重新规划,优化业务结构,加强合规建设,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同时稳定管理层,确保战略的连贯性和执行力。否则,在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中,建信人寿恐将陷入更深的困境,未来之路充满荆棘与挑战。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