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赓续 青春践履 淮南师范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探寻红色沃土 让百年星火穿越时空照亮前路

7月1日,淮南师范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走进安徽淮南寿县小甸镇“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在中共小甸集特支纪念馆的苍松翠柏间,学院团委书记李振、辅导员赵敏带领学生党员与青年学子,以“探小甸集历史,传红色革命魂”为主题,开启了一场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与扎根大地的实践修行。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实践团师生合影

(实践团队开展红色教育活动)

在历史现场触摸信仰温度 从文物到精神的沉浸式解码

纪念馆内,泛黄的书信手稿、锈迹斑斑的步枪、定格着战火硝烟的黑白照片,将曹蕴真、徐梦周等革命先辈建立安徽首个农村党组织的历程徐徐铺展。讲解员口中一个个革命先烈的事迹,让“小甸星火何以燎原江淮”的命题变得可感可触。

在“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碑”前,师生们与纪念馆负责人展开深度访谈。深刻理解“革命理想如何转化为群众动员的力量”,思想的交锋让“忠诚、奋斗、为民”的精神内核愈发清晰。随后,师生代表敬献花篮的鞠躬礼、全体党员高举右拳的宣誓声,将历史场景与现实责任交织,学生党员司杰的感悟道出了众人心声:“在革命先烈面前才真正读懂‘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号,而是用生命践行的承诺”。

(实践团队深入小甸集镇村户开展调研)

从革命往事到振兴新篇 在乡村中续写初心答卷

离开纪念馆,实践团的脚步转向小甸集镇的寻常巷陌。在87岁的革命后代王大爷家中,他的口述与纪念馆的宏观叙事相互印证,让“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作风有了具象注脚。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故事,更是革命精神在民间的活态传承。

田间地头的调研则勾勒出另一幅图景:光伏电站在稻田旁铺开蓝色矩阵,手工作坊里传统农具与电商包裹共处一室,村民用“红色旅游+特色种植”的新路子解释着“乡村振兴不是口号”。从革命年代的“打土豪分田地”到新时代的“产业兴百姓富”,实践团成员在对比中深刻认识到:红色基因的传承,正是要在解决时代问题中延续奋斗姿态。

以青年姿态激活精神力量 让星火穿越时空照亮前路

实践尾声,团队制作的《小甸集特支故事汇》系列短视频上线。镜头里,学生们用动画还原特支成立场景,用视频记录调研见闻,将“革命先辈的青春选择”与“当代青年的人生考题”并置讨论。“我们想让同龄人知道,百年前的青年如何用热血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而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用奋斗回应‘民族如何复兴’”,司杰的话道出了创作初衷——这不是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一场跨越代际的精神接力。

“行走的课堂最动人,脚下的土地最有力量。”辅导员赵敏的评价点出活动的育人深意:当学生们在红色沃土理解“信仰的重量”,在乡村振兴一线看见“奋斗的价值”,个人成长便与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自然相连。

此次实践,既是对“安徽红色源头”精神密码的解码,更是青年一代以行动践行“国之大者”的宣言。淮南师范学院机电学院将持续以“三下乡”为纽带,让红色教育走出纪念馆、走进生活场,引导青年在触摸历史中坚定信念,在扎根大地中担当使命,让小甸集的星火,在新时代青年的手中继续照亮前行之路。(文图/王孟军 赵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