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溪川大型原创音乐剧《上镇》研讨会综述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由凤凰网江西频道 副总编辑李翔主持

5月16日,大型原创音乐剧《上镇》研讨会在景德镇陶溪川举行。由文艺评论家、戏剧导演和演员、资深媒体记者、江西省高校戏剧联盟代表40余人组成的锐评团成员与该剧主创人员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原创音乐剧《上镇》的主题、艺术思想、表现形式、音乐舞蹈编排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景德镇陶溪川大型原创音乐剧《上镇》研讨会综述

《上镇》出品人、景德镇陶文旅集团董事长 刘子力: 我作为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从未离开过陶瓷行业,可以称之为“陶二代”。我从头到尾参与了《上镇》这部剧的策划。

首先,我要解释什么是上镇。我们曾经采访过五百多人,这其中有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都说自己曾经在十来岁的时候去“上镇”,来到景德镇讨生活。上镇,代表了对景德镇的向往,所以,上镇这个词自古有之。

我想从三个关键词来谈谈这部剧。

第一个是“传承”。陶溪川原来是一个老厂房,有着厚重的历史,后来,我们在此基础上改造成为“陶溪川文化创意街区”,成立了陶文旅集团。我们想通过这部剧表达景德镇千千万万人对于陶瓷文化的守望,所以,这部剧它是一个关于一群人的传承故事。

第二个是“爱情”。许多来到景德镇的人都是因为爱而相遇,他们在这里工作,扎根下来生活,是因为爱,因为美好留下来。这部剧是年轻的,爱情更多的是年轻化的表达。所以,我们在这部剧里想通过爱情这条线来让年轻人更加喜爱这部剧。

第三个是“生活”。《上镇》里面的情节跌宕起伏其实就是生活本身。比如剧情里面的倒窑、战争。《上镇》中有烟火气,有市井文化。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景德镇是什么样子,在这里我们都尽可能呈现。剧中有鲜明的景德镇元素,如倒窑、有景德镇哩语、有都昌话等,这些构成了作品本身的“烟火气”,是“生活化”的内容。

此外,在这里我还谈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一抹红”。这部剧里的“一抹红”有两层寓意,一个是“釉里红”,是景德镇世代追求的“那一抹红”;一个是“红色革命”,景德镇曾经有很多的窑工参加过革命,这也是该剧要表达的主题。

第二个关键词是“活下去”,过去的人谋生、创业叫“讨生活”,他们来“上镇”是为了讨生活,这部作品中我们用“活下去”,因为这个更具生命力,更具生活的激情。

第三个关键词是“留下来”。这个词具有当代性,现在的很多人留下来,留下来是为了追梦,为了“活下去”。另一个寓意也是将景德镇的传统留下来。

景德镇陶溪川大型原创音乐剧《上镇》研讨会综述

凤凰网江西频道总编辑毛宁:今天我们相聚在陶溪川,见证一座城市的文艺复兴之路,共同参与一部剧的成长。现在的景德镇既是一个传统的手工业城市,也是一座即将复苏的工业之城,因为文化而生机勃勃,我作为一位媒体人,只有真实客观记录,以敬畏之心致敬《上镇》、致敬景德镇。接下来,我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各位专家,请大家从各自专业的角度,不遗余力的留下真知灼见,并形成优秀的文艺评论作品,以文化筑魂。

《上镇》制作人 熊柯嘉:这次创作,包括演出,整个过程都是一种挑战,是超越一种不可能。定位选择音乐剧的形式,其实是非常大胆,充满了挑战,因为音乐剧并不同于歌曲、舞台剧,音乐剧要求更多,尤其是准备的过程,不管是从技术方面还是从舞美呈现方面,包括选演员的局限性,都是非常大的。我们这次完全提取景德镇、江西的本土文化元素来进行剧本创作。

《上镇》艺术总监 何欣:这几年一直是在做音乐制作录音和音乐制作人的角色,那这次也是算是跨行吧,做音乐剧的执行制作,非常有挑战性。我们尽力想做一部比较完美的一个舞台作品呈现给大家,希望在座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江西省话剧团副团长 刘学军:这是一部气势恢弘、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好剧。陶溪川大剧院是一个有艺术感觉的剧院,像一个大工厂,走进去又像围屋,很多人围在一起为了生存团结在一起的感觉,很奇妙。

