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夫公馆旧址-南京民国建筑

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以前在南京的住址,位于今南京市常府街30号(现为空军医院宿舍)。此处原为一幢花园式洋房,占地约三四亩,在常府街头巷口的座南朝北方向。原建筑的门房,现标名为1号房间;原临街的汽车间,现标名为2号、3号房间;原花园空地,现建有一座宿舍,标为4号;原东西两座主楼,式样仍完好,东楼为陈果夫所住,西楼为陈立夫所住,两座主楼后面有一排平房,想系当年的厨房或卫生间。此建筑据我所知,是建于1934年间,因当时我在它附近的三条巷小学任教,课前课后,常经那里,故知之较稔。大门内有一条水泥通道直通两座主楼。当年这里虽说是住家,却是戒备森严,一般人是不能擅入的。

陈立夫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一贯掌理党务,组织"CC"政团,在大陆解放之初,每不见谅于国人,盖时势使然,现在两岸关系日趋祥和,第三次国共合作振兴中华的呼声,呼之欲出,人们对一些敏感问题,咸以爱国主义与求同存异为依归。现在我把他自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的仲春时节起,开始参与教育部门的兴革事宜的一些往事,略作叙述,以补志阙。

陈立夫先是在南京召开大、中、小学教师参加的"良师兴国"运动报告会。笔者其时在市属三条巷小学工作,也在被召之列。在会上他闸明良师兴国运动的意义和教育是国家命脉所在,列举历史上德、法战争,日、俄战争的先例,胜利者都归功于他们的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

其次说到我国的孔子,他说孔子对我们民族文化贡献极大。指出孔子不但是思想家、政治家,又是教育家。高度评价孔子"杏坛"设教的意义。指出孔子在周游列国以后,认为当时诸侯不能重用他而行其道。乃退而以事私人讲学,希望传道于后世,这种自信心和不屈不饶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民族沿袭下来的。又称道孔子的礼、乐、射、御、书、数、比较完备的教育分类,在教育史上是有独特贡献的,并称孔子开"启开式"教育的先河,他随口就背起《论语》上的章句来:"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期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意;复者,再告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要先启发学生有求知的欲望,然后才进行教育,并就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知道物体的一个角,就可以知道其余的三个角。接着又说道,孔子对学生是因材施教的,他善于把同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这就需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然后知道他有不是的地方而施以教育。他又读起"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博得全堂欢笑。最后说到孔子要学生爱惜时间,读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语句,大家对这位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学习工程的人,能熟练地运用《论语》中的章句,并赋予新意,很感兴趣。当然他在整篇演讲中也熟练地应用一些英文词语来说明问题,听完整篇演讲,人们对他有学兼中西的感觉。接着由当时的著名小学教育家马客谈先生宣布这次"良师兴国"运动开展的程序是先在首都南京召开,然后再逐步推向全国;并说会后,每逢星期日上午8时,都假座中央大学礼堂,轮流聘请中大教育学院有关教授和社会名流担任讲座,欢迎各位先生届时前来听讲。

这次报告会后的第二个星期天是著名心理学家中大教授萧孝嵘先生主讲心理学在社会方面的应用,语句深入浅出,亦庄亦谐,发人深思。第三个星期天是许恪士先生主讲德国的教育制度,着重介绍德国当前的中、小学和师范教育,是密切配合他们国家的政治设施的。师范学校按比例发展,中等师范生和高等师范生毕业以后,由国家分配到各地中、小学去担任教职,大学则注意人才教育。德国在欧战后短时期内能够勃然兴趣,不是偶然的。这样一连几个星期天有多位教授、各就其所专攻的科目演讲,大家得益不浅。

这次"良师兴国"运动,虽在首都开展起来,全国各地并未接踵而起。后数年,抗日战争爆发,陈立夫出长教育部,其时最艰巨的工作是把战区的文化教育机关,迁至祖国的大西南或大西北,他们在教育部领导下,千里播迁而弦歌不辍,对家在沦陷区的大、中学生,由国家发给助学金或奖学金,使学生得以完成学业而为国用。

陈立夫当年府邸所在的常府街中段四条巷,而今已是高楼林立,屋宇轩敞,街衢纵横,树木荫翳,别有一番景象。陈立夫久处海外,不时对在大陆的故旧知音,时有诗作书函往来,可见其思念故土之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