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上有三种证,蓄水证、水湿内停、痰饮内停,都是和水湿相关的证。
有哪些症状
中医所说的太阳腑,指的是足太阴的膀胱。膀胱有经有腑。
《医学心悟》中讲:邪在于经,则头痛发热;邪在于腑,则口渴溺赤。
蓄水证是太阳腑病的一个病变反应。蓄水证,是太阳邪热随经入府,膀胱气化不行,水热互结而导致的小便不利之证。具体症状是,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严重的水入即吐。
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泄泻、呕吐。
痰饮内停的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
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自汗脉浮者,由中风入太阳腑。”脉浮是太阳腑病的一个特点。
产生症状的一些解释
太阳表邪未解,足太阴膀胱经循行头部,所以会有头痛,微热是正邪对抗的反应。
《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方便理解,好像一个水壶,加热的时候,热气才能向上蒸腾,壶内的水是动的。那现在膀胱就想到于那个水壶,阳气就相当于加热的火。水积蓄在下焦阳气受到遏制,水就无法气化,不能步散,不能气化成津液共人体利用。水津液不能向上蒸腾而到达口中,所以人会口渴想喝水。
又因为身体本来就有水蓄积在下焦,喝的水下不去就会上逆,导致水入即吐。
表邪未解传至膀胱腑内,导致膀胱内水分气化功能紊乱,阳气受阻,小便不能顺利排出。
体内水湿内盛,水湿在哪里都会引起相应的症状,泛溢到皮肤,就会水肿;下注大肠,就会引起泄泻;滞留在肠胃,该升的不升该降的不降,就会霍乱吐泻;水饮停在下焦,水气内动,导致脐下动悸;水饮犯上,阻遏上升的清阳,就会吐涎沫而头眩晕;水饮上侵于肺,肺气升降受阻,引起短气而咳。
方剂 “五苓散”
五苓散是《伤寒论》中针对太阳腑病给出的方剂。
猪苓(去皮)、茯苓、白术各9g,泽泻15g,桂枝(去皮)6g。(剂量仅供参考)
《伤寒论》曰:“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类方》:“小便不利而欲饮,此蓄水也,利水则愈。”
五苓散利水渗湿解表,温阳化气。方子以淡渗为主,辅以温阳化气,兼健脾。
方中重用泽泻为君药,甘淡,入肾经与膀胱经,利水渗湿消肿。茯苓、猪苓为臣药,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又健脾促进水湿运化。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帮助膀胱气化。两者为佐药。
使用时需要注意:作散剂服用,需多喝温热的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作汤剂不宜久煎。该方渗利作用强,不宜常服。
中成药 “五苓散(片)
方剂五苓散对应的中成药为同名“五苓散”,有片剂。药物组成上桂枝改为了“肉桂”。取肉桂辛甘大热之性,温补行散,善补火温阳化气,制衡君药泽泻的寒性。
注意事项
不管是方剂还是中成药,孕妇慎用。需要在医生辩证下使用。比如湿热下注、气滞水停、风水泛溢也会引起水肿,这些病人都要慎用。
痰热犯肺、湿热下注或阴虚津少导致的咳喘、泄泻、小便不利是不适合使用的。
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其他一些不适合使用的情况,请务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分享养生知识、探讨健康哲学、共享轻悦人生,欢迎点赞关注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