《上镇》有个情节印象让人特别深刻:一个舞蹈演员演绎一个“胚泥”的制作过程,让我感受到这是一个有灵魂的作品。

音乐剧是一个综合艺术,都是由年轻演员演绎,给人一种非常年轻化的感觉。这也符合作品所表达的主题。

景德镇陶溪川大型原创音乐剧《上镇》研讨会综述

江西省话剧团艺术总监 黄勇

景德镇陶瓷大学 张爱敏:我是“二刷”《上镇》,谈下两个“感受”和三个“启示”。第一是,这是一个由时代背景给予矛盾冲突很明显的一个剧;第二是这部作品具备人物的真实性和历史的真实性。启示一,艺术处理上,作品展现了那个年代瓷业的历史风貌,影射出陶工的工匠精神,我觉得这个真的是很棒。第二个启示,很多艺术作品仅仅是展现景德镇陶瓷的美,但景德镇陶瓷除了它的美以外,还有它的精神、它的魂。剧中情节比如说火舞的处理,灌输了它的精髓和灵魂在里面,这个令人感动。第三个启示,舞台上展现一种文化,并不是一个动作和语言就能完全表达出来。它需要一种形体的表演来升华,这个对演员是一种升华,对剧情也是一种升华。

南山剧社 李赞: 全剧以音乐剧的形式,用动人的旋律和跌宕的情节,从几个维度生动演绎了《上镇》这个故事。作曲者对于音乐剧的音乐创作规律十分熟稔,几个曲风的转变节奏,处理得都很细腻。舞美方面,两幕十二场都做得很精致,幕间场间的换景调度十分复杂。

演员方面,我个人认为,音乐剧演员应该是演艺行业的专业天花板了,不管是声乐、舞蹈,还是台词,都必须样样精通,两个半小时的大戏,充分检验了这一点。

有两个创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是用柔术表现拉胚的过程,另一是女主青花变身成为窑姐的舞美设计,不只是我,现场观众的掌声与惊呼也证明了这一点。

景德镇陶溪川大型原创音乐剧《上镇》研讨会综述

壹拾柒舞蹈实验场 殷诗琪:在《上镇》这部音乐剧中,我们能看到在舞蹈上创作者的用心良苦。如第一幕第一场中青春洋溢的百老汇爵士舞,还有“女主”青花出场的古典舞元素以及剧中模仿陶泥的柔术舞蹈,第一幕第五场开窑的芭蕾元素,民间小花戏元素,现代爵士等,可以说《上镇》将舞蹈的多元化发挥到了极致,是个非常有野心的剧,明显是对每一个元素都精心设计并且力图做出突破。

帕拉方剧场 肖智威 :像我这样的观众,可能对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景德镇的发展不是那么的了解,而且对于整个瓷器制作过程,包括场景我们也不是特别清楚,那么在《上镇》剧中整个还原了,能够让我们非常直观感受到当时那种情形,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棒的一点。从舞美整个设计上,看得出是非常具有景德镇质感的。

景德镇陶溪川大型原创音乐剧《上镇》研讨会综述

电影制片人/导演 邓绍鹏  原创音乐剧《上镇》是一部非常好的具有景德镇本土特色的IP剧目,音乐剧本身就是高难度的综合戏剧艺术,再加上原创实属不容易。《上镇》这部剧从故事的情节、演员的扎实唱功、乐队及大型道具布景等方面都非常优秀,是一部用心制作的好剧。邓绍鹏导演建议舞蹈编排应该多加入一些有景德镇特色的陶瓷器形及青花釉里红色系。同时,还可从陶瓷的练泥,做胚,拉胚等制作工艺中提取些编舞元素。音乐剧也是舞台艺术,他认为,在舞台的背景画可以再增加一些传统陶瓷文化元素,例如古窑制作手工艺、道具等。从整部剧来说,多体现景德镇本土元素,让观众看完这就是景德镇独特的文化盛宴,目前除了烧窑场景之外其他还不是特别明显。

