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观涛 刘青峰:人类文明的彷徨——哥伦精神的现代意义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促进了"分散"的世界史向"整体"的世界史转变。由此,哥伦布也成为了举世闻名的航海家。自15世纪末至今500多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对哥伦布本人,抑或是对“发现美洲”的意义与后世影响,世界各国众多的专家学者都展开了十分宽广的研究。

今天双体实验室给大家推荐的是金、刘两位老师在30年前的1992年写的一篇文章。当年时值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在欧洲国家大规模庆祝的同时,拉美人民则焚烧、砸毁哥伦布塑像,出现极大的反差。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促使西方近代文明的急骤扩张和兴起,但为什么当时航海技术比西方先进的中国失去了这一历史机会?在二十一世纪,现在西方文明是不是会衰落?人类是否可以创造一种新文化?这一切,引起了当代人的深思和忧虑。

人类文明的彷徨——哥伦布精神的现代意义

文/金观涛、刘青峰

西方人和中国人的两种疑问

今年(1992年),围绕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百周年的各种纪念活动都已达到高潮。如果我们去注意一下有关哥伦布的讨论,就会发现西方人和中国人看问题的角度明显不同。

整整40年前,著名美国历史学家韦勃(Walter Prescott Webb)出版了《伟大的边疆》(The Great Frontier, 1952 ) 一书。该书的中心问题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以后450年的西方发生过什么影响?作者认为,对于他称作「西欧大都市」的西方来说, 发现的美洲犹如使困守欧亚西部楔形地区的一亿西方人,突然获得了比原领土大六倍以上的「伟大的边疆」,西方从此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繁荣时期,伴随经济繁荣的是现代文化的兴起和服务于这种繁荣社会的新制度。其代表是——现代民主政治、资本主义和人类进步的思想。韦勃的观点典型地代表了大多数西方人对哥伦布远航历史意义的理解。

四年前,在大陆引发轰动效应的电视片《河殇》,则对哥伦布远航发出另一种历史感慨。早于哥伦布远航半个多世纪的郑和下西洋中,中国已具有由数十只宝船、27000余人组成的浩浩荡荡船队,显然比只有三只小船、88个人的哥伦布船队,有更先进的航海技术和管理组织技术。但是,中国文明却放弃了这个历史的机会,自1435年以后,中国海军完全退守中国海岸。当西方人用海盗式的小船走上征服世界的殖民之路时,中国正在烧船和下令海禁。《河殇》的提问是——为什么如此盛大先进的中国古代文明会逐渐落后于西方?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不断思考追寻的问题。

不论西方人和中国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多么不同,其中都包含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立足于500年历史的大时间尺度来探讨人类当代文明的方向时,必须先追溯像哥伦布远航这样意义重大的事件的动因。众所周知,在十五世纪以前,任何已有的人类文明,如西方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等,都只是地域性文明,十五世纪是转折点。那么,为什么以哥伦布远航为标志的西方文明,能够从此迈出地中海,开始了面向全球的世界性扩张,而中国和其他文明却仍束缚于地域性的农业文明之中呢?

历史性选择背后的文化因素

表面上看来,正如历史学家一再说明的那样, 哥伦布之所以在1492年开始远航,是因为伊斯兰文明在1453年征服了东罗马帝国,切断了东西方贸易原有的航路,为了打破伊斯兰文明对东方贸易的垄断,被迫冒险寻找新航路。这是一个历史事实,但对这个历史事实的解说却不那么令人信服。我们可以把十五世纪的世界格局和公元八世纪伊斯兰国家切断地中海贸易作一个对比。当时回教徒切断商路,带来的是以地中海交通为中心的西方商业的衰落 ,其结果是使西欧进入所谓的黑暗的中世纪。那么,为什么十五世纪伊斯兰国家第二次切断东西方贸易商路,会与第一次有截然相反的历史后果?它反而会成为欧洲走出中世纪的动因?

我们认为,只能从西方文明内部去寻找答案。哥伦布航海时代的欧洲,已不再是罗马帝国刚刚衰落时的西方,它内部已蕴育着新的文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只是这种正在成长中的新文明对付外来挑战的最伟大的回应之一。除了各种经济和政治的制度外,文明的核心的重要方面是价值追求,也就是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对比一下哥伦布航海和郑和下西洋的行为模式,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在不同价值观念(文化)支配下,对付外部挑战的不同选择。

郑和下西洋时,新建的明王朝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航海力量。但这支船队远航既不是为了扩张领土,也不是为了开拓世界性商业网,而只是去显示一种以华夏为中心、世界各国作为四夷藩属的世界秩序。王赓武曾在《二十一世纪》上撰写过《五百年前的中国与世界》,他指出郑和航海之前不久,明王朝刚刚把蒙古逐出中原,但北部边境仍存在着外来威胁,他风趣地说,幸亏蒙古人信奉的是比较和平的喇嘛教,而不是进攻性的伊斯兰教。即使如此,北方边境压力在整个明代都十分强大,相比之下来自海洋方面的威胁要小得多。当永乐皇帝把京城由南京迁往北京时,能更有效地对付北方,却也意味着放弃了中国从海洋向外扩张的可能性。我们认为,华夏中心主义的儒家文化在遇到外来挑战时,典型的反应不是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而是蜷守大陆中心、闭关自守。正直的儒臣在「声讨」郑和航海之举时,振振有词地说这种海上航行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不符合儒家的仁政。因此,可以说在这种文化支配下的追求,差不多早已决定了中国不可能采取西方十五世纪时对伊斯兰切断商路后的那种反应。

