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强:“无县时代”,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27日,在达州市宣汉县举行的加快强县培育促进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四川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教授,省县域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受邀出席会议,并作《落实“三新”要求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演讲。

“无县时代”的强县特质

“近11年来,全国县的数量从1464降至1324,全国有14个地级以上城市已经没有县城,中国正在进入‘无县时代。’”李后强在会上通过大量列数据指出,当下随着中心城市做大做强的必然需求,各地掀起了撤县设区(市)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县改为县级市或市辖区,“消失”在县的序列中。李后强认为,撤县设区(市)有利于实施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战略,对中心城市加强统筹周边区域的公共服务、产业布局,降低城市治理成本提供了便利,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弱县”的地位。

步入“无县时代”,全国百强县有着怎样的特征?县城又应构建怎样的发展战略?李后强通过分析中国百强县主要特点,认为百强县尽管经济总量大,但结构非常“传统”,二产占比普遍超过51%,明显处于工业化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正是这些以二产作为重心的县城,蕴藏着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巨大动能。这也能够让我们看到实体经济的真正希望所在,看到中国经济的韧性所在。”

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强县之道

“当前,不论是从理论、历史还是现实的维度来看,中国都处于新发展阶段——对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生态环保都有着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必须坚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李后强说道。

李后强重点阐释了“强县”为何以及如何融入新发展格局。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着人均GDP提高,进出口值占GDP值比重会逐步下降,这是大国经济演化的客观规律。这时,必须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系统。”李后强表示,这一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表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国内循环为主,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国内大市场才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瞄准方向和持续内生动力。

李后强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各县市应找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把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应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布局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体系,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制造基地、特色产业集群,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价值增殖。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和乡村的多元价值,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健康养老等新产业,积极培育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推动乡村经济高端化、多元化、特色化发展。

结合宣汉县的资源禀赋,李后强提出,宣汉县要积极落实“三新”要求,紧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宣汉”奋斗目标,充分依托“双城经济圈”建设产生的“涡旋力”“辐射力”,形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宣汉路径”“宣汉实践”“宣汉经验”,构建“宣汉经济学”,加速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全力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为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贡献宣汉力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