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8岁前念小学19岁留校当老师!

他18岁前念小学19岁留校当老师!

南方开讲:一样的军史,不一样的品读!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杨立三起名立三,意涵立德、立言、立功的古训。杨家有7个子女,杨立三排行老六,上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下有1个妹妹。家境贫困,全靠租耕土地为生。平常年间,收获交租后,所剩无几;遇上灾荒,反倒欠地主的租子,往往靠举债度日。

由于家里贫穷,杨立三上不起学,从5岁开始便跟着父母干活。长到11岁时,父亲深感家里没有识字的人,受人欺负,才克服困难,送他到附近私塾念书,两年后转到乡里办的一所小学就读。因经济困难,边耕边读,时断时续,在小学一直读到18岁。久学成师,19岁时被学校直接选拔为教师,教了1年小学。从1911年至1920年,他寒窗10年,熟读四书五经和自然常识,受到了系统的国学训练,传统文化功底扎实深厚,为参加革命后发挥才能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杨立三于1920年7月投笔从戎,参加湘军,在步兵连里当上了一名文书,8个月后被提拔为司务长,从此开始干上了军队后勤工作。不久,他又被选派参加了湘军军官训练队受训,学到了许多基础性军事技术和作战知识,为日后终身从事军事斗争准备了相应的条件。

1922年6月,杨立三所在的湘军奉命入粤平叛,吃了败仗而溃散,他只得又回到了湖南老家。

从1925年开始,杨立三逐步接触进步书籍和马克思主义的报刊,如《新青年》、《社会主义入门》、《唯物史观》等。通过阅读这些进步书刊,使他逐渐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懂得了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理解了社会发展规律,在政治上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在思想上从信佛信神信教的唯心主义世界观逐渐转变为相信和依靠人民大众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于是,他在这年底下定决心跟着共产党闹革命。

1925年,湖南逐渐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杨立三响应共产党的号召,于1926年3月14日率先成立了长沙县第一个农民协会——金井乡农民协会,并担任农民协会委员长。在成立大会上,全乡有3万多人参加。在中共湖南区执委的领导下,把农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扎扎实实,成为湖南省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

面对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杨立三组织农民协会夺取地主武装团防局的100多支枪,建立了本乡的武装队伍。他向中共湖南区执委建议正式组建一支革命武装队伍,保卫工农运动。

中共湖南区执委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委任他为国民革命军长(沙)岳(阳)游击司令部第二纵队第二支队长。从此,杨立三对抓紧革命枪杆子的自觉性越来越高。

7月中旬,遵照中共湖南区执委的指示,杨立三带领农协会员和游击队员积极配合北伐军作战,受到区执委表扬。北伐军攻入长沙后,湘军纷纷逃窜,他指挥游击队截击败逃湘军,缴获200多支枪,顺势扩大了游击第二支队。

1927年元旦,中共湖南区执委批准杨立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为他举行了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入党1个多月后,杨立三担任金井乡党支部书记,从此坚定地走上了由党领导的职业革命家的战斗历程。

杨立三(1900—1954.11.28) 湖南长沙县人。1925年参加农民运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曾任红一方面军副官长兼总经理处处长,中革军委经理处处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后勤部部长,总后勤部部长,国家食品工业部部长,军委财务部部长等职。从红军初创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领导创建一系列兵工、军需、医疗等后方基地,组织指挥各级后勤有力保障了革命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是人民军队后勤建设的重要奠基人、开拓者和领导者。他对党赤胆忠心,作战勇敢,多谋善断,善于理财,精通军事经济,勤奋好学,廉洁奉公,品德高尚,被官兵誉为德才兼备的儒将和“红管家”。多次受到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赞扬,周恩来评价他“是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的楷模”。

故事讲述人王南方,安徽岳西县人,1983年入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记者协会理事,《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原副主编,《解放军生活》杂志原主编,新浪网十大博客博主之一,《北京晚报》、《东方少年》杂志专栏作家。现为少年特战兵训练营总指挥,志在为培养优秀少年做贡献。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明星360度》、《情感私语——走进名人的亲情世界》、《苦恋树》、《八荣八耻——辛勤劳动篇》、《中小学课本里的“星火燎原”》,报告文学集《神龙汽车团》(与人合著),绘本《捉迷藏》等。报告文学《星火燎原》曾获解放军文艺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