那么,撇开经济的和制度的因素不谈,以哥伦布为代表的促使西方近代文明兴起的文化动力又是什么呢?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踏足美洲,登上巴哈马群島

哥伦布最大的贡献在【发现了无知】

小时候读西方名人轶事,印象最深的是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敢于打破陈规、做常人不敢做的事,在竖鸡蛋行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它的确 代表了人们对哥伦布精神最初的理解。事实上,这种过分简化的理解是不准确的。我们不要忘记,哥伦布是和达芬奇、哥白尼同时代的人。当哥伦布在大西洋迎着陌生的海浪前进之时,19岁的哥白尼已经进入克拉科夫大学研究天文和数学;他日后写成作为近代科学革命起源的《天体运行论》巨著。而只比哥伦布小一岁的达芬奇,则一边画着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一边解剖死尸,制造各种新巧机械,甚至梦想发明飞机。他以大师的语言来概括所有这些不同的创造活动的文化本质,他说:「科学如果不是从实验中产生,并以一种清晰的实验结束,便是毫无用处的,充满谬误的。」确实,达芬奇所宣称的正是成为今后人类文明主导因素的新科学精神。哥伦布航海只是体现科学精神的杰出范例。

今天,科学家爱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来说明什么是科学发现。正如哥伦布登上美洲时自以为抵达东方印度那样,科学发现活动中最早的目标常常是错误的,而科学精神却是一种用事实来纠正错误大无畏的开放态度。它的目的不仅是知晓现象的存在,而是将现象编织到不断扩大的知晓体系之中。因此当科学发现被社会普遍接受后,人们在追溯其历史过程时,往往注意到这一现象早就被前人观察过。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有着类似的情形。今天人们一再说明,早在哥伦布以前,北欧的Viking人,更早还有古埃及人及中国人都曾到达美洲,并留下自己文化的遗迹。但是,这些发现都没有成为像哥伦布航海那样,使新大陆和世界成为不断扩张中的西方新文明的一部分。

历史学家Daniel Boorstin曾经很精辟地概括说,哥伦布远航的最大意义,是发现了无知——欧洲人对世界的漠视。他认为,发现新大陆与牛顿、爱因斯坦的追求有着内在一致性,即「发现」是将自己置身于未知世界中,探索者并不真正知道「发现」会把自己带往何处。因此,我们可以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文化动力正是科学精神。众所周知,科学精神是近代文明最重要的内涵。

藏于热内亚海洋博物馆的哥伦布像

理性的个人主义

哥伦布发现美洲既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但同时又是追逐商业利润开始拓展世界市场的行为。这一行为背后的动力是人们竭力追求个人利益。本来,商人逐利,自古有之。但博兰尼的经济史研究却揭示了,虽然在资本主义文明兴起之前早已存在市场 ,但市场从来没有在人类社会组织中占据中心位置。近代资本主义则意味着用市场机制来贯穿人类一切组织领域。正如经济学家把消费者购物看作用货币来投票一样,现代民主政体难道不是市场组织机制在政治生活中的运用吗?因此,资本主义精神也包含着把个人权利和个人主义推广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证明,支配着现代资本主义运作的伦理基础,并不是人类原始的追求个人利益的冲动,而是理性的个人主义,由它构成「正义」这一社会伦理体系的复杂而自洽的精神大厦。章伯则指出这种精神的特殊起源,其母体是新教伦理。

根据以上分析可见,以哥伦布精神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是通过两个逻辑链实现的,一个是市场的不断扩张。正因为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美洲的白银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带来西方前所未有的价值革命,有力地摧垮了中古经济制度,使西欧成为世界性的商业金融中心。白银流动所造成的经济震撼是这样强大,以致有人认为它在一个多世纪后影响到中国,是明王朝覆灭的原因之一。另一个链条则为新教徒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改造。也许,这是比第一个链条更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新大陆,就不会有新教徒云集北美的殖民过程。它使得资本主义找到一片新土地,摆脱了中古传统的历史阴影而得到充分发展。否则,二十世纪的美国,是不可能作为当代资本主义文明的代表的。

因此,我们可以把推动西方现代文明的精神动力,看作科学精神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结合体。在这两个轮子运转了500年后的今天,哥伦布再次引起普遍关注和广泛争论,其原因正在于,这个作为现代性核心的复杂的精神结合体内,出现了日益强烈的冲突,它带来了世界性的焦虑。