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 苏勇:《上镇》作品“生逢其时”,当下的景德镇是一个非常现代、多元、包容的城市,通过音乐剧展现景德镇城市文化,是符合当下趋势的。在戏剧结构上,戏剧中青色和红色隐喻的是现代瓷的精神和文化传承。剧中,工匠精神、仁义精神、家国情怀通过“一抹红”进行了转化,结尾处一名小战士吹响军号,传神地代表了旧世界向新世界的转换。

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王勇: 景德镇它不仅仅是一个陶瓷工业之城,它更是一个文化之城,陶溪川给我们提供了更多文化上的可能。 景德镇可以去描述的故事太多,这部剧中我认为可以更多的再加入些景德镇元素会更加好,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剧。

江西省杂技家协会副秘书长 叶晨红: 这台音乐剧它在主题和题材表达,艺术表达上难能可贵,对景德镇来说,打造这种地域文化有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上镇》表达出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一种开放、自信、自豪的品质,表达的非常清晰。第二,用音乐剧来表达这样一部题材,是主创团队国际性视野的主动选择。第三,过去不少的艺术作品人物形象,表达往往容易脸谱化,不是好人就是坏人,这台音乐剧人物塑造是立体的,饱满的。总而言之,音乐剧《上镇》是一部难得的良心之作。

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青年作家 宋庆梅:整体来讲,这是一部大手笔作品,很纯熟。无论从结构、情节构思还是剧情的冲突等都无可挑剔。首先是人物名字非常有寓意。比如王火生、冯青花,有瓷从火烧制而成之意,寓意一代又一代制陶人千锤百炼的奋斗历程,青花则有青花瓷之意。第二,这部音乐剧有传统和现代的东西在里面,有些歌词听出了《诗经》的味道,剧中包括多种乐器的运用,比如唢呐等,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相结合,也是这部剧出彩的地方。第三,女性的柔美与男性的力的完美融合,这在水上青花这一幕,包括码头搬砖的这一幕体现的很好。最后,前后呼应,从现代追溯到古代又回到现代,整个戏的完整性很好,堪称完美。

景德镇陶溪川大型原创音乐剧《上镇》研讨会综述

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凌瀚: 首先,这部剧很吸引我的一点是音乐流派的多元化。从开头、结尾《歌舞青春》式的人们最喜闻乐见的百老汇风格的曲风,到前苏联军歌、民歌小调、通俗流行、探戈、采茶调和黄梅戏的融合,每种音乐风格都在相应的情节下起到了推进剧情发展、烘托气氛的作用。

第二点我很喜欢的是剧中歌词、旋律间的对仗。前面提到的前苏联军歌风格的旋律在第一场里出现了多次。歌词中都包含了“上镇,上镇,我们来到景德镇”,“口袋钞票堆成山”,“钞票绵又长”等句子。双方都是奔着讨生活“赚钞票”的目的来到了景德镇,但通过在乐器、编曲、节奏和唱法上的改变,利用不同的音乐上的表达方式明确了人物阵营间二元对立的关系。

其三,我非常喜欢的是剧中两个反派角色的刻画,尤其是钱庄掌柜赖怀德。其实我们不能把他定义为一个反派,因为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脸谱化”的反派形象。从赖怀德身上我们能看到对特定权利规则的打破,对刻板人物人格塑造的颠覆,我们能看到剧中人性的转变和复杂性,是非常真实动人的。

江南都市报 段萍:陶溪川大剧院的出现,不仅活跃了景德镇的艺术氛围,也将推动景德镇在艺术创作方面的能力。

江西省广播电视台 彭文莉:看完《上镇》之后觉得非常震撼,整个剧不仅有浪漫的爱情故事,还有炙热的家国情怀,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跨越两代人的戏剧,把故事音乐表演的艺术和瓷文化完美的融合了在一起,见证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穿越千年无穷的魅力和光芒,其实我觉得人如瓷,瓷如人,剧中每一个人都有他鲜明的个性,通过这种反差感来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的立体,也传递了景德镇瓷文化的工匠精神,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和视听盛宴。