科学与文化的紧张

去年《时代周刊》在《哥伦布的历史定位》一文中,把当代人心目中的哥伦布形象分为两种;一 种是「经典主义」的哥伦布,它继承了几百年来人们对哥伦布事业的肯定,有着「圣化」哥伦布的倾向。而另一种则是「多元主义」的哥伦布,它批判哥伦布远航活动中的浓厚的白人至上主义和西方中心论。随着愈来愈多的人站在多元文化合理的立场上来看待哥伦布发现美洲,这种批判开始在当代引起了人们心灵的震撼。特别是当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指出,在哥伦布刚刚登上巴哈马群岛时,美洲大约有8千万左右人口,但一个世纪以后,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仅墨西哥一地,在100年内人口由2500万骤减为100万,世界才大吃一惊。现代资本主义扩张中这血淋淋的一面,日益受到谴责。人们将其称为500年前开始的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其种族灭绝政策,也许比法西斯主义更残酷。前年获奥斯卡奖的《与狼共舞》中,由白人站在印第安人的立场,去体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另一种历史真象,它是美洲原有的人与马牛、与自然和平共处的伟大文明的毁灭。

在上世纪哥伦布登陆美洲四百周年出版的纪念书集中,刻画了船上叛变及登陆两景

事实上,「经典主义」的圣化哥伦布,主要着眼于哥伦布精神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这一面,正是它带来人类500年中前所未有的进步。而「多元主 义」所批判的则是哥伦布精神的另一面,即资本主义的无限崇拜市场竞争,将个人求利视为天然合理的价值系统。弱肉强食是这种精神最野蛮最赤裸裸的形态。虽然,资本主义精神中也强调用「理性」来驾驭个人追求私利的冲动,使其尽可能保持在合法与避免损人不利己,但是,文化研究表明,任何「理性」与合理性标准,都是依存于特定文化的,在一种文化中视为合理的,放在另一种文化中就可能是荒谬的。现代资本主义与其他文明的冲突中,根本就没有可能摆脱白人中心和基督教文明至上的偏见。早期白人大肆屠杀印第安人之所以长期被西方人熟视无睹,正因为他们受到资本主义文化中的合理性标准的支配,甚至把他们带给北美土著的巨大灾难,看作上帝对异教徒的天谴。

另一方面,西方人之所以在今天开始对当年屠杀印第安人反省,还因为他们也尝到了资本主义在自身发展中带来的社会问题的苦果。人们在当代文明所面临的一系列危机中,已丧失了哥伦布那种乐观豪迈的精神。且不说环境污染、艾滋病流行等,现在民主政治中也出现危机,法国政治中多数派的优势的丧失,德国对新法西斯主义的软弱无力,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精神贯彻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后果。 事实上,在去年海湾战争后,就开始听到敏感的欧洲知识分子说,当代西方文化精神已经死了 !

能否建立新文化

总之,哥伦布精神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中,科学精神与资本主义市场文化日趋紧张。理解了这一点 ,也就不难了解西方人和中国人在探讨哥伦布远航时为什么有那么不同的视角。《河殇》对中国在500年前丧失了走向世界的机会的发问,并不是要着眼于历史,而是通过反思历史去寻找中国未来的道路。韦勃写《伟大的边疆》,其目的也不是为了缅怀昔日的光荣,而是作者深感西方自1914年以来就处于守势,提醒西方人能否找到恢复哥伦布精神和繁荣的方法。可见,西方人和东方人都在寻找着新的现代文化。

毫无疑问,人类未来的文明不可能没有科学,虽然科学技术成果可以用来为善也可以用来为恶, 但科学精神本身却是善的。正如一句格言所说:科学是神圣的殿堂,人在那里变得崇高、善良和坚强 。很多人相信,把哥伦布精神所包含的两面加以分离是可能的。人类新文化应该保存和发扬科学精神 ,同时也应该批判和扬弃资本主义心态和市场文化 。然而不幸的是,这种良好的愿望却受到二十世纪历史实践最有力的反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大规模兴起和失败。

无论马克思主义有多少流派,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价值取向,一是对科学技术的推崇,另一个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确实是想把现代性中的科学精神与市场文化相剥离的尝试。但是,一旦取消市场机制、失去社会多元结构,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就大打折扣,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显然不如资本主义国家。对科学的推崇极易使马克思主义变成科学主义意识形态,这也就使它走上了违背科学精神的开放性的相反道路。虽然马克思主义至今仍是当代社会批判意识的重要理论 ,但它试图构造人类新文明的努力却已受到历史性的挫败。

到今天为止,代表西方文明的哥伦布精神仍然是双面兽。人们不可能把科学精神和资本主义精神剥离开来,既看到并依赖它带来的进步和繁荣,同时又目睹它的祸害而无能为力。二十世纪末的理想主义者,也许正处于500年来最痛苦的境地——我们已没有现代文明刚兴起时的乐观和勇气,又必须面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批判后带有更大的失误;我们必须去迎接现代文化的内在问题的挑战,但似乎又失去了建构新文化方向。人类文明在彷徨中。这正是我们今天所应理解和消化的哥伦布精神的现代含义。

本文来源于《信报财经月刊》1992年10月,总第187期。封面图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还请联系删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