景德镇陶溪川大型原创音乐剧《上镇》研讨会综述

中国文化报江西记者站 伍文: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带着特别的心情来看这部剧。参观陶溪川大剧院,我非常开心,我觉得大剧院建起来了好剧就会来。总的来说,剧场的观剧效果非常好。《上镇》剧作的导演也非常有功力,这样的舞台这样的剧目出现在景德镇非常让人惊喜,观剧的过程中,整个的表演,舞蹈,舞美都能够感受到主创人员创作的目的和创作激情,大量景德镇方言的加入,让现场的观众更加有代入感。

爱之深责之切,我觉得这部剧的故事剪裁还需要进一步的打磨,剧中对上世纪30年代景德镇人的手工艺,对于现在陶溪川手工艺人的描写比较少,对于现代景德镇,对于陶溪川的描写都略显浮光掠影,需要进一步的明确。此外,剧中人物的性格稍显单薄,矛盾也略显简单化,需要进一步改进。我注意到我们这次剧中的主创团队和演员里面,江西的艺术人才很少,一个剧要在一个地方扎根,长演长新,除了需要全国优秀演员助阵之外,我觉得也需要培养本土能够常驻的艺术人员,这个可能需要长期、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去努力的。

江西画报社 王竹青:《上镇》无论是从主题还是表现形式上,在景德镇乃至江西都具独创性。如此优秀的作品在旅游“打卡地”陶溪川历史文化街区上演,配上新落成的气势恢宏的陶溪川大剧院,堪称在天时地利人和,展现了陶溪川深挖文化内涵、传承优秀文化的魄力和使命感。因此,我十分期待《上镇》能够打造成为一个优秀的文化和旅游IP,成为“旅游+音乐剧”的优秀样本,更期待这部原创音乐剧通过不断打磨,展现出千年窑火和景德镇匠心的传承与创新,展现出一代代“上镇人”“景漂”们在奋斗和成长中孕育的扣人心弦的爱情,展现景德镇生机勃勃、自强不息的生活气息,成为这座国际瓷都文化和旅游的一面旗帜,成为讲好景德镇故事,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标杆。

大江网、信息日报 左阳天:这台音乐剧给了我们惊喜,它带我们领略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景德镇的样子,这里面有剧情、有舞蹈、有音乐,是一部值得“二刷”“三刷”的剧。

江西省高校话剧联盟 廉正:我感觉现代的年轻人,更喜欢年代感和厚重一点的东西。剧中的“釉里红”在我看来是一种执念。这种执念影响了剧情,也感染了观众。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戏剧社 陈嘉明:我是第一次来到景德镇,感受到了陶瓷文化的魅力,《上镇》这部剧非常精彩,这部剧给了我很多思考。

江西师范大学话剧团凡凡: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很奇妙的旅程,《上镇》让我看到了景德镇上世纪三十年代年轻人为了生存背井离乡来到景德镇讨生活,也为了追求理想和命运做抗争的顽强精神,更在老一辈手工艺人身上学到了他们对传统制瓷文化的传统信念。

景德镇陶溪川大型原创音乐剧《上镇》研讨会综述

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剧社 郎璇:《上镇》以男主角和女主角的爱情为主线展现了景德镇陶瓷传承的故事,也展现了景德镇人不屈不挠的精神。

景德镇陶溪川大型原创音乐剧《上镇》研讨会综述

东交通大学蓝色火焰剧社 简洁:这部剧很好看,演员唱功特别好,专业素养非常高。不过有些演员妆容方面有点瑕疵,希望后期能够改进。

景德镇陶溪川大型原创音乐剧《上镇》研讨会综述

江西农业大学501话剧团 寇慧月:《上镇》非常美,光是釉里红的故事就引人入胜,上镇不仅讲了上世纪初的故事,还将当代青年以及当代景德镇联系起来,这一点非常好,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也让我们看到了传承。

景德镇陶溪川大型原创音乐剧《上镇》研讨会综述

东华理工大学青春话剧团 桂亮宇这部音乐剧告诉了我们陶瓷的灵魂是什么,也给了当代大学生一个了解景德镇的一个机会,了解到景德镇年轻人的价值观。

摄影:王东、章瀚楠、吴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